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05 20:28:26

文档简介

4.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第1课时
1.结合案例,探究掌握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以及各时期的战略;学会分析不同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地理背景;
2.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环境整体性出发进行思考,明确区域各地理现象、 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环境的差异性出发进行思考,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措施。
3.利用图表和实地调查,培养学生读图和调查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地理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4.在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中建立起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教学重点】
1.知道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和制定原则。
2.知道我国宏观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
3.学会分析和认识我国四大地区发展的优、缺点,以及发展方向和发展措施。
【教学难点】
1.结合实例,认识和了解我国在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及其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和认识我国四大地区协调发展的地理背景和发展方向、发展措施。
【课程引入】
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致认识到我国新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区域协调发展,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及其演变等相关知识的兴趣。
【讲授新课】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这与我国在不同时期确立的区域发展战略有关。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发展战略吗?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是什么呢?新时期我国划分为哪四大地区呢?这四大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差异呢?如何实现四大地区协调发展呢?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重点学习和探究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学习吧!
(板书)第四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二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一、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学生进行课前探究:“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的影响和背景。
阅读教材P91“探究”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在图中找出“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经过的国家及主要城市。
生:(可能的答案)1.途经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等国内段和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俄罗斯(莫斯科)、白俄罗斯(明斯克)、波兰(华沙)等国际段,最后成功到达目的地德国。
(问题承上)2.“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给重庆乃至我国西南地区带来怎样的影响?
3.议一议,重庆开通“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的地理背景有哪些?
教师讲述:2017年12月,中欧班列(“渝新欧”)在重庆果园港始发,标志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对接。
生:(可能的答案)2.促进重庆经济总量的增长;促进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西南地区贸易的发展;为西南地区提供了新的进出口通道;缩短了重庆乃至中国内陆货物出口欧洲的时间;增强了重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3.我国对外贸易需求增多;产品特征对运输时效性要求高,运输瓶颈出现;其他国家企业对西南地区的关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需要。
(板书)1.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
1.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是什么?其特点有哪些?
2.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应遵循什么原则?
教师讲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
生:(可能的答案)1.概念: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的整体谋划。
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2.制定原则: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问题承上)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
3.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大致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过程?其地理背景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3.(1)演变过程: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协调发展。
(2)其地理背景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教师继续运用图文资料讲解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变的三个阶段。
1.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以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加快内地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
3.新时期:①我国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明确提出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②同时,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③提升国家海洋战略,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
教师讲述: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组成,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
③提升国家海洋战略,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资料:国家的海洋战略。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时间点依次了解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大致演变历程。
(板书)2.我国四大地区协调发展
阅读认知: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由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发展差异。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接下来,教师运用图文材料,引导学生逐一认识和了解我国四大地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各自的发展方向,发展措施。
1.东部地区
查阅资料,结合教材P92-93“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完成下列任务。
1.说一说东部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2.说一说东部地区确立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1.优势:①地势较低,地形较平坦;②热量、水分充足,雨热同期,生物、水资源丰富;③工业化、城市化和教育科技水平较高,开放程度高,经济发达。
劣势:矿产资源不足,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洪涝、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
2.发展方向:新一轮的开放发展,需要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引领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率先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经济体系。
教师讲述: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被称为东部地区三大经济高地。
2.中部地区
查阅资料,结合教材P92-93“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完成下列任务。
1.说一说中部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2.说一说中部地区确立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3.说一说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生:(可能的答案)1.优势:①雨热同期;②能源、有色金属、水能丰富;③人口众多,开发较早。
劣势: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突出。
2.发展方向:①协调东西、南北,培育优势产业集聚和城市群;②构建产业创新、现代服务、综合交通和现代物流体系。
3.发展措施:改进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
3.西部地区
查阅资料,结合教材P92-93“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完成下列任务。
1.说一说西部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2.说一说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生:(可能的答案)1.优势:①自然资源丰富;②有70%的国境线,潜在市场广阔;③政府政策支持;④社会环境优良。
劣势: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2.措施:①加大开放开发力度,加强内外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②培育优势产业、新型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教师讲述: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作物单产高,品质优,是著名的“瓜果之乡”。
4.东北地区
查阅资料,结合教材P92-93“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完成下列任务。
1.说一说东北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2.说一说东北地区加快发展的措施有哪些?
生:(可能的答案)1.优势:平原面积广阔,人均产出粮食多;工农业基础雄厚;劳动力充足。
劣势: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生产结构单一,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
2.措施:①推动政府和国企改革,大力繁荣民营经济,加大对外开放力度;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③加大科技投入,更新设备,改进工艺,节能减排。
教师继续展示两幅图片资料: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我国四大地区的差异、地理背景与发展方向。
1.阅读教材P93“活动1”材料,加强四大地区的综合认知,完成相关任务。
(1)对照我国地形图和气候图,说出四大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教师讲述:
地形差异:西部地区位于地势一、二级阶梯,以高原、山地和内陆盆地地形为主。其他地区位于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低山丘陵为主。
气候差异:西北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的亚热带、热带季风区和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区。其他地区以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教师展示表1.我国四大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表格中的相关项目。
四大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范围 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港、澳、台13个 晋、豫、皖、湘、鄂、赣6个 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渝、桂12个 黑、吉、辽3个
地形 北部以平原为主,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 北部以高原、平原为主,南部多山地丘陵 地形类型多样,多高原、高山和内陆盆地 山环水绕、平原辽阔
气候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降水少,南北温差大 主要为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问题承上)阅读教材P93“活动1”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2)对照我国人口分布图和交通分布图,说出四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
教师展示表2.我国四大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表格中的相关项目。
四大地区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农业 北部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林产品丰富 北部为旱作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业 北部为畜牧业、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南部为季风水田农田;青藏高原地区发展高寒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重要的农林生产基地
工业 拥有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和沪宁杭、工业体系完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能源工业、重工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 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东北三省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海陆运输兼备,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形成立体交通运输网 以陆路交通运输为主,线路密度较小 以铁路运输为主,交通线路密度大
(问题承上)阅读教材P93“活动1”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3)议一议,我国四大地区各有哪些优势和哪些限制性因素?这四大区域应当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统筹谋划科学发展。
教师展示表3.比较我国四大地区的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表格中的相关项目。
【知识拓展】西部大开发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学生观看视频——西部大开发,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目的:缩小西部与其它地区的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重要意义: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西部资源得到开发利用,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2:正确认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目标。
阅读教材P94“活动2”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为什么说西部大开发的目标与东、中部和东北是不同的,不能以东部的标准来衡量西部的发展,而应结合西部实际有的放矢?
