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经验,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计算10以内加减法。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算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多样性。
[设计理念] 这里先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算法,突出重点。这种算法的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处理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2. 通过实际地动手操作,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
3.通过合作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有几瓶牛奶”(9加几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进位加法的基础。教材共分三次活动进行:第一次活动是对生活情境的观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二次活动通过摆小棒(或图形)探索“9+5”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特别是“凑十”时,可以拆5凑9,也可以拆9凑5;第三次活动通过“试一试”两道加法算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同就会产生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讲解法 谈话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小棒、小黑板
[媒体说明]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知道过段时间是什么节日吗?对,是你们最喜爱的儿童节,老师准备去超市买些铅笔作为礼物送给大家。超市里的铅笔有两种包装,一种是10支一包,一种是8支一包,还有一些零散的铅笔,老师要想买12支铅笔,怎样买比较方便? (评析 将学生喜欢的儿童节故事。借助节日氛围,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十分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引出凑十法。)
师:那同学们能用刚学到的方法来帮笑笑解决一个问题吗?我们一起来看。
(二)教学互动活动
1、?活动一。
(1)看画面说图意,指导学生根据画面复述图意。
生1:第一个箱子里有9瓶牛奶,第二个箱子里有5瓶牛奶。一共有几瓶牛奶
(2)根据复述的图意,引导学生列算式。
师:你们刚才说得真好,那么要求“一共有多少瓶牛奶”如何列式呢
生1:9+5=
生2:5+9=
(3)探索算法。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帮助笑笑算一算一共有几瓶牛奶呢 可先自己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或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再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师:下面我们来听一听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9+5= 在汇报或听取同学们汇报时,希望能干的你能做到这两点。
①认真仔细听其他同学的算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等同学汇报完后提出来。
②汇报时如果用到小棒,边摆边说。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的,一共14瓶,9+5=14。
生2:我是接着9往下数5个数,10,11,12,13,14。(边数边掰手指计数。)
生3:我左边摆了9个小棒,右边摆了5个小棒,从右边先拿1个小棒和左边的9个放在一起凑成10个,10个和右边剩下的4个合起来是14个,所以9+5=14。
生4:也可以从左边拿5个小棒和右边5个小棒凑成10个,10再和左边剩下的4个小棒合并,10+4=14。
师根据生的口述来板书。
师:比较几种算法,你最喜欢哪种 为什么
生1:我喜欢生3的方法,因为他把5分成了1和4。先算9+1凑成10,再算10加几得十几。
生2:我最喜欢第2种方法,接在9后面往下数。
师:笑笑看到你们这么喜欢帮助别人,她一定很高兴,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笑笑最喜欢你们的哪一种方法吧。
(三)教学小结
师:通过学习,你会计算9加几了吗 想一想,你还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有几瓶牛奶
9 + 5= 14 9+2= 9+3=
2+9= 3+9=
1 4
[课后评议]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的重要思想之一。其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由于国际上都采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因此,在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时,一般采用“凑10”的方法。但也要鼓励学生因题制宜,如9+2逐一相加也是很快的。又如9+8,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10+8=18,推想出9+8=17,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思考方法。算法多样化是思考策略的多样化,群体的多样化。对于个体学生来说,通过集体交流,个人反思只要掌握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就可以了。
[教后反思] 1.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保护并激发其学习愿望和兴趣,学生回答得是否正确,语言是否完整,教师可以延缓评价,要多鼓励。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用统一规范的语言来训练学生。
2.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思考、交流等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听、说、想的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活动性,达到“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
3.在本堂课中,教师对课本中出现的几种方法不一定要逐一讲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