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B卷 能力提升
1.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③粉碎“四人帮”
④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A.①④②③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2.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随后将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回顾历史,开启我国飞天之旅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在我国西部戈壁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第一次飞行试验
C.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首次升入了太空
D.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升入太空并完成出舱任务
3.有人曾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好政策,二靠袁隆平的好种子。这里的“好政策”和“好种子”分别是指(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籼型杂交水稻 B.人民公社会化;籼型杂交水稻
C.农业生产合社;太空水稻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太空水稻
4.2015年10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人。她获奖的成果是发现了( )
A.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B.能够有效抵抗痢疾的青蒿素
C.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霉素 D.能够有效抵抗痢疾的青霉素
5.1986年,中国科学院王淦昌等几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八六三计划”。“八六三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主要是为了( )
A.发展现代化,解决人们温饱问题 B.研制“两弹一星”,增强国防实力
C.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新技术 D.发展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6.网课、网购、远程办公……在疫情防控期间,宅在家中,通过网络学习、工作、娱乐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信息技术影响生产生活教育方式 B.技术革命完全可以取代传统教育
C.人们生活过度依靠网络技术 D.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
7.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里费正清指的是( )
A.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推进九年义务制教育
8.近些年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发展迅速,成就巨大。这与我国倡导哪项重要发展战略直接相关( )
A.中部崛起战略 B.可持续发展战略
C.科教兴国战略 D.西部大开发战略
9.“李××,1965年就读于贵阳某中学,1969年作为知青到毕节“上山下乡’,1979年考进武汉大学,1984年公派前往美国深造,现在在贵阳组建大数据创客团队”。此履历不能反映( )
A.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为他出国深造创造了条件
B.互联网在全球的飞速发展为他创业提供舞合
C.《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保障他完成了义务教育
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为他考上大学提供了可能
10.1952年毛泽东指示,“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第一所研究古代;第二所研究魏晋到鸦片战争前;第三所研究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 )
A.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 B.确立中国历史研究的方向
C.有利于艺术领域的繁荣发展 D.有利于学术领域繁荣发展
11.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呈现出( )
①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②各个领域作品形式多样
③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④万马齐喑的局面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2.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下列属于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文化成就是( )
A.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红岩》 B.话剧《茶馆》、音乐史诗《东方红》
C.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D.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3.20世纪末,中国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主要得益于( )
A.新中国成立使中国赢得民族独立 B.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C.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14.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主要原因是( )
A.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人们辛勤劳动
D.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15.结婚“见面礼”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衣服、布料等物;80年代后期“见面礼”为手表;90年代变为戒指、项链等……现在有不少人认为结婚需要准备房子。引发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B.对外开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C.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D.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16.2019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共发送旅客约298亿人次是名副其实的全国人口大迁徙。下列对我国交通状况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B.城市交通非常落后
C.人们出行大多选择民航 D.中国交通建设一直领先世界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 我国自行车发展概况
20世纪50年代 1950年,鉴于当时中国自行车生产工艺流程不完备,国家划拨13万斤小米,支持天津自行车厂自主生产。“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大家翻身做主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20名工人组成研制田队持续奋战,拆解研究进口自行车,于1950年7月研制成新中国第一辆试制车。
20世纪50-80年代 自行车被认为是稀罕物,被列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之一(另外两件是缝纫机、手表),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一个家庭富裕的象征。
20世纪80-90年代 中国成为世界自行车产销第一大国,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自行车是当时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中国成为外国人眼中的“自行车王国”。
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逐步进入了“电动车时代”“汽车时代”,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面临着空前的冲击,“自行车王国”的称号将成为历史。自行车的定位也开始转型,逐步向着运动、健康、低碳休闲等方向发展。
——摘编自中国自行车协会秘书处《中国自行车行业六十年辉煌成就》等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自行车发展经历了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辆试制车成功制造的原因。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自行车王国”的时代背景。
(4)你认为中国“‘自行车王国’的称号成为历史”是好事还是坏事,或者利弊兼有 说说你的理由。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
——费正清《观察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情况表
1978年 1980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 0.37 0.46 1.89 10.03 41.21 68.60
材料三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在长沙逝世,全球各界缅怀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用外交史实说明新中国如何“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观察材料二的表格,回答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分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原因
(3)为什么材料三中的“袁隆平”全球各界要缅怀他 新中国在科技成就方面还有哪些成就让中国傲立于世界之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57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粉碎“四人帮”是1976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1967年,正确的顺序为①④②③,排除BCD,A项正确。故选A项。故选:A。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故开启了我国飞天之旅的事件是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飞行,B项正确;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航天事业无关,排除A项;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首次升入了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排除C项;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升入太空并完成出舱任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迈出了“太空步”,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俄后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邓小平的好政策,……袁隆平的好种子”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好政策指的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好种子指的是袁隆平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A项正确;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合作社不是邓小平的好政策,排除BC项;太空水稻不是袁隆平的成果,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寻找治疗疟疾的药物,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攻关克难终于发现了青蒿素。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她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故她获奖的成果是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A项符合题意;能够有效抵抗痢疾的青蒿素,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排除CD项。故选A项。
