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6 09:08:3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第二单元测试练习题
全卷150分,A卷100分,B卷50分,120分钟完卷
A卷
第Ⅰ卷(24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2分,共4小题,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缄默(jiān)    两栖(qī) 龟裂(jūn)   草长莺飞(yīng)
B.农谚(yàn) 骨骼(luò) 粗糙(zāo) 销声匿迹(nì)
C.海棠(tánɡ) 翩然(piān) 山麓(mí) 海枯石烂(làn)
D.沼泽(zhǎo) 雾霭(ǎi ) 追溯(sù) 天衣无缝(fénɡ)
2、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璇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B.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在途的寒冬。
C. 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D.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范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些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已经销声匿迹了。
B.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给你希望,泯灭,再希望。
C. 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D.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相比,实在是得意忘形。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真正保护好著作权,关键在于全面树立公众的著作权保护意识。
B.科技发明和人力资本会推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国家经济的健康。
C.本届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以“文明相容、民心相通”为主题的金砖国家文化节已经在厦门正式启动。
D.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否则不刻苦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二、文言文阅读(12分,共4小题,每题3分)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囊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军士吏被甲( 披”,穿着 ) B.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墙壁 )
C.军霸上( 驻军、驻扎 )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必定,一定 )
6、下面加点的“之”与“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 已而之细柳军 B. 介胄之士不拜
C. 称善者久之 D. 文帝之后六年
7、 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译文: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
B.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译文:皇上为之动容,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
C.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译文:将军亚夫拿着武器拱手行礼,并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
D.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译文:将军约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层次清晰。第一段是事件背景的呈现,第二段写皇帝劳军的情况,最后写劳军后皇帝和群臣的反应。
B.持节是一种古代礼仪,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利。
C.本文着力刻画的人物是汉文帝,全文通过记叙他劳军的故事,刻画了一位开明、识大体的皇帝。
D.本文在写作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特别是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凸显人物的特点。
第Ⅱ卷(76分)
三、诗文默写(6分)(前面三题任选二,第4题必答)
9、(1) , 胡不归? 《式微》
(2) 青青子衿, 。 《子衿》
(3) , 亲山亲水有亲人。 《回延安》
(4)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首联和尾联。
四、现代文阅读(10分)
①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②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③我和我的学生注意到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像,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单调枯燥的数字竞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④在四月的夜间,当天气暖和得可以呆在屋外时,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在那儿,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静悄悄的,人们听到的只是沙锥鸟扇动翅膀的声音,远处的一只猫头鹰的叫声,或者是某只多情的美洲半蹼鹬从鼻子里发出的咯咯声。然后,突然问,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10、概括第①和第④两段的内容。(4分)
11、赏析下面句子。(4分)
(1)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2)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12、怎样理解第③段的“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这句话的含义?(2分)
作文(60分)
亲爱的同学,你有自己特别熟悉、喜欢的小天地吧?比如,你自己的房间,你的教室里,校园里的某个角落……请以“我的小天地”为题,写一篇小说明文,向别人介绍它。不少于550字。
提示:(1)确定说明对象后,先考虑写哪些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2)写作中,注意准确使用方位词,这样能使介绍条理清楚。
B卷(50分)
一、诗歌赏析(4分)
恨别①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褒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②急为破幽燕。
【注】①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成都所作。②司徒:指唐军将领李光弼。
1、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并作简析。
2、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②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③也,不可施刑④,刑其傅⑤公子虔,黥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卒:终于。③嗣:继承。④刑:处罚。⑤傅:老师。⑥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3、解释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
A.将法太子 ( 依法处置(罚) ) B. 秦民大说 ( 通“悦”,愉快,高兴)
C. 家给人足(指人的脚) D. 民怪之,莫敢徙(对……感到奇怪)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2)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5、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一件什么事情?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厌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而真诚是需要长时期从小培养的。社会上,家庭里,太多的教训使我们不敢真诚,真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作后盾的。所以做艺术家先要学做人。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忍,总而言之,要比任何人都less imperfect[较少不完美之处]!
