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教案(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4.1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教案(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05 21:29:34

文档简介

4.1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第1课时
1.运用实例分析和归纳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2.知道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及其表现。
3.学会结合具体运输需求选择适宜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重点】
1.认识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3.学会进行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
【教学难点】
1.结合实例比较和分析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点和缺点。
2.结合实例选择适宜的交通运输方式。
【课程引入】
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中国交通的高速发展》,大致了解到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地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全面快速地发展,尤其是高速公路、高铁、航空和海洋运输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和探究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等相关知识的兴趣。
【讲授新课】
“要想富,先修路”早已是人们的共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已成为影响人们衣、食、住、行和各种产业活动,乃至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你知道交通运输指的是什么吗?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哪几种呢?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各种运输方式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人们在出行或运输货物时,应该如何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呢?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重点学习和探讨的问题,期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圆满地解答这些问题。现在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之旅吧!
(板书)第四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交通运输概述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阅读教材P83“探究”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在图4—1上,将经过郑州的铁路干线用红笔描出来。
2.说一说,郑州如何从一个小县城发展成省会城市,进而入选国家中心城市?
生:(可能的答案)1.如图所示。
2.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使郑州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转运中心;加强了郑州的对外联系;扩大了郑州的服务范围;促进了郑州的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等级,使郑州由一个小县城成为省会城市,进而入选国家中心城市。
教师补充讲述:河南省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建设规划。
郑州“米”字形高铁格局:
“一点”—— 郑太铁路 “撇点”—— 郑济铁路
“一横”——郑西、郑徐高铁 “一竖”—— 京广高铁
“一撇”—— 郑渝高铁 “一捺”——郑合高铁
(问题承上)3.你周边有这种因交通条件改变而发生较大变化的城镇吗?说一说其发展历程。
生:(可能的答案)3.石家庄原为河北省正定县下属的一个村庄,1907年正太路全线通车,当时的石家庄村东侧,便成了京汉、正太两条铁路的交会点,石家庄成为交通枢纽,从而发展为大城市。石家庄的发展变化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有直接关系。
(板书)1.交通运输的概念、主要方式和发展趋势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交通运输?作用是什么?
师讲解:交通运输的概念:是指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路线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作用: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主要包括哪些?
3.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发展趋势:高速化、网络化、大型化、专业化、综合化等。
【知识拓展1】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
教师运用图文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各个新特点。
教师讲述:随着科技进步,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趋势、新特点。
1.高速化:
高速铁路: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第一条最高时速达210千米的新干线。1983年法国巴黎-里昂的高速列车最高时速达到270千米。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第一条准高速的铁路是广州-深圳。
学生阅读材料:中国上海磁悬浮列车速度430公里/小时,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列车,同样也是诞生在中国,43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几乎可以赶超飞机。虽然全长仅29.863公里,但却是磁悬浮列车运行的一个开端。
2.大型化
学生阅读材料:2002年8月31日,历时3年时间,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为伊朗国家油轮公司(NITC)建造的30万吨巨型油轮“伊朗·德瓦尔”号签字交付。这也是中国建造的第一艘30万吨级巨型油轮。
3.专业化
学生阅读材料:集装箱运输是货物运输中一种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金属容器。用于将大小不等,难装卸、易损坏的货物装入其中。
这种专业化运输,首先在美国出现,并形成热潮。
教师介绍:集装箱运输的优点:
1.便于机械化装卸和多式联运; 2.可实行货物“门对门”运输服务;
3.保证货物安全、节约包装材料; 4.简化包装和理货手续;
5.提高运输效率、加快货物中转; 6.降低运输成本;
7.改善劳动条件等方面都具有显著效果。
4.综合化
学生阅读认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始建于2006年,于2010年启用并成功服务当年的世博会。该交通枢纽可以实现民用航空、高速铁路、磁悬浮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市区公共交通、高速公路客运等集中便捷换乘,被称为“世界上最复杂的综合交通枢纽”。
【知识拓展2】中国高铁的发展成就。
教师讲述:高速铁路是指设计时速250千米及以上的客运专线。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突飞猛进,营运里程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高铁营运里程的65%以上。
2016年6月,沪昆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它连接上海、杭州、南昌、长沙、贵阳、昆明等中心城市,全长2266千米。该铁路运营后,从上海到昆明的时间由原先普通客车的 37小时缩短至8小时。
教师展示材料,学生了解高速铁路发展所发挥的作用。
作用:高速铁路不仅影响我们的出行方式,更改变了我们的时空观念。人们日常出行不仅衡量距离远近,更以时间表明行程长短。比如,北京与郑州相距约700千米,人们更倾向于以2.5小时来表明两地间的高铁时间距离。
