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A卷 单元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A卷 单元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6 15:5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A卷 基础夯实
1.依据如下图判断,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 )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交通运输业
2.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的社论中出现这样一段话:“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辱、不再过贫困生活的基本保证。”人们还听到了一个新名词——“第一个五年计划”。对于刚刚从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编制国家建设计划是非常陌生的一件事。下列属于“一五计划”期间成就的是( )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B.大庆油田的建成投产
C.长江三峡水电站建成 D.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3.下面是曾经在我国人民生活中扮演极其重要角色的各种票证,如今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却成为了那段历史的见证。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水平低
②购买各种生活用品需要票证
③农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
④住房室内设施很简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与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的 B.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5.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国家经济得以全面恢复,社会的经济运行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国营经济占据了市场的主动权。于是,中国盛行一个政治名词,叫“一化三改”。“一化”就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目标,是主体;“三改”就是对农业和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了( )
A.资本主义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新民主主义制度 D.封建制度
6.如下表反映我国当时开展了( )
农业 比例 手工业 比例 工商业 比例
个体农业 3.7 个体手工业 8.3 私营 1
农业合作社 96.3 手工业合作社 91.7 公私合营 99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
7.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三大改造是哪几方面( )
A.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B.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C.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D.农业、手工业
8.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是( )
A.自愿互助,走合作化道路
B.公私合营,和平过渡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9.下图是某一年代的宣传画《肥猪赛大象》,其突出反映这一肥猪赛大象肥确误时代的信息是( )
A.总路线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化 D.文化大革命
10.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挫伤人民的积极性 B.为工业化的开展奠定基础
C.促进农业粮食产量的提高 D.实现共产主义
11.1961年,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C.制定一五计划 D.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12.1940年12月,他出生于湖南望城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成为孤儿。1960年入伍,两年多的军旅生涯,先后获“五好战士”“节约标兵”等荣誉,为群众和战友做了大量好事。1962年8月,他不幸因公殉职,年仅22岁。他就是解放军好战士(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雷锋 D.邓稼先
1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他的小说《蛙》中写道:“舞台上插着几十杆红旗,挂着红布白字横幅……喇叭正播放着语录歌: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这段描写表现的是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场景( )
A.开国大典 B.土地改革时期 C.三大改造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4.“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
A.彭德怀被定为“反革命” B.老革命家的抗争被污蔑为“二月逆流”
C.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陷和迫害致死 D.邓小平被诬陷为“四五”运动的总后台
15.“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以下不能佐证这句话的史实是( )
A.建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 B.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D.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16.标志着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是( )
A.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B.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农轻重 比例(%) 1957年农轻重 比例(%) 1953—1957年平均 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二:建国初期,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武器,加强国防建设;加强铁路和公路等交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农业和工业消费品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重工业为核心是这一时期工业化的鲜明特色……选择与苏联类似的工业化道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使得东北老工业基地竞争力下降,单一的国有企业经济结构,就业矛盾突出,资源性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发展步伐滞后,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在扩大。
(1)从材料一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2)依据材料二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的“鲜明特色”是什么 这一“鲜明特色”主要是因为受到哪一国家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建设期间,工业发展的速度当然要低些,但是1953年工业总产值仍然比1952年增加了33%。1954年预计现代工业的总产值将等于1949年的4.2倍。”
——1954年周恩来在某次人民代表大会的讲话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工业产值的增加与哪一事件有关 该事件下全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什么
材料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一桥”指的是哪一座桥 结合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再举一例这一时期的成就。
材料三:
(3)材料三的几幅图片共同反映了哪一事件 据所学知识和图3回答,采用了何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该事件后我国进入什么社会
材料四: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河北抚宁县杜庄炼铁厂二号六点五立方公尺小高炉……13日的产量由过去的三吨多提高到七点五吨;在这一基础上,职工们又继续改进了操作方法,16日创造了七点九八吨的新记录。
——1958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4)材料四说明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有过哪些严重失误 (写出两点)
