认识浮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4)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二、教学思想 本节课对每个知识点的处理,尽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实验入手,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动手探究,观察思考,讨论总结,有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对浮力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 难点:浮力的产生原因;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四、教学器材 多媒体 器材:乒乓球、量筒、氢气球、木块、饮料瓶、大石块、弹簧测力计、水槽、水、盐水、细线、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快、块、橡皮泥等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实验:在深量筒中放入一个乒乓球,要求不动量筒将乒乓球取出。 学生会想到往量筒中倒水,利用浮力将乒乓球取出,由此引入浮力。 (二)自学指导 1.认识浮力 教师将准备好的氢气球放飞,提问学生:气球为何能向上浮? 将一木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提问学生:木块为何能漂浮在水面? 学生会回答:气球和木块受到了浮力。 接着提问: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方向如何?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液体和气体会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 教师提问:漂浮在水面的木块受到了浮力,那么沉入水底的石块受不受浮力?(将一石块放入烧杯中) 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想既然沉入水底了,那石块不受浮力;有的学生说,虽然石块沉入水底了,可能是受到浮力小的缘故…… 教师引导:能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提示讲桌上有弹簧测力计、石块、盛有水的烧杯等器材。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推选一组进行实验探究,试验后请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石块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说明石块受到水对它向上的托力,可见石块受到浮力。 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下沉的石块受到浮力,那么石块受到的浮力到底有多大呢? 学生讨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是由于受到了浮力,那么减小的示数等于浮力。 教师总结:浮力=物重-物体浸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即: F浮= G-F 这种方法叫做“称重法”,可以看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小于重力,因此会下沉。 2.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引导: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浮力,不禁想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什么会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原来浮力的产生跟液体压强有关。 让学生阅读教材活动2中的内容,并思考讨论其中的问题。 学生阅读后发言交流。 总结: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物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大。浮力就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产生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实验:取一个去掉瓶底的饮料瓶,瓶口朝下放置,把一个乒乓球放入瓶内,乒乓球落在瓶颈处。当向瓶内倒水时,乒乓球是否会浮起?让学生猜一猜。倒水后乒乓球并没有浮起来。再将饮料瓶下部浸入大水槽中,看此时乒乓球会怎样?乒乓球会浮起来。 教师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学生讨论,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回答。 4.当堂训练 1.在一个密闭的真空玻璃罩里挂着一个弹簧测力计,测力计下挂一个体积较大的物体,物体静止。若将玻璃罩的开关打开,让空气进入,则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2.一座桥墩,浸入水中10m,则桥墩受到水的浮力为_____N。 3.工厂中将一实心铁块加工成圆柱形螺栓,加工前后铁块的质量不变,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改变吗?为什么? 4.从井中提水,盛满水的桶露出水面越多,提桶的力就越大。由此猜想,浮力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剖析: 研究浮力的产生原因,需要借助抽象的物理模型——液柱,还要综合应用压力、液体压强等知识,因而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的较高;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涉及的因素较多,从猜想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开放性都比较强。 物理来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而由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浮力 学生会提出不同的想法和观点,热烈的讨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学生在生活中往往存在模糊认识,必须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得正确认识 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所以这里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采用学生自学的方法,让他们通过阅读、思考、讨论,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通过学习的知识解释,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价值和实用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结: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物理教学应从学生感兴趣也比较熟悉的现象入手,给学生提供参与研究过程的机会,让他们亲自去探究,去修改错误,验证概念,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和思考,真正由“带着知识走向学习”,向“带着学习走向知识”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