【知识拓展3】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的影响。
教师展示示意图:交通运输方式变革引起的时空压缩。
【知识拓展4】交通运输的高速化形成同城效应。
学生阅读认知:高速铁路使区域间的同城效应逐渐显著,异地置业成为可能,“一线城市工作,二线城市居住”的购房模式应运而生。
举例:上海的高房价迫使上海的一些职工在苏州昆山购房,人们乘坐高速列车往返两地仅需20分钟,使得两地犹如一城。
(板书)2.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
结合以下生活实例,选择适宜的交通运输方式或工具,并分析这些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案例1 广州的一位特殊病患者急需输入一种特别血型的血,而该市血库中暂时没有,经联系在北京的一家医院找到该血型的血。你认为此时宜选择的的最佳运输方式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宜选择航空运输方式。
1.优点: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2.缺点:运量小,运费高,耗能大,连续性差,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
3.适宜运输的货物:急需、贵重、数量不大的物品,如药品、花卉、电子元件等。
案例2 上海宝钢最近从淮南购买5000吨煤炭,需要从太原运到上海,你认为最经济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宜选择铁路运输方式。
1.优点: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
2.缺点:修建铁路造价高,占地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3.适宜运输的货物:大宗、笨重、长途运输(如矿产、金属、粮食等工农业原料及产品 )
案例3 学校超市购买一批学习用品,需要从济南市中区运往莱芜区,你认为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宜选择公路运输方式。
1.优点:机动灵活方便,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
2.缺点:运量小,耗能多,长途运费较高。
3.适宜运输的货物:短程、运量小的货物。
案例4 新疆的天然气输往上海,你认为最经济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宜选择管道运输方式。
1.优点:运量大,损耗小(用管道运输货物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
2.缺点:需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3.适宜运输的货物:油、气、粉末状固体。
案例5 日本最近从中东购买10万吨原油,需要从中东运到日本,你认为最经济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宜选择水路运输方式。
1.优点:运量大投资少,运费低。(尤其海运)。
2.缺点:速度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3.适宜运输的货物: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如粮食,矿产)
【归纳总结1】比较和归纳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归纳小结,完成表1和表2。
表1.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比较。
方式 优点 缺点 适宜运输的货物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大宗、笨重、长途运输,如矿产、金属、牲畜等工农业原料及产品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益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输较贵 短程、量小的货物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运费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耗能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 急需、贵重、数量不大的物品
管道运输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用管道运输货物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且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输,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油、天然气、煤浆以及其它矿浆
表2.比较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方式 特点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管道
运量 大 小 最大 小 大
运速 快 较快 最慢 最快 一般
运费 较低 较高 最低 最高 一般
灵活性 较差 最强 差 好 最差
连续性 好 一般 差 差 最强
受自然条件影响 小 一般 大 大 最小
投资 高 一般 最低 高 高
【归纳总结2】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
教师讲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原则。
各种运输方式在技术上、经济上各有长短,都有最适宜的使用范围。货物运输要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距、价格、时效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客运的选择要根据价格、安全、时效、目的等进行,都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
【课堂小结】4.1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第2课时
1.运用地图、示意图、视频等资料,分析某区域或某城市的交通方式及布局特点,以及不同时期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2.通过案例探究,了解某区域交通运输发展变化的原因,分析该区域交通运输发展布局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影响。
2.知道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及其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案例具体分析和认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及其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理解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
【课程引入】
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京广高铁》,大致了解到高铁交通对沿线地区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和探究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和掌握了现代社会的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主要特点,知道了怎么合理地选择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以更好地满足我们的运输需求。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探究交通运输的方式和布局,以及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你知道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交通运输方式经历了哪些历史变迁吗?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布局的特点和影响是什么呢?从古至今,交通运输的发展及其变化对区域城市的分布格局及发展有什么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板书)第四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一、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板书)1.交通运输方式的历史变化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
1.历史上的交通运输方式有什么变化?
