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A卷 基础夯实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2.“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我爱中华……”这首歌反映了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
①实行民族平等的原则
②实行民族团结的原则
③实行共同繁荣的原则
④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
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3.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党中央实行了( )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西部大开发战略
C.经济体制改革 D.对外开放政策
4.3月28日被定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使西藏百万农民解放的事件是( )
A.西藏开始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B.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C.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西藏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度
5.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做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是( )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②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6.有媒体评论说:“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天才创造”是指( )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C.确立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D.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7.实行“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 )
A.和平方式 B.平等谈判 C.坚持一个中国 D.经济互助
8.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中国领导人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撒切尔
9.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澳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社会制度 B.经济制度 C.主权归属 D.社会生活
10.有诗赞道:“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蹁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诗中的“喜事”指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香港澳门回归 D.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11.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澳门回归祖国。这标志着( )
A.各民族共同繁荣 B.中葡就澳门谈判取得进展
C.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 D.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2.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最大的区别是( )
A.主权归属不同 B.外交政策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地理位置不同
13.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其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一国两制的正确方针
C.灵活机动的外交 D.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14.歌曲《海峡两岸》唱到:“有颗心总是在等待,等待我们再一次相逢,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谊浓。”其中,“再一次相逢”的政治基础是( )
A.三民主义 B.一个中国 C.经济互利 D.军事力量强大
15.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是( )
A.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B.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C.2015年习近平和马英九会面 D.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
16.2021年12月1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公开场合发表涉台言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等同于美日同盟有事”。众所周知,今日两岸分离局面开始于1949年4月。当时,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守台湾。据此分析( )
A.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 B.台湾问题是中日外交问题
C.台湾问题是中美外交问题 D.台湾问题是民族事务问题
17.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在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望大陆》
(1)材料一中的“国殇”指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材料二:祖国统一大业思维导图
(2)结合所学知识,完善材料二中的思维导图。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⑥______
材料三: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增进台湾同胞福祉。
——中共十九大报告
(3)请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祖国统一以后,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的构想。
材料二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
材料三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根据材料一,说说“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 首先得到成功运用是解决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三,回答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归祖国,但祖国统一大业并未完成,请你谈谈自己的感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政策。全国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和政府实行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A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体现的是多党合作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一国两制”是处理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政策,不是体现民族问题,排除BC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①②③⑤正确;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包含④的AC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党中央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B项正确;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政策都是我国的全局战略,不仅仅是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贫富差距,排除ACD项。故选B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D项正确;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A项;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这些都有利于民族团结,所以①②③均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收回香港是最早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践,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政策,B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提出的,排除A项;“确立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与题干“收回香港这篇文章”无关,排除C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政策,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行“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C项正确;ABD项是“一国两制”的和作方式,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C项正确;“一国两制”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毛泽东、周恩来均与之无关,排除AB项。撒切尔不是中国领导人,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香港,澳门回归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改革开以后,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力增强了,有利的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发展,为顺利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一国两制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收回了对香港,澳门的行使主权,因此,香港,澳门发生是主要变化是主权归属,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改革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实践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富国强兵必由之路,是富民之本,所以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10.答案:C
解析:紫荆、白莲分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的图案。由材料“紫荆、白莲和一国两制”可知诗歌中的“喜事”是香港、澳门回归,C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新中国成立无关,与和平外交政策无关,排除ABD。故选C项。
11.答案:D
解析: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标志着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开创了港澳历史发展新纪元,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D项正确;材料与民族无关,排除A项;B项是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分别是从英国、葡萄牙的手中收回香港和澳门的,香港回归的时间是1997年7月1日,澳门回归的时间是1999年12月20日,港澳回归是“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中国在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在我国的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大区别在于社会制度不同, C项正确;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主权都归属中国,排除A项;我国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外交政策相同,排除B项;地理位置不同不是二者作为特区的最大区别,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D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极大的增强了中国的国力,从而为香港、澳门回归打下基础,即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是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D项正确;ABC项是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D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再一次相逢”指的是海峡两岸的交往,而往来的政治基础是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B项正确;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A项;经济互利、军事力量强大不是政治基础,排除CD项;故选B项。
15.答案:C
解析:2015年11月7日下午3时,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这一跨越66年的握手,共同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C项正确;1990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和1991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排除AB;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对两岸关系发展和和平统一所具有的指导作用和产生的深远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守台湾”可知台湾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国共内战导致的,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不是中日或者中美外交问题,更不是民族事务问题,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7.答案:(1)国殇: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绝;表达了作者对大陆故乡的浓浓思念之情。
(2)一国两制 邓小平 祖国统一 香港回归 达成“九二共识” 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
(3)认识: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祖国统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解析:(1)由材料一“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并结合所学知,材料一中的“国殇”指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绝;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大陆故乡的浓浓思念之情。
(2)据所学知,为了解决台湾问题,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指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导下,中国于1997年收回了香港,1999年收回了澳门。近年来两岸关系也有了很大进展,1992年,两岸达成了“九二共识”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015年,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两岸关系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因此,思维导图中①—⑥依次填写一国两制、邓小平、祖国统一、香港回归、达成“九二共识”以及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3)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可得出的认识有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以及祖国统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
18.答案:(1)台湾问题。香港问题。
(2)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3)港澳的回归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重要的一步,但是台湾问题尚未解决。实现祖国的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不仅适用于解决港澳问题,同样也适用于解决台湾问题。我们相信:在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华民族的大团圆指日可待。
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到了成功运用。(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港澳的回归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重要的一步,但是台湾问题尚未解决。实现祖国的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制”不仅适用于解决港澳问题,同样也适用于解决台湾问题。我们相信:在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华民族的大团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