6、上面这封信选自《__________》(书名),作者以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论及了艺术家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____________。(2分)
7、请根据这段书信,简要说说作者的教子之道。(2分)
(二)课外现代文阅读(18分)
拴在琴凳上的十年
①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钢琴”这个决定的那年,我才4岁半,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面。妈妈和爸爸月工资加在一起也就两三百元。家里存款两三千,而一架钢琴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②钢琴搬回家的场景我还记得。正是春夏之交,爸爸和他七八个年轻的朋友把一个巨大的、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伙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③妈妈像是对着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5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④“嗯!”我怯弱地答应了。
⑤后来我明白,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尤其自己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⑥随着钢琴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小时,中途只能上厕所一次,喝水一次……
⑦从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会坐在我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阶和节拍,全程监督,几乎全年无休。重大考试和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⑧“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身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可是小镇上会钢琴的成年人几乎没有,只能去银川。从小镇到银川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路两边是连天的戈壁,沿途几十里路都不见人烟。晴天,尘土翻滚;雨天,泥泞不堪。
⑨银川的钢琴课一周一次,周日凌晨,瘦小的妈妈常常把我驮在背上追赶去市里的公交车。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有时为了省钱,妈妈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候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十二点到银川南门老汽车站,再坐3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四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早已天黑。路上耗去近八个小时,只为一个小时的“专业课”。
⑩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仍像冻坏的胡萝卜。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寒风里来的母女俩先暖一暖。夏天好闷,母女俩昏昏沉沉地挤在公交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到头来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置疑:“学费一次50块,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把成本控制在一次100块以内。”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乐”。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常常伴随着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
每次回想拴在琴凳上的十年,辛酸和痛苦溢满全部的记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十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十级。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地说:“这孩子不适合搞钢琴专业!”
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正常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这是我的“硬伤”。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系。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琴吗?”,“喜欢”这个答案就只是说给妈妈听的。
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你认为无法化解的东西,岁月却将它轻易地化解了。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妈妈,学校钢琴比赛,我进复赛啦。”“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我无比感激童年所学习的每一首钢琴曲,这些乐曲和我在往后学习的文学、艺术、历史等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这些技巧成为了我的肢体与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我数次想对妈妈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己最终的收获,远比曾经付出的多。您虽然是一位“虎妈”,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话刚到嘴边,我就哽咽了。
8、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
时间 情节 “我”的心理
4岁半 ① 怯弱
学琴的十年 往返银川学琴 ②
考完业余十级之后 ③ 如释重负
多年后 我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 ④
9、结合文意,说说标题“拴在琴凳上的十年”的含义。(4分)
1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自然段画线的句子。(4分)
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
11、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母亲称为“虎妈”。你对“虎妈狼爸现象”有怎样的看法或感悟?(6分)
【链接材料】 社会上有些父母被称为“虎妈”“狼爸”,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打骂兼备,常常备着藤条、鸡毛掸子,孩子背不出课文,打!作业做不好,打!不练琴,打!……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受到很多人指责;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打”出过“一门三北大”的教育奇迹。这种现象被称为“虎妈狼爸现象”。
四、语言运用(12分)
12、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选择“低碳生活”,学校就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住、行等各个领域。
材料二:关于“不同人群对低碳生活”的调查(共1000人)
认识与行为 低碳理念 生活方式 生活习惯
初中学生 85% 65% 50%
做工人员 75% 70% 65%
退休老人 50% 85% 90%
(1)从材料一中提取:什么叫“低碳生活”?(4分)
(2)从材料二中提取:通过自己的观察,任选一个角度,得出一点感受或结论。作答格式是“因为……,所以……”。(4分)
(3)这次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完成一份《宣言书》的开头,请你根据所提供的语段,将所缺的句子补充完整。(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4分)
《宣言书》: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一种自觉行动。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第二单元测试练习题
全卷150分,A卷100分,B卷50分,120分钟完卷
A卷