生:(可能的答案)不同的历史时期,交通运输方式各不相同。
教师继续展示图片资料:中国古代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南、北方差异。
教师讲述:在古代,我国北方地区以陆路交通为主,主要交通工具为马匹和马车等;南方地区河网密布,水运发达,主要交通工具是船舶,水运的好处是相对降低了运输成本。
在现代:主要有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现代运输方式,并形成的交通运输网络。
(板书)2.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积极意义
教师讲解: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积极意义:大幅度提高了运量,还降低了运输成本,缩短了交通时间,增强了原材料、产品和人口的流动性。
教师讲述: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使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区域变小了,城市靠近了,出行便捷了”。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更颠覆了传统的空间意识,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交流日益频繁,“人类命运共同体”逐渐深入人心,“地球村”更成为和谐的大家庭。
(板书)3.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特点及其影响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具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有什么积极意义?
生:(可能的答案)(1)特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具有很强的空间集聚倾向。
(2)积极意义:交通运输效率的不断提高,导致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强化,人际交往日趋密切。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差异及原因。
截至2017年底,不含港澳台,我国公路通车里程达470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运营里程达13.6万千米;铁路运营里程12.7万千米,其中高速铁路达2.5万千米。
读图,试从交通运输线的长度、密度等方面,分析我国东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差异的原因。
生:(可能的答案)差异:我国东部地区交通线路里程长,密度大,通达度高;交通线路类型多样,形成网状交通运输格局;西部交通线路里程短、密度小,通达度相对较低。
原因: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平坦,交通线路修建的难度低。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少,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修建难度大、成本高。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2:中国铁路客运的分类和影响。
目前,我国铁路客运分为多种类型,G代表高铁列车,Z代表直达特快列车,D代表动车组列车,K代表快速列车,L代表临时加开列车,Y代表旅游列车。结合下表,谈一谈你对高速铁路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看法。
生:(可能的答案)现在人们出行首选高铁,因为高铁比其他类型的列车耗时少、乘坐舒适、价格合理。这源于高铁的运行速度快,输送能力强,安全性能好,能源消耗少,正点率高,乘坐舒适度高。
教师过渡:以上我们学习和探究了世界交通运输方式的历史变化、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积极意义,以及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和影响。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和探究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板书)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1)交通运输会提高沿线地区的可达性,加速区域的综合发展。
(2)区域整体水平的提升,城市的发展壮大,又会促进交通运输的建设。
(板书)2.交通运输与城市发展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
交通运输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密切联系?
