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后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后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7 12:1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选择题
1.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 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海外殖民扩张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2.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世界资本主义充满了“青年时代所具有的活力”,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B.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国际工人运动的推动
C.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3.“几十个大企业彼此之间容易成立协定;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团难,产生了垄断趋势。”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A.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B.法西斯势力影响企业生产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苏联模式带来的变化
4.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贸易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和各地区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扩大,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直接因素是
A.三角贸易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经济危机
5.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这个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于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是
A.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挑战了两极格局 B.欧盟的发展推动了多极化的进程
C.欧洲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 D.欧洲国家最早进入了工业时代
项目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9世纪中期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1 2 4 3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1.9 4.6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2 1
6.计量统计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根据表中信息,下列选项中对列强实力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美国、德国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较早的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B.英国、法国实力变化是因为国内局势动荡
C.英国、法国实力变化是因为开展工业革命较晚
D.美国、德国实力变化主要是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7.1850至1911年,世界上有影响的报纸相继创刊,如英国的《泰晤士报》、日本的《读卖新闻》等,1883年创刊的美国《妇女家庭杂志》在1900年发行量达100万份之多。对上述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工业革命使妇女地位得到提高 B.报刊发行提升了人们文化知识水平
C.工业革命助推社会生活方式的更新 D.大众传媒促使劳动力结构改变
8.下表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美、德四国工业产值占世界产值比值变化表。从表格内容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 )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1870年 22% 8% 13% 10%
1913年 15% 11% 13% 8%
A.美国的变化主要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B.德国因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而发展迅速
C.英国的变化源于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D.法国晚于美德开展工业革命,发展滞后
9.1860年以后,农业机械迅速在美国推广使用,粮食播种机、粮食收割机、打谷机、谷捆搬运机、割草机等相继出现,主要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到19世纪末,农业劳动人口已从世纪初的约占人口总数的80%降到约30%。这一现象( )
A.有利于工业化发展 B.削弱了农业基础地位
C.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D.导致工业品市场萎缩
10.据统计,美国钢铁工业在1870-1905年间产量增加了9倍,企业数却减少了2/3:农机制造业在1860-1905年产值增加5倍之多,工厂载减少了1500多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现代工厂制度的产生 B.改良蒸汽机的开始推广
C.对外殖民扩张的加剧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1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A.蒸汽机的发明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电子计算机 D.原子能的重大突破
12.英国学者安德鲁波特说:“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那将是世界大国命运的又一次兴衰消长。”引起“又一次兴衰消长”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B.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
D.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13.计量统计分析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根据下表信息,下列选项中对列强实力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项目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9世纪中期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1 2 4 3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1.9 4.6 8.1
1913年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3 4 2 1
A.美、德实力变化主要是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B.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工业跨越式的发展
C.美、德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最早成为工业国家
D.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开展工业革命较晚
14.“到了产业革命时期,过去被人看不起的工匠成为技术发明的主角,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尊敬……吸引了各阶层大批有才智的青年人投入到技术改进和技术发明的队伍里。”这段材料可以用来
A.阐述工业革命的过程
B.解释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C.说明工业革命的性质
D.论证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15.18世纪上半期至20世纪初的一百多年间,新机器与新技术革命层出不穷。下列成果诞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控制全国钢铁产量的98%,电气工业基本上被电气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控制。这说明德国
A.工厂制度出现 B.创新军工生产 C.霸占世界市场 D.垄断组织发展
17.符合下表所反映情况的一项是
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表(单位:百万吨)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50年 122.7 15.2 19.6 19.8
1870年 228.7 76.7 50.6 98.7
1890年 353.3 208.4 97.9 402.1
1900年 420.1 327.0 129.4 663.3
①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均有所增加
②环境问题随着人类工业时代的发展愈发突出
③工业革命时期上述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接近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温室气体排放量进一步提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1900年以后,电炉、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等已经普遍使用,妇女们真正有了空闲的时间,可以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和社会活动,女性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马克思主义诞生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工业革命
19.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成果,通过数千次的尝试,发明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他是最伟大的发明家。你认为横线处应填的正确内容是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D.智能时代
20.下列图片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综合题
21.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年左右,它(大西洋)一变而成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世界工厂”的转移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末
世界工厂 英国 美国
特点 制造中心 科技中心 贸易中心 制造中心 科技中心
——摘编自孙林岩《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材料四 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把大西洋变为“一座桥梁”的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的原因。举一例说明“这一变化”对非洲带来的灾难。
(2)材料二中英国革命的“最大成就”是什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治体制设计的原则是什么?美国的“首创性”是贯彻了哪一思想运动的思想?