第Ⅰ卷(24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2分,共4小题,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缄默(jiān)    两栖(qī) 龟裂(jūn)   草长莺飞(yīng)
B.农谚(yàn) 骨骼(luò) 粗糙(zāo) 销声匿迹(nì)
C.海棠(tánɡ) 翩然(piān) 山麓(mí) 海枯石烂(làn)
D.沼泽(zhǎo) 雾霭(ǎi ) 追溯(sù) 天衣无缝(fénɡ)
【答案】A
【解析】B“骼”读作“gé”;C“麓”应读作“lù”;D“缝”此处应读作“fèng”
2、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璇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B.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在途的寒冬。
C. 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D.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范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答案】A
【解析】A“璇”应写作“旋”B“在途”应写作“载途”;C全对;D“范”应写作“泛”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些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已经销声匿迹了。
B.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给你希望,泯灭,再希望。
C. 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D.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相比,实在是得意忘形。
【答案】D
【解析】A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此句正确;B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此句正确;C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此处贬词褒用,写大雁飞回的样子,正确;D得意忘形: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此句说人类的智慧,显然对象用错。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真正保护好著作权,关键在于全面树立公众的著作权保护意识。
B.科技发明和人力资本会推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国家经济的健康。
C.本届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以“文明相容、民心相通”为主题的金砖国家文化节已经在厦门正式启动。
D.我们应该刻苦学习,否则不刻苦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答案】C
【解析】A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B成分残缺,结尾少一个宾语;C正确;D否定不当。
二、文言文阅读(12分,共4小题,每题3分)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囊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军士吏被甲( 披”,穿着 ) B.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墙壁 )
C.军霸上( 驻军、驻扎 )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必定,一定 )
【答案】B
【解析】此处的“壁”是营垒的意思。
6、下面加点的“之”与“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 已而之细柳军 B. 介胄之士不拜
C. 称善者久之 D. 文帝之后六年
【答案】C
【解析】A之:动词,去、往;B之:助词,的;C助词,无意义,凑音节;与例句一致;D助词,的。
7、 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译文: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
B.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译文:皇上为之动容,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
C.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译文:将军亚夫拿着武器拱手行礼,并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
D.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译文:将军约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答案】D
【解析】句中的“约”应译为“规定”。
8、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层次清晰。第一段是事件背景的呈现,第二段写皇帝劳军的情况,最后写劳军后皇帝和群臣的反应。
B.持节是一种古代礼仪,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利。
C.本文着力刻画的人物是汉文帝,全文通过记叙他劳军的故事,刻画了一位开明、识大体的皇帝。
D.本文在写作方面最大的特点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特别是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凸显人物的特点。
【答案】C
【解析】本文的主人公不是汉文帝,是周亚夫。
第Ⅱ卷(76分)
三、诗文默写(6分)(前面三题任选二,第4题必答)
9、(1) , 胡不归? 《式微》
(2) 青青子衿, 。 《子衿》
(3) , 亲山亲水有亲人。 《回延安》
(4)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首联和尾联。
【答案】(1)式微式微
(2)悠悠我心
(3)树梢树枝树根根(
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四、现代文阅读(10分)
①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②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③我和我的学生注意到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像,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单调枯燥的数字竞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④在四月的夜间,当天气暖和得可以呆在屋外时,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在那儿,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静悄悄的,人们听到的只是沙锥鸟扇动翅膀的声音,远处的一只猫头鹰的叫声,或者是某只多情的美洲半蹼鹬从鼻子里发出的咯咯声。然后,突然问,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10、概括第①和第④两段的内容。(4分)
【答案】第1段描写春归的大雁觅食前后的活泼欢快。
第4段写夜间大雁载沼泽地集会时的鸣叫。
11、赏析下面句子。(4分)
(1)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2)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答案】
(1) 将大雁从空中落下来,比成凋零的枫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雁从空中落下来时的悠闲飘逸的姿态,表达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 拟人的修辞,将大雁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绘大雁集会时的鸣叫,表现大雁的聪明和社会性。
12、怎样理解第③段的“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这句话的含义?(2分)
【答案】
“单调枯燥的数字”指六只或六的倍数。由这些数字分析,六只成员的雁群是一个家庭。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被猎杀。作者原先就为这样的推断而感伤,现在六年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进一步引起了作者的感伤,也代表了爱鸟者的感伤。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怜惜。