交通运输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密切联系表现在:(1)古代水运地位突出,较大的城市多沿河流发展。
典型例子:我国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的繁盛,皆与水运有关。
西方的重要城市,如巴黎、伦敦、维也纳、布达佩斯等的兴起,也与河流有着密切关联。
教师讲述并展示相应城市相关示意图:中国的许多古都,都与水运有关,都因水而兴,有些又因水而衰。并展示“中国六大古都分布图”和“因水而兴”的开封—清明上河图景区。
教师讲述:西方的许多重要城市,也往往与河流密切相关,并展示一组图片资料。
图片文字说明:伦敦,是英国首都,世界金融中心,也是一座全球领先的世界级城市。它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距河口88千米。
巴黎,是法国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世界五个国际大都市之一。巴黎位于法国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横跨塞纳河两岸,距河口375千米。
【复习回顾】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等知识进行复习回顾,完成表1.河流不同位置与城市区位的关系。
城市区位 区位优势 举例
河运的起 点或终点 河流上游水道太窄或有瀑布、急流等水运障碍的地方,货物在此转运 赣州
河流汇合处 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有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散、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
河口处 上可与河流相通,下可转向海外,河海联运便利 上海、广州、加尔各答
过河点位置 水陆交通便利,人流、物流集中 伦敦、布达佩斯、金边
【知识拓展1】因水而兴的城市——重庆。
学生阅读以下材料:了解河流对城市发展的深刻影响。
依山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重庆
重庆是一座凭借水运而兴起的城市。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及其支流嘉陵江汇合处。重庆原是一座水运便捷的小城,2000多年前,长江干流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段的川江已通行木船。南宋时期,四川盆地对外交通主要经由长江水路,重庆成为长江上游货物集散中心。
1890年重庆开埠后,长江三峡段开始通航轮船,重庆发展成为一座以商业为主的内河港口城市。抗日战争期间,大批工厂经长江水路内迁,加上人才汇聚和战时军事工业的发展,重庆成为“大后方”最大的工业中心。此后,长江航道经多次疏浚,特别是三峡大坝竣工后,通航能力大大提高,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的最大城市,带动了西南地区的发展。
(问题及答案承上)交通运输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联系第二个;
(2)在古代:①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古代十分重视道路的建设,许多城市依托陆路交通发展起来。
典型例子:从西安往西,沿古丝绸之路可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城市。
②在西方,罗马帝国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对欧洲城市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文字说明:从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开始,西至摩洛哥,东至巴格达,南至埃及孟菲斯,最北端能到达英国……时至今日,仍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说法。
古罗马的道路修建工程从公元前500年开始,随着罗马帝国版图的扩大而延伸,加上罗马帝国内的372条大道,总长度超过了40万公里。
这段道路不仅是罗马鼎盛时期的国力象征,反过来,道路建设也巩固了罗马的统治地位。时至今日,它仍然值得人们铭记。
(问题及答案承上)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交通运输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密切联系?
生:(可能的答案)(2)在现代: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城市迅速崛起。我国一些新兴的交通枢纽城市,就是依托铁路发展起来的,比如石家庄、株洲和怀化。
(板书)3.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对沿线城市的影响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对沿线城市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知识拓展2】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对扬州城市发展的影响。
学生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完成表2.不同历史时期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对扬州城市的影响。
时期 交通变化 城市发展
古代扬州 春秋 “邗沟”水运 繁华都市:全国最大的海盐集散地
隋唐 京杭大运河漕运
明清 水陆交通发达
近代扬州 19世纪初 海运兴起,黄河改道,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淤废 逐渐衰落:内河水运枢纽地位衰落
20世纪初 海运取代运河漕运,津浦铁路建成通车
今日扬州 1949年以来 整治京杭大运河,改善通航条件 重新焕发活力:“宁镇扬一体化”建设
21世纪 “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已建成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3:交通运输的变化对扬州兴衰的影响。
阅读教材P87“活动”材料,以扬州的兴衰为例,分析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1)古代兴盛的原因: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扬州成为我国古代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南北漕运咽喉,交通的繁荣使扬州成为当时世界大城市之一。
(2)衰落的原因:①清代中叶以后,京杭大运河淤塞,城市发展缓慢甚至停滞;②京沪铁路的修建、沿海航运的发展,使扬州加速衰落。扬州的兴衰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和布局密切相关。
(3)重焕生机的原因:①扬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又是闻名的旅游城市,在全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②京杭大运河大规模疏浚,加强了扬州与运河沿线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带动扬州经济的发展;③随着连淮扬镇高铁的修建,扬州进入全国高速铁路网,交通地位得以提升,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课堂小结】4.1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第3课时
1.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理解经济带的含义及其主要类型。
【教学重点】
1.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2.知道经济带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交通运输的发展及其变化对某一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程引入】
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中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大致了解中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区域的高速发展,并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布局和交通运输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知道了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布局特点及其影响;还知道了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变化对区域内城市的分布格局和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城市的兴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你知道经济带是怎么形成的吗?主要类型有哪些呢?你能运用实例分析说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吗?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我们开始学习吧!
