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训练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训练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5 21: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训练题
一、单选题
十月革命后,苏联实行余粮征集制;1921年,决定由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1927年,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这些政策都( )
A. 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说明苏联以发展农业为重
C. 在一定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D. 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这“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指的是(  )
A. 苏联模式、国家干预模式 B. 新经济政策、新政
C. 斯大林模式、国家干预模式 D. 苏联模式、新政
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满了开创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对其探索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 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立苏联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十月革命
C. 十月革命—成立苏联—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
A. 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下列表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B. 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 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
D. 1936年,苏联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 B. 新经济政策
C.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前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中唱到:“伟大俄罗斯,永久的联盟;独立共和国,自由结合成。各民族意志,建立的苏联。……伟大的列宁,指明了前程。斯大林教导,要忠于人民;并激励我们,去建立功勋。”我们从国歌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 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人民解放运动 B. 各族人民自愿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
C. 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就显著 D. 斯大林模式促成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还是来自于莫斯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这反映了苏联模式( )
A. 十分重视农业发展 B. 完全放弃工业化道路
C. 过度强调指令性计划 D. 延续了余粮收集制
“……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有化,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在此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这里说的史实是( )
A. 新经济政策 B. 农业集体化 C. 苏联工业化建设 D. 五年计划
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三者的相同之处有 ( )
①都是在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出现的②都是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③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④都是大胆创新的结果⑤都巩固了新政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1928-1937年,苏联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苏联的工业建设成就(  )
A. 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结果 B. 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
C. 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D. 带动了苏联农业高速发展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 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认为苏联模式有合理之处 D. 否认苏联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细致地规划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造……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材料中的“苏联人的一个创造”是指( )
A. 制定新经济政策发展俄国经济 B. 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C. 采取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方式 D.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到卫国战争前夕,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这反映了苏联(  )
A. 商品经济繁荣 B. 工农业协调发展 C. 国际地位提高 D. 工业化成就突出
1922年,苏俄农民交税后可以把剩余粮食运到集市上去出售,不受干预。这是因为当时实行了(  )
A. 农业集体化运动 B. 余粮征集制度 C. 垦荒运动 D. 新经济政策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利器之器。
——李鸿章
材料三 斯大林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走高速度、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苏联继续实行这一工业化发展战略直至国家解体。
——摘编自詹晓良《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的阵痛》
1949年后工业化进程大致可以分成两大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初步建成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中国工业化基本框架……第二阶段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渐进的方式,基本完成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工业化进展迅速。
——摘编自赵英《新中国工业化进程、成就与展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英国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主张付诸实践的一例具体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苏两国工业化建设有何联系与区别?
20世纪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在“变”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俄之“变”
1921年春实行的政策同1918年春实行的政策有根本的区别,这就是1921年引进了市场概念。正是这一点,使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理论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材料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之“变”
【材料三】 世界之“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社会市场经济”既不是国家完全不加以干预的自由经济,也不是中央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经济,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经济人道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即社会市场经济。这种经济的实质是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调节,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1921年实行的政策是什么 它与1918年政策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美国之“变”指什么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新”在何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世界经济出现的发展模式,并分析其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如何理解20世纪的经济之“变”
近代大国崛起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的分割开来,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材料二】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科技创新一直以缓慢步伐前行,直到英国工业革命才以爆发形态出現。这一时期,科技力量真正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对国家崛起具有重大作用的因素,并迅速带动、发展了一批对大国崛起有决定性意义的新产业和新的生产力,成为近代英国打造“日不落帝国”得心应手的工具。
【材料三】在 20世纪大国崛起的过中,有两个大国-——苏联和日本也依靠创新科技能力的提高跻身大国之列。不过这两个大国的崛起与欧美大国的崛起有较大不同,作为“后发国家”,其政府在科技、经济的追赶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英《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国革命“关于‘权利 的诉求或‘人权 的伸张”所颁布的法律性文件有哪些?(宣扬的共同的思想是什么?
