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列宁认为: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列宁是希望( )
A.俄国资本主义复辟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C.重新确立资产阶级政权 D.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1921年,苏很政府以根食税代普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这反映了当时苏俄正在实施( )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到1940年德国入侵时,苏联已经建立了成千上万的工厂、大坝和电厂,这得益于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4.“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该材料主要说明苏联模式
A.侧重工业化,忽视了民生幸福 B.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C.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D.导致苏联农业生产落后
5.1922年海牙国际经济会议上,苏俄代表团向与会者提供了 185个租让项目的清单。美国辛克莱公司获得 在苏俄北萨哈林1 000平方俄里的地段内开采石油、天然气的权利。与材料现象相关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进 B.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C.指令性计划经济逐步建立 D.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6.下表为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注:1普特=16.8千克),这期间苏俄(联)粮食产量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项目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工农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创建
7.下表是根据《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资料》绘制的苏俄部分经济建设指标在世界和欧洲的排名表,对表格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l
A.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
B.苏联模式的确立,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位
C.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
D.1928-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8.1921年,列宁曾就新经济政策说过,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列宁强调的是
A.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性 B.加快革命进程的紧迫性
C.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可能性 D.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9.下图所示反映了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经济发展的变化(以1913年为100)。其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D.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10.1921年,苏俄农民在交了粮食税后,将自己家里的余粮拿到市场上出售。美国青年哈默来到了莫斯科,并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这些事发生于
A.彼得格勒起义时 B.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
C.新经济政策实施时 D.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后
11.俄国苏维埃政权在采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失败后,转而利用市场、商品、外资等方式维护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这表明苏俄政府正在推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12.1921年春,为缓解危机,恢复和发展生产,苏维埃俄国在列宁领导下调整政策,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等”。这一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13.下列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为了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标志着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D.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充分考虑了苏维埃俄国的国情
14.苏俄农民向政府交纳粮食税后,将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在商店购买部分所需的物品。这一现象应该发生于
A.十月革命期间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施行期间
C.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15.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A.开启国家近代化,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B.实行余粮征集,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C.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
D.高度集中国内资源,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
16.1921年夏天,干旱阻碍了俄国经济生活的复苏,农民的收成少得可怜。但到1923年时,苏联已经开始出口谷物了,私有商店重新开张,商家开始光明正大地走在大街上。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推行了新经济政策 D.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
17.影响下表中1920年到1927年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1913——1925年俄国/苏俄/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种植业(%) 100 64 107
A.彼得一世改革 B.1861年改革 C.新经济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18.1921年,第一份给外国特许权的合同在苏俄外交部正式签署,一位美国人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权。与上述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19.美国史学家指出:“1921年,列宁发起的政策允许农民经营自己的土地和出售自己的粮食。私人企业主可以经营小型工业,恢复了货币和信贷……将俄国经济拖出混乱不堪的状况。”这一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
20.192l年的一份档案里记录了苏俄实施某项政策后农村社会的反响,“好转”“支持”“改善”“满意”“信任”等词汇频频出现,农民暴乱和不满情绪迅速平息下来,他们开始自觉地扩大耕种面积,这项政策是(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农业集体化
C.全面社会保障制度 D.新经济政策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在探究从未有人实践过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列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调整政策,保护了农民,也吸引了哈默、福特等美国投资者,苏联经济逐复苏。
——《大国崛起》
材料二:
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一旦落后,就必然挨打,甚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因此,必须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尤其是工业。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在他看来,苏联可以充分发挥无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指令优势,集中调动人力物力资源,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实现工业化。
俄罗斯历史上一直是传统的农业国……尽管从19世纪60年代之后,俄国保持了长期的较高的发展速度,使工业基础初步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同欧洲主要列强的差距……直到1917年爆发革命前,俄国仍然是一个尚未完成经济现代化的落后的农业国家。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列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了哪一政策?并概括这一政策对苏联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探究苏联重视工业化建设的原因。
(3)据所学,斯大林实现苏联工业化的模式有何弊端?
22.各国的发展道路,是在特定经济社会政治条件下、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上,长期演化形成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这本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钢领性文件。列宁在1895年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摘编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摘编自毛泽东《论新阶段》
(1)依据材料一回答,“这本书”是指什么?它鼓舞推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事件又是指什么?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苏联模式的经济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特征的经济对苏联产生的影响。
(3)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例,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使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便、迅速、直接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三则材料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三所示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历史意义?