(板书)第四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
1.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2.经济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主要类型包括有哪些?
生:(可能的答案)1.影响:交通运输的发展,①提高了可达性;②强化了区位优势;③促进各种生产力要素的流动和集聚,进而形成经济带。
2.经济带的含义:以交通干线为主轴,以途经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为主体的带状经济区域。
经济带的分类:主要包括沿海型、沿河型、沿路型、复合型等类型。
(板书)2.经济带的主要类型与典例
学生阅读认知经济带的四个主要类型。
(1)沿海型经济带:以港口城市为核心,以沿海航线和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如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带。
(2)沿河型经济带:是由河流干流及支流、城市、工业区等构成的经济带,以河流为发展轴,以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长江经济带。
教师播放视频资料《长江经济带》。
(3)沿路型经济带:以铁路、干线公路为发展轴,以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为增长极,如陇海—兰新经济带。
(4)复合型经济带:依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逐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知识拓展1】陇海—兰新经济带的特点。
阅读教材P88的“阅读”材料,说一说陇海—兰新经济带的特点。
生:(可能的答案)陇海—兰新沿线虽然开发历史悠久,但沿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沿线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有限,城市间横向联系和分工协作还不够密切,整体发展程度不及沿海发展轴和长江经济带。
【知识拓展2】马六甲海峡的交通地位对新加坡的影响。
学生阅读以下材料,了解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对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影响。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新加坡推行出口导向型工业战略,依托港口优势,重点发展与石油运输和港口服务相关的炼油、石油化工、修造船、钻井平台制造等工业。工业的迅速发展还带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
新加坡由此成为马六甲海峡最重要的港口,是联系亚、欧、非、大洋洲的航海枢纽。
【归纳总结】比较经济带的三种主要类型。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完成下表内容。
类型 交通通道 经济带 运输方式 主要城市 产业特点
沿海型 东部沿海通道 东部沿海经济带 海运 大连、烟台、青岛、上海、宁波、南通、福州等 外向型、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沿路型 陇海-兰新通道 陇海-兰新经济带 铁路 乌鲁木齐、兰州、西安、洛阳、郑州、徐州等 能源、电力、有色冶金、石化、装备制造、轻纺等
沿河型 长江通道 长江经济带 河运 攀枝花、重庆、宜昌、武汉、南京、上海等 主要农业区及综合性工业走廊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日本的交通分布及其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平原面积狭小,且多分布在沿海或较大河流的下游地区。日本交通运输业发达,已形成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在日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主要的工业区和大城市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1.指出不同交通方式(高速公路、新干线、航空)随距离增加所占份额的变化。
生:(可能的答案)1.从东京出发0~400千米内,短距离高速公路所占比重较高,随距离的增加高速公路比重下降,新干线比重上升;400~800千米内,新干线占绝对优势;800千米后,新干线比重下降,航空比重最高。
(问题承上)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2.从高速公路的长度、密度、连通性等方面比较1975年、1985年、2014年日本高速公路布局的变化。
生:(可能的答案)2.1975年高速公路总长度小,密度小,连通主要城市;
1985年交通线路总长度增加,密度增大,由沿海向内陆发展,连通城市数量增多;
2014年高速公路总长度大,密度大,形成网状交通运输。
(问题承上)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3.日本提出在东京、大阪、名古屋、札幌、福冈等主要区域城市之间实现3小时交通圈,分析新干线在沿线区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生:(可能的答案)3.作用:
①促进人员流动,加速和扩大了信息、知识、技术传播;
②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③缩小城乡差距;
④缩短出行时间;加强区域联系。
(问题承上)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4.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和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生:(可能的答案)4.二者相互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日本资源能源短缺、国内市场狭小,交通运输发展能加强日本对外联系,缓解资源和市场问题;
②日本经济对交通依赖度高,沿海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捷,促使产业向太平洋沿岸布局,形成太平洋沿岸经济带;
③太平洋沿岸经济带的发展,促进沿岸经济发展,提升运输能力,促进沿线交通运输的发展。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2: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梧州发展的影响。
