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联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二也。”“朕”应该是( )
A.唐太宗 B.宋太祖 C.元世祖 D.康熙帝
2.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的是( )
A.阿保机 B.赵匡胤 C.杨坚 D.李渊
3.“两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一座顶峰。”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重文轻武,士人地位较高 B.对外开放,海外贸易兴盛
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D.城市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4.实施“保甲法”,保丁“平时种田,闲时练兵,战时出征”,这是( )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庆历新政 D.康乾盛世
5.下列内容不是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
A.杯酒释兵权 B.分散相权 C.重文轻武 D.建立“厂卫”
6.以下属于王安石变法背景的有( )
①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②屡战屡败,扩充军队,军队膨胀。
③官俸、军费和战争赔款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 ④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发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唐朝以前,人们对求取功名的看法多是“男人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宋朝以后,则是“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出现的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诗歌文学逐渐凋零 B.统治者重文轻武 C.科举制度的发展 D.统治者重武轻文
8.《宋史纪事本末》卷2载:“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这段材料表明宋代( )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开始实行郡县制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 D.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
9.下列关于五代十国局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五代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B.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C.十国均分布在南方 D.统一始终是这一时期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0.宋太祖削弱相权,采取的办法是( )
A.分化事权 B.削夺兵权 C.减少事务 D.降职处理
11.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个进士及第耳”。由此可见宋代( )
A.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B.“重文抑武”国策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政治生态
二、判断题
12.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经济控制,设通判一职,负责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
13.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史称南宋。( )
14.宋太祖时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期望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
三、综合题
15.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会出现等缓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所述制度始创于哪一朝代?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概括该制度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材料二:宋代重文轻武,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科举制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重大改革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演变的实质。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
材料二: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农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材料三:随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1)材料一中的“陈桥驿站披旗冕”“杯酒之间销兵权”分别指什么事件?
(2)“杯酒之间销兵权”之后,在军事上和政治是在中央又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专供演出的圈子”分别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长期分裂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也迎来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文帝锐意革新,使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局面。
材料二 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摘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三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宰相范质等人听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他们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文帝采取的哪些措施促进了繁荣局面的形成(一条即可)
(2)材料二的李世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分别推行了什么措施,使其统治达到“治世”局面?(各一条即可)
(3)材料三中的“显德七年”是公元纪年的哪一年 赵匡胤“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答案
1.B 2.B 3.C 4.B 5.D 6.D
7.B 8.C 9.C 10.A 11.B
12.错误 13.错误 14.错误
15.(1)隋朝;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等。
(2)重文轻武政策和重视科举考试;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增加了录取的名额。
(3)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16.(1)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
(2)集中军权设立枢密院,牢牢地控制军队,并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宰相之下设若干副宰相,并设立多重机构,分割相权。
(3)瓦子、勾栏。
17.(1)标志: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显德七年”:960年。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