(2)举一例说明材料二中的“新产业和新的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它们与英国崛起之间有什么联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相关史实,分别说明“其政府在科技、经济的追赶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促进国家崛起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结合所学知识,余粮征集制、固定的根食税、农业集体化运动都在一定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故C正确。
A.余粮征集制不符合A,故排除A。
B.余粮征集制、农业集体化运动不符合B,故排除B。
D.农业集体化运动不符合D,故排除D。
故选C。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种经济运行模式被称为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当选总统后,实施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因此,这“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指的是苏联模式、新政,故D正确。
AC.“国家干预模式”属于新政的特点,不是模式,故AC错误。
B.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实行的经济政策,故B错误。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列宁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要求具备对基础知识的分析和识记的能力。
【解答】
D.1917年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后,苏俄又经历了三年国内战争,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提供了物质基础;国内战争结束后,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故D符合题意。
ABC.依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三项都不符合列宁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先后顺序,故排除ABC。
故选D。

4.【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所以“苏联热”指的是苏联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故A正确。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20世纪30年代”尚未显示出来,而且弊端与“苏联热”不符,故B错误。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发生在1942年7月---1943年2月,与题干中的“20世纪30年代” 不符,故C错误。
D. 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出现在1985年,与题干中的“20世纪30年代”不符,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苏联工业化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要求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
B.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始的,逐步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故B说法错误。
ACD.联系所学,这三项的表述符合史实,故ACD说法正确。
故选B。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据“1931年,斯大林”“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实现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理想,苏联确立的经济建设路线是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最终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C正确。
7.【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苏联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要求具备准确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解答】
A.题干反映的是苏联的成立、社会主义探索与建设,从歌词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十月革命鼓舞了殖民地人民解放运动,故A说法错误。
BCD..据题干“自由结合成”可知各族人民自愿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伟大的列宁,指明了前程”表明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成就显著;“斯大林教导,要忠于人民;并激励我们,去建立功勋”侧面反映斯大林模式促成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这三项从题干可以得出,故BCD说法正确。
故选A。
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对农业的伤害,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根据“莫斯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可见斯大林模式下政府对农业下达了过多的指令性计划。这严重干扰了农业的正常生产,是外行领导内行,不尊重专业和规律。故C正确。
ABD.说法均不准确。
故选C。
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斯大林为了保障城市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粮食,从1930年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农民被迫加入集体农庄,失去了私有的土地、劳动工具和家禽家畜,甚至住宅。他们种的粮食,只能交给政府,然后优先供应给城市。故B正确。
ACD.均与本题主旨无关。
故选B。
10.【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
【解答】
①②③④.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实施的;罗斯福新政是在经济大危机使美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实施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都是大胆创新的结果。故①②③④正确。
⑤.只有新经济政策巩固了新政权,美国、中国当时不属于新政权,故排除⑤。
故选A。
11.【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了苏联工业建设成就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
本题考查了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知识。
1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该学者一方面看到了斯大林模式目的是尽快的实现工业化,另一个方面也认识到斯大林体制虽然有很大的弊端,但是最终却实现了工业化,从两个方面看问题,较客观的分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故C符合题意。
A.该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且这个政策在实现工业化之前早就停止了,故排除A。
B.该项说的是临时性的政策,1921年就结束,故排除B。
D.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时,工业化早就实现,故排除D。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略
14.【答案】D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苏联到卫国战争前夕,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并结合所学,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化成就突出;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是对苏联工业化成就的简介,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繁荣、工农业协调发展、国际地位提高。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苏联两个五年计划。题干关键信息“苏联到卫国战争前夕,电站占全国固定动力设备的73%,工作机器的电气系数达到82%,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和开凿了运河等大型工程,在荒凉的东部建立了新的工业区”。
解答本题要把握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5.【答案】D
【解析】1921年,苏俄在列宁的领导下实施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所以,1922年,苏俄的农民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国内的集市上去出售,结果是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这是因为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
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其内容及特点。
注意识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16【答案】(1)原因: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建立了工厂制度,引起工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工业革命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农村人口比例下降。
(2)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措施: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等。(3)联系:苏联工业化建设为中国“一五”计划提供借鉴;中国仿效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一五”计划得到了苏联的援助,初步建成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中国工业化基本框架。区别:苏联继续实行高速度、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直到国家解体。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以渐进的方式,基本完成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工业化进展迅速。
【解析】(1)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一表一、表二及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建立了工厂制度,引起工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工业革命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农村人口比例下降。
(2)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利器之器。”可知,材料二中李鸿章的主张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其主张付诸实践的例具体举措有: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城所、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等。
(3)本题考查中苏两国工业化建设的联系与区别,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图表内容可知,苏联工业化建设为中国“一五”计划提供借鉴;中国仿效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一五”计划得到了苏联的援助,初步建成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中国工业化基本框架。但苏联继续实行高速度、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直到国家解体。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以渐进的方式,基本完成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工业化进展迅速。
17.【答案】(1)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取代了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进了市场概念,发展商品经济。(或写新经济政策取代了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
(2)罗斯福新政;它“新”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社会市场经济。其特点是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调节;以社会安全为保障。
(4)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市场的力量调节;需要改变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要以市场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调节等。
【解析】(1)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探索,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1921年春实行的政策同1918年春实行的政策有根本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极其不满;于是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因此苏俄1921年实行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它与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新经济政策,取代了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之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因此美国之“变指罗斯福新政;它”新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经济出现的发展模式,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介于两者之间的“经济人道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即社会市场经济。这种经济的实质是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调节,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经济出现的发展模式,是社会市场经济。其特点是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调节;以社会安全为保障。
(4)本题考查20世纪经济发展手段的变化,要求综合分析归纳。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的经济之“变“,在于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市场的力量调节,需要改变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要以市场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调节等。
18.【答案】(1)文件:《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思想:自由、平等、民主。
(2)表现:纺织业、冶金业、机械制造业、铁路运输业(或写具体史实亦可) 。联系:使英国成为工业化国家(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3)苏联:实行五年计划;或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日本: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4)因素:政治变革(制度创新)、法制建设、科技创新、政策引领(政府主导)等。
【解析】(1)本题考查《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最大的作用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革命中“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所颁布的法律性文件有有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这些文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基本原则,宣扬了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
(2)本题考查工业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科技创新一直以缓慢步伐前行,直到英国工业革命才以爆发形态出现”可知,这些新产业和新的生产力都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后,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新产业和新的生产力”具体表现为纺织业、冶金业机械制造业、船舶制造业、铁路运输等。工业革命使英国生产力得到大大发展,使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成为“世界工厂”。
(3)本题考查苏联和日本的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不过这两个大国的崛起与欧美大国的崛起有较大不同,作为‘后发国家’,其政府在科技、经济的追赶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可知,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日本在二战后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并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走科技立国的道路。
(4)本题考查促进国家崛起的因素,要求综合分析归纳。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以上材料可知,国家实力竞争的关键是科技,科技创新推动大国崛起。同时政府的重视、政策的支持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重视科技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其余阐述言之有理也可。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