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B卷 能力提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实行了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这项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依法治国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新中国成立时,一些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此举体现了( )
A.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得以实现 B.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C.少数民族落后面貌得到改变 D.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
3.邓小平说:“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如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盟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是因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能使各少数民族自由选择社会制度
B.使各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保证了国家统一
C.使各少数民族完全自治,促进民族团结
D.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4.中央人民政府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事业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民族团结 B.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C.维护祖国统一 D.促进民族融合
5.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推出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表示西方社会对香港回归后前景的担忧。2007年7月又发表了一篇《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重新评价了香港。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中美关系缓和与发展 B.“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
C.中西方价值观念的趋同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6.“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的确切含义是( )
A.一个国家,两个政党执政 B.一个政权,两个国家联盟
C.一个国家,两个中央政府 D.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
7.历史叙述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和主观评述,下列属于客观描述的是( )
A.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C.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为祖国完成统一大业提供了成功范例
D.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与发展,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
8.几百年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澳门成为一个风貌独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7月15日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该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1999年回归了祖国 B.曾经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C.现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D.属于我国的特别行政区
9.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二班组织了海报展,细心的小明在展板中发现一个小错误,这个错误是以下哪一项( )
A.澳门回归时间:1999年12月20日 B.澳门回归得益于“一国两制”政策
C.澳门曾经被英国占领 D.港澳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
10.港澳回归祖国后繁荣发展说明( )
A.社会主义道理适合香港和澳门的发展
B.“一国两制”政策的普遍性
C.“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完全自治调动了香港、澳门人民的积极性
11.“金瓯久分终必合,两岸贵合避干戈。自古盛世处安定,振兴中华同尽责。”这首诗主要表明( )
A.海峡两岸长期对峙状态结束
B.“一国两制”构想已得到台湾各界的广泛赞同
C.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D.实现祖国统一不能采取武力方式解决
12.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开始于( )
A.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逐步采取一些开放措施
B.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
C.海协会和海基会就“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D.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13.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当“诗人总理”温家宝深情地朗诵这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诗作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首诗歌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人民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分离 B.香港被割占
C.澳门被占据 D.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4.2015年11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同台湾方面领导人进行了会面(如图),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次会面( )
A.地点安排在了大陆北京人民大会堂 B.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见
C.是1949年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D.国民党方面的团队称为“和平之旅”
15.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每一部分都不可或缺。如图我们从中获取的信息不包括( )
A.中国已完成统一大业 B.香港回归祖国
C.澳门已回归祖国 D.统一大业任重而道远
16.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到:“九二共识……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九二共识”指的是( )
A.发展两岸关系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D.两岸同胞齐心协力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17.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材料二 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
——1983年邓小平的一次谈话
材料三 吴敦义5月20日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后,于晚间9时30分许在竞选总部发表当选感言表示,非常感恩能承担下一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重担,定会全力以赴。他强调,若国民党能赢回执政机会,一定会尊重1992年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确保两岸和平稳定发展,并以此作为国民党最重要的两岸政策。
——2017年中国台湾网
材料四 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1995年江泽民提出的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之一
材料五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2005年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
(1)材料一反映了历史上哪两件大事 上述事件是邓小平什么构想的成功实践
(2)材料二体现了党和政府什么样的对台方针
(3)材料三中的“九二共识”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党和政府提出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主张。请问在什么情况下党和政府可能使用非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 当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哪两个方面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收回香港,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和九龙。
——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
材料三: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望大陆》
(1)从材料一来看,我国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哪一项政策的出台,促使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2)材料二中香港回归得益于邓小平哪一伟大构想的提出 澳门是何时回归祖国的 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它们的回归
(3)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党和政府在原本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
(4)20世纪90年代,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日益密切,两岸分别成立了海协会和海基会。1992年,这两个团体达成的共识叫什么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5)结合所学的知识,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党和政府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D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依法治国均与民族问题无直接关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材料所述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体现了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代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得以实现,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强大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信息,无法得出少数民族落后面貌得以改变,排除C项;材料所述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体现了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而不是破坏,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故D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仍旧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而非宪法和法律,排除B项;“完全”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人民政府抽调大批干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事业的主要目的是达到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B项正确;ACD项不是题干反映措施进行的最主要目的,排除AC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据“2007年7月又发表了一篇《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重新评价了香港。”这一转变的原因是“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以成功实践,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我国于1997年7月1日收回了香港,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故选B项。ACD项与材料中的香港问题无关,排除。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D项正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项中“两个政党执政”表述错误,排除A项;“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国家,B项“一个政权,两个国家联盟”表述错误,排除B项;“两制”指的是两种社会制度而不是两个中央政府,C项错误。故选D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客观描述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主观评述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属于客观描述,A项正确;“开辟了途径”、“提供了成功范例”、“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属于对“一国两制”事件的主观评述,排除BCD项。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我国澳门的居住权,所以澳门不是西班牙殖民地,B项符合题意;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规定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排除A项;“一国两制”的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所以澳门现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排除C项;澳门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曾经被英国占领,澳门曾经被葡萄牙占领,C项正确;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排除A项;澳门回归得益于“一国两制”政策,排除B项;香港澳门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港澳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港澳回归祖国后繁荣发展说明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正确,是适合香港和澳门门]发展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针政策,C项正确;“一国两制”政策允许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排除A项;“一国两制”是解决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的伟大构想,并不具有普遍性,排除B项;香港、澳门实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并非完全自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两岸贵合避干戈。……振兴中华同尽责”可知这首诗主要是期待两岸能够实现统一,所以表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C项正确;海峡两岸长期对峙的状态尚未结束,排除A项;“得到台湾各界广泛赞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能用武力方式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A
解析: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标志着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开始于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逐步采取一些开放措施,A项正确;B项并没有打破隔绝状态,排除A项;C项是1992年,D项是1993年,都在隔绝状态被打破后发生的,排除。故选A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给出的这首诗反映了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退台湾与大陆的分隔情况下的痛苦及对祖国大陆亲人的思念。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台湾与大陆的分隔,不是香港被英国割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台湾与大陆的分隔,不是澳门被葡萄牙占据,排除C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与诗中“大陆不可见”“故乡不可见”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2015年11月7目、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C项正确;两岸领导人会见的地点在新加坡,排除A项;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首次会见指的是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胡锦涛主席会见连战一行,排除B、D项。故选C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台湾还没有回归,中国还没有完成统一,A项正确;图片体现代表香港、澳门的紫荆花、莲花已经回归,反映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排除BC项;图片反映台湾还没有回归,体现统一大业任重而道远,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九二共识……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可知“九二共识”是指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进一步增强了海峡两岸的关系,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故选B项。
17.答案:(1)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一国两制”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活动;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解析:(1)依据材料一“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可知反映了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港澳回归,是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也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应用。
(2)依据材料二“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可知体现了党和政府“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这是海峡两岸交往中的重大突破。(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虽然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但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如果“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党和政府可能使用非和平手段解决台湾问题。当前严重阻碍台湾和祖国大陆实现和平统一的因素有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活动;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18.答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战略。
(2)“一国两制”;1999年12月20日;全体华夏儿女的共同的努力,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等等。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4)“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5)可通过加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等的交流,并且发展交通运输业增加两岸人员友好往来等途径来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说明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使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根据所学可知,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促成了它们的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除此之外,全体华夏儿女的共同的努力等也是港澳回归的重要原因。(3)根据所学可知,在对台问题上,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4)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5)根据所学可知,两岸同根同祖同源,应加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等的交流,增加两岸人员友好往来,国共两党应密切合作等途径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