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B卷 单元能力提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B卷 单元能力提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6 15:5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B卷 能力提升
1.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腾讯网发起了“大国脚印·网友票选60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评选活动。其中,1953年当选的历史事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实施。网友选此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一五”计划( )
①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②有力地配合了“三大改造”的进行
③“一五”计划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
④激发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热情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1949年以后,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城市化阶段是1949年到1959年的10年。这个阶段中国城市人口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增幅为72.58%。其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B.大炼钢铁运动在全国的进行
C.“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3.票证是鲜活的历史记忆。下图能反映出当时中国( )
①日用物资比较匮乏
②社会上崇尚勤俭节约
③生活必需品定量供给
④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1954年9月20日,某次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有四分之一的公民参与讨论,在世界制宪史上也极为罕见。毛泽东亲自参加讨论了这部宪法草案的初稿,许多条款是他亲自修改确定的。这次会议应该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
5.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B.引导农民和手工业个体经济实现合作化
C.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D.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6.漫画《奔向社会主义》生动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与漫画信息直接相关的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正确分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当时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使之成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会议是( )
A.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8.作家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小说 《蛙》有以下描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乡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
D.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9.下面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新闻报道图片。这些图片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B.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
C.对国内主要矛盾缺乏认识 D.强烈的富国强国愿望
10.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从根本上说明了( )
A.国民经济困难得到根本好转 B.工农业生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C.我国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D.发展社会经济一定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11.下图是1958年大食堂的宣传报,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
A.人民公社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加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C.人民公社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D.人民公社化符合经济建设发展规律
12.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口号、标语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下列口号、标语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是( )
A.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
D.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过硬
13.文革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但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下列属于文革时期建设成就的是( )
①“东方红1号”卫星顺利升空
②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有专家表明,在十年文革期间,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国民收入损失达五千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B.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C.政治上长期动乱 D.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15.下面是1956—1976年的2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图,由此可知,这20年间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明显特点是( )
A.曲折前进 B.持续增长 C.直线下降 D.平稳前进
16.“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都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严重失误和挫折。它们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的历史经验教训包括( )
①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应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
②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③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④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参加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问题。
材料二 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
(1)依据材料一,请问这次政协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什么 这次会议参加的代表有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共达662人,这说明代表构成具有什么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名称和形成的政治制度。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文件的名称和性质。这次会议又形成了我国的什么政治制度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茶碗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材料二 1956年是我国发生深刻社会变革的一年,也是我国国民经济趋于全面高涨的一年。生产和建设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大部分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所有这些,都为胜利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人民日报》1957年1月1日
材料三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形成高潮时,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提出了关于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国民经济和教育文化事业在1956年出现了跃进的形势。
——《人民日报》1959年4月14日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记录中国社会的变化,报道中国正在发生的变革。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现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指的是什么 并依据材料二,简述“此次社会变革”与一五计划的内在联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关于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的指导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挫折和失误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为国家制定政策的角度出发,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都是从1953年开始的,同属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一五”计划,有力地配合了“三大改造”的进行;“一五”计划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项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百年来的梦想,“一五计划”的提出激发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热情;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的是洋务运动,①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 1953 年至 1957 年,我国实行一五计划,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材料中现象正是“一五”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结果,C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A项;大炼钢铁运动是1958年,属于经济建设中的失误,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也是1958年,属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中的猪肉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日用物资比较匮乏,所以生活必需品只能定量供给,凭票购买,②表述与题意无关,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4.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项正确;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排除A项;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排除B项;1945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报告,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进行的三大改造,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此可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A项符合题意;引导农民和手工业个体经济走合作化道路是三大改造的手段,排除B项;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与一五计划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漫画信息“公私合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4年开始,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排除A项;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形式是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排除C项;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是农业生产合作社,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的会议是中共八大。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C项正确;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颁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调整的相关史实。依据信息“1962年”“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造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1959—1961年农业生产连续三年大幅度下降。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从1962年起,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因此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新闻报道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反映的是中人民在当时强烈的富国强国愿望。1958年,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上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从而发动了大跃进运动,D项正确;1964年12月,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排除A项;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B项;对国内主要矛盾缺乏认识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开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发生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导致国民经济损失惨重,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说明发展社会经济一定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A错误,D项正确;故选D项。工农业生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都是国民经济调整取得的成就,排除BC项。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大食堂”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产物,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和公有化程度高,大食堂是公有化程度高的表现,体现了加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B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极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我国“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标志,当时的口号就是“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故选C。
13.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文革时期是指1966--1976年。“东方红1号”卫星顺利升空是在1970年,①符合题意;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②符合题意;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③不符合题意;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④符合题意。所以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在十年文革期间,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国民收入损失达五千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可见,题干材料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A项符合题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BD项;政治上长期动乱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不是后果,排除C项。故选A项。
15.答案:A
解析:由1956—1976年的2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图看出,这20年间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明显特点是曲折前进,故选A;BCD三项都不符合曲线图的特点,排除。
16.答案:A
解析: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指导下,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践踏了中国的民主与法制。以上可以得到的教训有①②③,④是大跃进的表现。故选①②③组合,排除BCD,A项正确。故选A项。
17.答案:(1)讨论成立新中国问题;广泛的代表性。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1)主要议题,根据材料“讨论成立新中国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召开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该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成立新中国问题;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参加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我国政治协商会议,该会议所参加的代表来自不同阶层,体现了广泛的代表性。(2)文件名,根据材料“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该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当时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政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召开我国政治协商第一届会议,该会议标志着我国政协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3)法律文件,根据材料“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召开我国第一届人大代表大会,该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政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召开我国第一届人大,该会议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促进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18.答案:(1)建国初期,我国工业落后,特别是重工业落后。
(2)“深刻的社会变革”:三大改造;关系:三大改造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进行一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由于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它们也是相互促进的。
(3)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国家制定政策要遵循客观规律,要适合国情,要实事求是。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可得出建国初期,我国工业落后,特别是重工业落后。(2)1953-1956 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此次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因此,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可知,此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指的是三大改造;依据材料二“大部分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所有这些,都为胜利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可知,三大改造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进行一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由于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它们也是相互促进的。(3)1958 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58年,实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依据材料的信息和所学可知,国家制定政策要遵循客观规律,要适合国情,要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