生:(可能的答案)(1)因为西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优势突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
(问题承上)阅读教材P94“活动2”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2)议一议,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理背景主要有哪些?
生:(可能的答案)(2)中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3: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与建设。
教师展示文字材料。
材料 湾区是由一个或若干相连的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上,湾区依托海港城市的交通枢纽和门户优势,高效配置资源,形成了具有开放经济结构的湾区经济,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良好基础。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三地将在国家支持下,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从而形成“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格局。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国家选择粤港澳规划湾区的特色优势条件。
(2)请大家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措施。
参考答案:
(1)①粤港澳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网发达,对外经贸合作便利;
②有广阔的经济腹地,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产业体系完善,市场竞争力强;
③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
④资金雄厚,基础设施完善;
⑤国家政策支持,对外联系经验丰富;
⑥高科技产业密集,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强等。
(2)①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②提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信息网络;
③合理布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④深化对外开放,打造高水平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平台;
⑤汇聚创新资源,培育中高端产业发展等。
【课堂小结】4.2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第2课时
1.运用地图、示意图和文字等资料,能够说出长江经济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并认识其基本概况。
2.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地理背景。
3.能够通过查阅或搜集相关资料,全面认识长江经济带的基本概况,进而认识我国的宏观发展格局。
4.能够从人地关系、区域联系的角度,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学会分析和认识长江经济带的地理背景。
2.全面认识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格局。
【教学难点】
1.结合各类专题地图,学会读图分析和认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各种地理条件。
2.结合实例,全面理解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格局。
【课程引入】
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长江经济带》。
【讲授新课】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和掌握了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知道我国目前正处在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以及我国四大地区的划分和差异。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重点来认识和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你知道长江经济带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吗?其发展背景是什么?由此确立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格局又是什么呢?期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圆满地解答这些问题。
(板书)第四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二节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二、长江经济带
1.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
说一说长江经济带的范围、土地面积、人口和经济总量等概况。
(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2)土地面积: 约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 21%;
(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知识拓展】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运用图文材料引导学生逐一认识长江经济带的自然地理特征,如气温、降水、地形、水文、生物等要素的特征。
1.气温:绝大部分地区暖热,有利于作物的生长,生物量多,产出快,生物资源丰富。河流无结冰期,四季通航,利于河运发展。
2.降水:降水丰富,有利于作物的生长。河流水量大,利于河运发展。但雨季长,降水的变率大,伏旱、洪涝、台风等气象灾害是本流域的不利因素。
3.地形:东、中部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西部主要为高原山地,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地形的复杂也给交通造成不便。
4.水资源与水能资源丰富。
5.水生生物资源衰退;水污染严重。
教师讲述:有“活化石”之称的长江白暨豚被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力,现在已濒临灭绝。20世纪80年代,长江中有400多头白暨豚,到90年代初下降到150头以下,到1996年,只有几十头了。
6.旅游资源丰富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1: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阅读教材P95“活动”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1.说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湖北的铁、贵州的煤,四川的天然气、东南丘陵、云贵高原的有色金属非常丰富,为本流域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长三角矿产资源不足。
生:(可能的答案)1.优势条件:①位置和交通优势: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
②资源优势:丰沛的淡水资源,储量大、种类多的矿产资源,众多旅游资源和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
③产业优势:重要的工业走廊,农业基础地位高;
④人力资源优势:人才荟萃,科教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
⑤市场优势:人口密集,收入水平高,具有各种消费需求,对国内外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问题承上)阅读教材P95“活动”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2.议一议,影响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哪些?
生:(可能的答案)2.限制性因素:
①环境污染严重;
②沿江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
③产业同质化;
④上、中、下游之间经济联系薄弱;
⑤能源资源不足。
(板书)2.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定位:
①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②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③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④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接下来,教师依次运用表格和示意图、图片等资料,来逐一认识和了解长江经济带在四个方面的发展定位。
战略定位之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2:分析长江航运被誉为“黄金水道”的原因。
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并回答:
长江被誉为“黄金水道”的原因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①长江水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四季通航。
②长江干流长度长,支流多,南北对称分布,横贯东西,联系南北,江海联运,营运里程长。
③长江流域,工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城市密集,人口众多,运输需求量大,河运廉价。
战略定位之二——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战略定位之三——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战略定位之四——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知识拓展】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格局。
阅读认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空间格局,建立区域协同合作机制,更好地推进长江上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
“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
“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
“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
“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学生进行活动探究3: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内部空间结构、对外空间联系等地理背景。据此完成下列相关任务。
1.归纳我国制定长江经济带列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
教师展示下表,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表格中的相关项目。
(问题承上)2.针对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限制性因素,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国家明确提出,长江经济带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请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2.对长江沿岸的污染型工业企业进行整治;对长江岸线进行生态恢复;统筹岸上水上,正确处理防洪、通航、发电的矛盾;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避免产业同质化,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3.略。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