(3)结合材料思考,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题干的“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体现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B符合题意;俄国资本主义复辟、重新确立资产阶级政权与新经济政策不符,排除AC;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不符,排除D。故选B。
2.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A正确;BCD项时间不符合,排除。
3.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到1940年德国入侵时,苏联已经建立了成千上万的工厂、大坝和电厂“和所学知识,1928-1937年,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时苏联工业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迅速成为工业强国,并且为后来战胜德国法西斯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基础,C正确;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A排除;1921年,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但是20年代末随着斯大林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B排除;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D排除。故选C。
4.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知,苏联模式侧重重工业,而忽视了民生幸福。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促进苏联经济快速发展、苏联农业生产落后的内容,排除BCD。故选A。
5.D
【解析】
【详解】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家不能经营的企业以租让或者租赁的形式给外国资本家经营。材料中“苏俄代表团向与会者提供了 185个租让项目的清单”正是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的体现。故D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时间是1918-1921年,排除A;苏联一五计划实行是从1928年开始,排除B;指令性计划经济逐步建立是斯大林模式,排除C;故选D。
6.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目所给时间“192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故C正确;工农苏维埃政府是在1917年成立的,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18-1920年实行的,故排除B项;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创建的标志是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故排除D项。故选C。
7.B
【解析】
【分析】
【详解】
苏联模式的确立,促进工业迅速发展,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故选B;1928年-1937年是苏联实施两个五年计划时期,排除A;1937年苏联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排除C;苏联在经济建设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排除D。
【点睛】
8.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实行自由贸易,“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对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性,A项正确;题干说的是经济政策对政治形势的发展,与革命进程无关,排除B项;实现国家工业化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排除C项;题干体现不出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13-1925年俄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可知,1913-1921年,俄国的经济呈下降趋势,1921-1925年,苏俄(联)的经济是上升趋势。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1921年,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因此,这一时期苏俄的经济是恢复发展的状况,B项正确;十月革命的胜利是1917年,这一时期苏俄的经济是下降趋势,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在20世纪7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C项;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0.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青年哈默能够在苏俄投资经商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的余粮收集制,实现粮食税,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用市场、商品、外资等方式维护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B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转而利用市场、商品、外资等方式维护工农联盟”不符,A排除;农业集体化是在苏联建立后,C排除;斯大林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与材料内容不符,D排除。故选择B。
12.B
【解析】
【详解】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实行自由贸易,这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题干内容属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故B符合题意;1918年到1920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从1928年起,斯大林着手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排除CD。故选B。
13.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充分考虑了苏维埃俄国的国情,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故D正确;1921年的俄国没有出现外国的武装威胁,故A错误;1925年,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故B错误;1925年,斯大林提出了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苏联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C错误。综上故选D。
14.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将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可知这件事最有可能是在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期间,1921年,列宁领导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符合题意;AB项发生在“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出售”之前,排除;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农业方面实行农业集体化,D排除。故选择C。
15.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迅速缓解了危机,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故C正确;1926年,俄国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苏联由农业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强国,故A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故B错误;高度集中国内资源,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是指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故D错误。综上故选C。
16.C
【解析】
【详解】
1921年,俄国经历3年内战,经济非常困难,同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缓和社会矛盾,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贸易,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选C;A是1917年二月革命,排除;B是1918年到1921年,排除;D是1928—19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7.C
【解析】
【详解】
依据1913~1925年俄国/苏俄农业生产情况表中的数据来看,1920-1925年农业总产值、种植业均大幅上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由于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符合题意;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是18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1861年改革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5年12月,在苏联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确立了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方针,时间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1921年,……,一位美国人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因此,出现了题干一位美国人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权,故B项符合题意;1918—1920年,苏俄三年卫国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与题干材料“外国人经营企业”不符,排除A项;1928—1937年,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与题干“1921年”不符,排除C项;1937年,苏联全国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与题干“1921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21年,列宁发起的政策允许农民经营自己的土地和出售自己的粮食。私人企业主可以经营小型工业,恢复了货币和信贷”可知,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实行于1918-1921年,并且把私人企业都收归为国有,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不符合题干时间,C项错误;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因此材料所述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而不是工业化政策,D项错误。
20.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2l年的一份档案里记录了苏俄实施某项政策后农村社会的反响”、“好转”“支持”“改善”“满意”“信任”等词汇频频出现,结合所学可知为了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被迫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了积极性,1921年,列宁领导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选D,排除A;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从1929年开始推行,B错误;C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21.(1)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苏联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国;为了尽快缩小同欧洲主要列强的差距。
(3)过分注重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畸形。
【解析】
【详解】
(1)根据“列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及时调整政策,保护了农民,也吸引了哈默、福特等美国投资者”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列宁采取的措施是新经济政策;通过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根据“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一旦落后,就必然挨打,甚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因此,必须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尤其是工业”、“苏联可以充分发挥无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指令优势,集中调动人力物力资源,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实现工业化”可知苏联重视工业化建设的原因主要是苏联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国;为了尽快缩小同欧洲主要列强的差距,同时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威胁。
(3)弊端综合所学可知,主要是过分注重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畸形。
22.(1)《共产党宣言》;十月革命。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积极影响: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负面影响:①民主法制建设受到破坏②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追求重工业的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发展不协调③个人崇拜现象盛行,为苏联解体埋下祸根。
(3)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成功解决了落后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难题,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苦探索,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等;邓小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有义道路建设中,又确立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解析】
【分析】
(1)
由材料一“这本书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列宁在1895年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可知,“这本书”是指《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
由材料二“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可知,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苏联模式的积极作用是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在这一模式下民主法制建设受到破坏,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追求重工业的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发展不协调,个人崇拜现象盛行。为苏联解体埋下祸根。
(3)
依据材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可知,强调的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实际相结合,即强调重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成功解决了落后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难题,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苦探索,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等;邓小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有义道路建设中,又确立了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点睛】
23.(1)从共产主义政策发展到新经济政策。
(2)余粮收集制;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不劳动者不得食。粮食税;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按劳分配。前者:取得战争胜利,向社会主义主直接过渡。后者:从俄国国情出发,调动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3)从实际情况出发;符合本国国情。
【解析】
【分析】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用简便、迅速、直接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可知,这体现出的变化是,从共产主义政策发展到新经济政策。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用简便、迅速、直接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可知,这体现的政策有,余粮收集制,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不劳动者不得食;这样,是为了取得战争胜利,向社会主义主直接过渡。根据所学和材料三“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可知,这体现出的政策有,粮食税,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按劳分配;这样,是为了从俄国国情出发,调动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3)
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从实际情况出发;符合本国国情。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