作文(60分)
亲爱的同学,你有自己特别熟悉、喜欢的小天地吧?比如,你自己的房间,你的教室里,校园里的某个角落……请以“我的小天地”为题,写一篇小说明文,向别人介绍它。不少于550字。
提示:(1)确定说明对象后,先考虑写哪些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2)写作中,注意准确使用方位词,这样能使介绍条理清楚。
B卷(50分)
一、诗歌赏析(4分)
恨别①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褒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②急为破幽燕。
【注】①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成都所作。②司徒:指唐军将领李光弼。
1、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并作简析。
【答案】细节描写。 “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夜醒昼眠的反常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2、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令既具,未布①,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②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③也,不可施刑④,刑其傅⑤公子虔,黥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第八》)
【注释】①布:颁布,公布。②卒:终于。③嗣:继承。④刑:处罚。⑤傅:老师。⑥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3、解释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
A.将法太子 ( 依法处置(罚) ) B. 秦民大说 ( 通“悦”,愉快,高兴)
C. 家给人足(指人的脚) D. 民怪之,莫敢徙(对……感到奇怪)
【答案】C
【解析】此处的“足”是富足的意思。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2)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答案】
(1)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
(2)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
5、卫鞅(商鞅)在实施新法令之前,作了一件什么事情?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做了“立木南门,徙者奖励”这件事。其目的是取信于民(表明不欺骗百姓)
【附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了法令。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安定。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卫鞅说:“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此后,百姓再没人敢议论新法了。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厌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而真诚是需要长时期从小培养的。社会上,家庭里,太多的教训使我们不敢真诚,真诚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作后盾的。所以做艺术家先要学做人。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忍,总而言之,要比任何人都less imperfect[较少不完美之处]!
6、上面这封信选自《__________》(书名),作者以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论及了艺术家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____________。(2分)
7、请根据这段书信,简要说说作者的教子之道。(2分)
【答案】
6、傅雷家书 真诚
7、傅雷是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他教育儿子做人是第一位的,做艺术家要先学做人,待人要真诚、虚心,要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二)课外现代文阅读(18分)
拴在琴凳上的十年
①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钢琴”这个决定的那年,我才4岁半,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面。妈妈和爸爸月工资加在一起也就两三百元。家里存款两三千,而一架钢琴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②钢琴搬回家的场景我还记得。正是春夏之交,爸爸和他七八个年轻的朋友把一个巨大的、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伙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③妈妈像是对着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5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④“嗯!”我怯弱地答应了。
⑤后来我明白,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尤其自己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⑥随着钢琴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小时,中途只能上厕所一次,喝水一次……
⑦从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会坐在我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阶和节拍,全程监督,几乎全年无休。重大考试和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⑧“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身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可是小镇上会钢琴的成年人几乎没有,只能去银川。从小镇到银川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路两边是连天的戈壁,沿途几十里路都不见人烟。晴天,尘土翻滚;雨天,泥泞不堪。
⑨银川的钢琴课一周一次,周日凌晨,瘦小的妈妈常常把我驮在背上追赶去市里的公交车。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有时为了省钱,妈妈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候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十二点到银川南门老汽车站,再坐3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四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早已天黑。路上耗去近八个小时,只为一个小时的“专业课”。
⑩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仍像冻坏的胡萝卜。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寒风里来的母女俩先暖一暖。夏天好闷,母女俩昏昏沉沉地挤在公交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到头来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置疑:“学费一次50块,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把成本控制在一次100块以内。”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乐”。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常常伴随着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
每次回想拴在琴凳上的十年,辛酸和痛苦溢满全部的记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十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十级。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地说:“这孩子不适合搞钢琴专业!”