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八六三计划”的目的是为了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新技术,C项正确;发展现代化,解决人们温饱问题属于民生,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研制“两弹一星”,增强国防实力是八六三计划前的成就,排除B项;发展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网课、网购、远程办公……在疫情防控期间,宅在家中,通过网络学习、工作、娱乐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可得出材料反映的是信息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A项正确;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过度性,排除C项;同步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77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1977年恢复高考,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业”二不在刻意强调“出身”(成分),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B项正确;20世纪八十年代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排除A项;1995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排除C项;我国从1986年开始推 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与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在“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指导下,近些年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发展迅速,成就巨大。故C项正确;中部崛起战略指的是促进中国中部经济区——河南、湖北等省共同崛起的一项政策,这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可持续发展战略指的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长久利益的战略,这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西部大开发战略指的是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东西部贫富差距的发展战略,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务教育法》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1986年7月1日起施行。而1984年李××被公派前往美国深造,所以不能反映《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保障他完成了义务教育。选项C符合题意;1979年中美建交,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互联网技术在全球飞速发展;1977年文革结束后,恢复了高考。所以ABD项都可以出现在李××的履历里,故选C。
10.答案:D
解析:“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可以自由争论,这一方针有利于学术领域繁荣发展,D项正确;“双百方针”的确立是1956年,排除A项;“百家争鸣”主要是促进学术的繁荣,并不是确立中国历史研究的方向,排除B项;艺术领域的繁荣是“百家争鸣”,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硕;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反映出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与国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作品屡获国际奖项,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事业呈现繁荣发展的局面,而不是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所以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符合改革开放的时间,故D项正确;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话剧《茶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之下取得的,是在改革开放前,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答案:D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又进一步的走向了“富起来”,生产力大解放,社会经济发展,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以上成就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D正确。新中国成立是在1949年,属于二十世纪中期。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是在1912年,属于二十世纪初。三大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属于二十世纪中期。三者都不符合题干中“20世纪末”的时间要求,因此A、B、C错误。综上故选D。
14.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材料的描述都是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的表现,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项正确;今天人们依然具有艰苦奋斗的传统,依旧在辛勤劳动,排除AC项;衣食住行发生变化是材料中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再结合材料“见面礼”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变化可知,D项正确;依据材料“见面礼”由“衣服、布料”到“手表”到“戒指、项链”再到“房子”反映了“见面礼”越来越贵重,没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能实现的,因此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对外开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都不是“见面礼”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交通条件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改善交通条件,并取得巨大成就。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A项正确;“城市交通非常落后”、“人们出行大多选择民航”、“中国交通建设一直领先世界”的说法均与史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7.答案:(1)由仿制到产销第一大国,由奢侈品变为代步工具再逐步向着运动、健康、低碳休闲方向发展。
(2)国家支持,人民主人翁意识强,科技人员的持续攻关。
(3)改革开放。
(4)利弊兼有。因为“自行车王国”的称号成为历史说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可以使用更先进的交通工具,如汽车,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便利。但是,汽车的使用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因此,我们提倡大家绿色出行,健康出行,可以多骑自行车。(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1950年,于当时中国自行车生产工艺程不完备,国家划13万斤小米、支持天津自行自主生产“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大家翻身做主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20名人成研制国队科成,拆解研究进口自行车,于1950年7月研制成新中国一辆试制车。”“中国成为世界自行车产销第一大国,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自行车是当时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逐步向着运动、健康、低碳休闲方向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新中国自行车发展经历了由仿制到产销第一大国,由奢侈品变为代步工具再逐步向着运动、健康、低碳休闲方向发展。(2)根据材料“1950年,于当时中国自行车生产工艺程不完备,国家划13万斤小米、支持天津自行自主生产“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大家翻身做主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20名人组成研制团队持续奋战,拆解研究进口自行车,于1950年7月研制成新中国一辆试制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辆试制车成功制造的原因有:国家支持,人民主人翁意识强,科技人员的持续攻关。(3)根据材料“中国成为世界自行车产销第一大国,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自行车是当时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购买力得到提升,所以中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能成为“自行车王国”。(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行车王国’的称号成为历史”是利弊兼有。因为“自行车王国”的称号成为历史说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可以使用更先进的交通工具,如汽车,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便利。但是,汽车的使用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因此,我们提倡大家绿色出行,健康出行,可以多骑自行车。
18.答案:(1)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经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等。
(2)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原因: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等。
(3)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屠呦呦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971年,在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经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根据材料所给数据分析可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978”分析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从而促进了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经过多年的实验,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这种杂交水稻能不常规水稻增产20%。他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新中国建国之后,在科技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屠呦呦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