梧州是岭南古都,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曾是广西最大的城市。梧州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丘陵占总面积的80%以上,故有“山城”之称;梧州扼浔江、桂江、西江总汇,乘船溯江而上可到广西各地,直通云贵,顺流而下可直达广州,自古以来便被称作“三江总汇”;古时的梧州,更处于南北水陆交通要道,特别是处在灵渠与桂江南下西江的转折点上,享有“绿城水都”“百年商埠”等美誉。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地铁路、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的连通,梧州作为广西及西南地区与粤港澳的水运转港地位一去不复返,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全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古时的梧州交通位置的重要性。
2.分析梧州近几十年来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师讲述:从水系图上可以看出,梧州总统广西诸水系,之后汇入西江,而西江是珠江最主要的支流。
学生讨论分析后,教师总结:
1.①南方地区多山地丘陵,陆路交通不便,但河网稠密,因此水运便捷;
②梧州位于浔江、桂江、西江交汇处(或地处三江总汇处),可以通过运河和其他支流联系我国西南、华南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或是南方广大地区的水运交通枢纽),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2.①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的发展,使梧州作为水运交通枢纽的地位下降;
②丘陵面积广大,限制了梧州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发展,使得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同时城市发展空间受限;
③沿海地区的发展,导致梧州人才外流。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3:重庆交通运输的改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生阅读以下材料,小组讨论,完成下列任务。
改善运输方式,促进区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成渝铁路和宝成铁路结束了重庆不通铁路的历史。此后,在国家“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多条铁路干线以及省道、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相继建成。2018年建成的渝贵高铁成为西南地区连接西北、华南、华东的“快车道”,成都到贵阳的车程从最快11小时左右提高到3.5小时,川、渝、黔地区与沿海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幅度缩短。
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航空运输和“临空型”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目前,江北机场的客运量及货物吞吐量均居全国前列。如今重庆水、陆、空运输方式彼此协作、相互补充、紧密配合,重庆成为国家级交通枢纽、国家一类口岸和内陆地区的“开放高地”,并被定位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说明重庆运输方式的发展变化,以及对区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1.重庆交通运输方式由水运向铁路、公路、航空等综合交通枢纽方向发展变化,并且向着高速化发展。
2.重庆航空运输的发展推动了“临空型”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而水、陆、空综合运输方式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重庆经济的发展,使重庆成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4:西成高铁建设的地理意义。
2017年12月6日,西安北站首发开往成都东站D4251次列车,标志着西成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千年来阻隔中国西北与西南的秦岭天堑由此贯通,蜀道难成为历史,西安至成都的列车最短运行时间由普快11个小时缩短为4小时。西成客专自北向南穿越关中平原、秦岭山区、汉中平原和大巴山区,穿越秦岭山区地段线路总长135千米,隧道里程高达127千米,桥隧比高达94%,地质地貌十分复杂,是国内在建的最具山区特点的高标准现代化铁路。
结合材料归纳西成高铁建设的地理意义。
生:(可能的答案)地理意义:①加强区域交流与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②缩短渭河平原与四川盆地的时空距离,是穿越秦岭的便捷大通道;③优化和完善了全国高铁网;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④带动沿线相关产业发展(如旅游业),同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⑤提高沿线居民的出行质量,等等。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5:分析建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原因。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建设在北京市大兴区与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之间的超大型国际航空综合交通枢纽,远期(2040年)按照客流量吞吐量1亿人次,飞机起降量80万架次的规模建设七条跑道和约140万平方米的航站楼,机场预留控制用地按照终端(2050年)旅客吞吐量1.3亿人次,飞机起降量103万架次,九条跑道的规模预留。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建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探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预留控制用地,主要考虑了什么因素?
生:(可能的答案)1.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国际性大都市,航空运输需求巨大,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需求还会大幅增长。
2.主要考虑了区域交通运输需求的增长。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