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正常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这是我的“硬伤”。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系。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琴吗?”,“喜欢”这个答案就只是说给妈妈听的。
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你认为无法化解的东西,岁月却将它轻易地化解了。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妈妈,学校钢琴比赛,我进复赛啦。”“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我无比感激童年所学习的每一首钢琴曲,这些乐曲和我在往后学习的文学、艺术、历史等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这些技巧成为了我的肢体与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我数次想对妈妈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己最终的收获,远比曾经付出的多。您虽然是一位“虎妈”,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话刚到嘴边,我就哽咽了。
8、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
时间 情节 “我”的心理
4岁半 ① 怯弱
学琴的十年 往返银川学琴 ②
考完业余十级之后 ③ 如释重负
多年后 我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 ④
【答案】①开始学琴 ②辛酸痛苦 ③放弃学琴 ④“感激”或“感谢”
9、结合文意,说说标题“拴在琴凳上的十年”的含义。(4分)
【答案】
一是强调耗费在学琴上的时间长。二是表达了精力、思想完全被学琴束缚的痛苦。三是“我”对学琴有一种畏惧和抵触的心理。
1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⑨自然段画线的句子。(4分)
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
【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女俩”比喻成风中飘揺的“两片树叶”,表现了母女俩学琴路途上的艰辛。
11、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母亲称为“虎妈”。你对“虎妈狼爸现象”有怎样的看法或感悟?(6分)
【链接材料】 社会上有些父母被称为“虎妈”“狼爸”,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打骂兼备,常常备着藤条、鸡毛掸子,孩子背不出课文,打!作业做不好,打!不练琴,打!……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受到很多人指责;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打”出过“一门三北大”的教育奇迹。这种现象被称为“虎妈狼爸现象”。
【答案】
第一问:“虎妈”就是那类以打骂方式教育孩子的妈妈,而“我”的妈妈在“我”学琴时也是以打骂的方式对待“我”。
第二问:示例一: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虎妈狼爸现象”我们应该辩证地来看。在孩子尚不能完全自觉自主时,父母监护其成长,采取一些方式促进孩子成才,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有时候也确实是有效果的,但是要注意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如果使用过激的打骂教育方式,损害其身心健康,也很可能酿成悲剧,是不可取的。
示例二:“虎妈狼爸现象”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妥当的问题,但透过表象,却发现这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等浮躁的社会现象,也是促使父母采取极端教育方式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想改变“虎妈狼爸现象”,需要家庭、社会一起努力。
四、语言运用(12分)
12、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选择“低碳生活”,学校就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住、行等各个领域。
材料二:关于“不同人群对低碳生活”的调查(共1000人)
认识与行为 低碳理念 生活方式 生活习惯
初中学生 85% 65% 50%
做工人员 75% 70% 65%
退休老人 50% 85% 90%
(1)从材料一中提取:什么叫“低碳生活”?(4分)
【答案】低碳生活就是人在生活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行为的一种生活方式。
(2)从材料二中提取:通过自己的观察,任选一个角度,得出一点感受或结论。作答格式是“因为……,所以……”。(4分)
【答案】因为在低碳生活习惯方面,初中学生所占比例大大低于做工人员和退休老人,所以,初中学生应该加强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
(3)这次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完成一份《宣言书》的开头,请你根据所提供的语段,将所缺的句子补充完整。(与前一句语意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4分)
《宣言书》: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一种自觉行动。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低碳生活是一种观念引领 也是一种环保理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