(5)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依据如图判断,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正确;根据图可判断农林水利的投资比例占7.1%,不是优先发展,排除A项;根据图可判断轻工业的投资比例占6.4%,不是优先发展,排除C项;根据图可判断交通运输业的投资比例占15.3%,不是优先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此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156个项目为中心,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A项正确;1963年,大庆油田基本建成投产,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不属于“一五计划”期间成就,排除B项;长江三峡水电站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不属于“一五计划”期间成就,排除C项;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不属于“一五计划”期间成就,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图片是购买生活用品的各种票证,这是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事情,国内以计划经济为主,各种生活用品都以计划的形式进行生产分配,体现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①②说法符合题意,故选A项;此时我国生产力相对较低,农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③说法错误,带③的选项组合排除,故排除BC项;材料并未体现住房室内设施很简单相关问题,④说法不准确,故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1.5亿人民参与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可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出民主性和人民的意志,B项正确;材料不是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部门,排除A项;材料不是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排除C项;1949年新中国标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1956年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结构表”可知,图表反映我国当时开展了三大改造。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土地改革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性质,排除A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题目考查的是1956年,排除C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三大改造是1953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引导农民、手工业者加入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策。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ACD项都只反映了两个方面,排除。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1958年5月召开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故C项正确;1952年9月24日 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三大改造,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自愿互助,走合作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公私合营,实行和平过渡,排除AB项;1960年7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解析:通过获取图片信息得到是大跃进的浮夸风,于是联系课本所学知识:在1958年总路线的指引下,党中央错误发动了“大跃进”运动,这些“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B项正确,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在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图片没有涉及文化大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直接导致了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人民公社化运动没有使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降低,A项正确;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为工业化的开展奠定基础,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没有促进农业粮食产量的提高,排除C项;人民公社化没有实现共产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左”倾错误的影响,50年代末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的“左”倾错误,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D项正确;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是1953—1956年,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排除B项;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C项正确;王进喜是大庆石油工人“铁人”,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排除AB项;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文革中,造反派冲击政府机关,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使国家政权遭到了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遭到了践踏。据“造反有理”可知,这段描写表现的是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场景,D项正确;“造反有理”与开国大典、土地改革、 三大改造均无关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对于刘少奇同志的冤案。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被开除出党,不久,刘少奇含冤病逝。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C项正确;彭德怀被定为“反革命”不是文革最大的“冤案”,排除A项;“二月逆流”属于老革命家抗争四人帮的斗争,排除B项;邓小平被诬陷为“四五”运动的总后台不是文革时期最大冤案,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文革期间我国的所以制结构还是单一的公有制,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确立了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所以建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不是在文革期间取得成就,A项符合题意;文化大革命时间是1966至1976年,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排除B项;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排除C项;1973年,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B
解析: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B项正确;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前,排除A项;CD项与文化大革命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7.答案:(1)一五计划
(2)以重工业为核心;苏联。
(3)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
解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53——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时间,数据变化体现了一五计划确定的基本任务,即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2)根据材料可知,第一小问答案可从材料中直接得出,即以重工业为核心是这一时期工业化的鲜明特色;第二小问,“选择与苏联类似的工业化道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说明我国以重工业为核心,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是受苏联的影响。(3)根据材料可知,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本题答案可直接从材料中得出。
18.答案:(1)一五计划;重工业
(2)武汉长江大桥;二铁、三公、四厂
(3)三大改造;赎买政策;社会主义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制定政策要依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析:(1)根据“在建设期间,工业发展的速度当然要低些,但是1953年工业总产值仍然比1952年增加了33%。1954年预计现代工业的总产值将等于1949年的4.2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国之初,我国工业发展落后,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国实行了“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小问,在一五计划期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第二小问,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兴建了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鞍山钢铁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3)根据图片“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组织的木器生产合作社”“工商界代表向毛主席报喜”可知,第一小问,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三大改造。为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第二小问,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第三小问,到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根据材料“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1958年,党对形势做了错误的分析,轻率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严重失误,给党和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灾难。(5)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制定政策要依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