(3)据材料三概括“世界工厂”国家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政治前提和美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经济因素。
(4)材料四中孙中山指出欧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什么问题?据以上材料概括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特点。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西欧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当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不断被吸引到这些地方后……形成了城市。欧洲中世纪城市的规模很小,人口数量一般不超过5000人,拥有5万人口的城市屈指可数。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英国水力和蒸汽机的应用,工厂制度的确立,大大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1786年时曼彻斯特只耸立一个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但在十五年后,却有50个烟囱纱厂了,1760年时,曼彻斯特人口不足10万,1851年时人口超过30万,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业城市。
——摘编自《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城市的环境开始受到重视。英国、美国、法国等先后开展了改善城市环境的运动。人们开始用砖块、石子铺设城市的街道。19世纪70年代,大城市的街道已经有了煤气灯。电灯发明后,城市照明才得到彻底改善。随着排污管道的铺设,以往街道上污水横流的现象越来越少。马车曾经是城市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中出现了有轨电车和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19世纪末,城市面貌已大为改观。
——摘自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18世纪中后期以来曼彻斯特迅速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19世纪末西欧城市面貌大为改观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得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的动力是什么?
23.认识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历程,是学习历史的重要任务之一。
(1)图一所示科技成果出现在哪次科技革命中?图二所示交通工具的发明者是谁?
(2)科技的发明,伴随着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上三种科技成果分别带动了哪些能源的开发?
(3)科技的进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如果让你从以上三项发明中推出一项对你的生活影响最大的,你会推出哪一项?请写出你推荐的理由。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大大增强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推动欧洲国家加紧殖民扩张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海外殖民扩张,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不是鼓励对外扩张,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列强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问题上矛盾日益尖锐,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故选D项;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排除A项;国际工人运动不是推动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现代工厂制度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就已经出现,因此不是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资本主义经济快速高速发展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解析】
【详解】
“几十个大企业彼此之间容易成立协定;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团难,产生了垄断趋势”,这段材料评述的是垄断组织的产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关,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法西斯势力影响企业生产,排除B项;这不是苏联模式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和所学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再次出现飞跃,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加强殖民扩张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将世界基本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项正确;三角贸易属于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14年,经济大危机爆发于1929年,与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5.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这个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于突出地位”,可知这个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是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掠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是欧洲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或工业革命)率先在欧洲启动,以优势的经济和技术领先世界,通过殖民扩张,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C项符合题意;二战后,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排除A项;1993年欧盟成立,排除B项;欧洲国家最早进入了工业时代,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解析】
【详解】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德崛起,英、法相对落后。在工业方面的表现就是美、德在工业增长倍数及20世纪初工业产量所占位次赶超英、法。D项正确;美国与德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晚于英国,排除A项;英国政局并没有动荡,排除B项;英国最早开展工业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50至1911年,正值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报刊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再加上社会急剧变化,人们渴求获悉动荡社会的信息,因此,1850至1911年,世界上有影响的报纸相继创刊,如英国的《泰晤士报》、日本的《读卖新闻》等,1883年创刊的美国《妇女家庭杂志》在1900年发行量达100万份之多,由此可知,工业革命助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更新,C项正确;仅凭报刊杂志无法反映工业革命使妇女地位得到提高,排除A项;报刊发行无法提升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劳动力结构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美、德四国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产值比值变化表,可知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所占比值显著上升。而英法两国工业产值所占比值下降,结合所学,19世纪70年代以第二次革命开展,美国、德国走在科技革命的前列,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迅速,A项正确;此时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的国家是英国而非德国,排除B项;英国并非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而是过于依赖殖民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当中没有像第一次工业革命那样大力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排除C项;法国在第二次革命期间相对滞后,主要是法国更注重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收取利息,而不是用来改进技术设备,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解析】
【分析】
【详解】
农业机械迅速在美国推广使用,推动了工业化发展,农业劳动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下降,为工业化提供更多劳动力,A项正确;工业化不会冲击农业的基础地位,排除B项;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进程,C项“开启”说法错误,排除;材料现象促进了工业化,扩大了工业品市场,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0.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美国钢铁工业和农机制造业在工厂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反而产量显著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跃,垄断组织产生,大企业时代到来,垄断组织不仅积极应用新技术、新设备,而且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推动了生产效率和产量的提高,D项正确;现代工厂制度的产生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改良蒸汽机推广也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对外殖民扩张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不是题干中所述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到19世纪70年,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被广泛应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B项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蒸汽机,之后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解决了机器的动力,A项不合题意;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领域、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CD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2.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当英国人从陶醉中惊醒,猛然看见帝国上空的夕阳时,新的太阳已经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美洲大陆上升起。那将是世界大国命运的又一次兴衰消长。”可知,引起“又一次兴衰消长”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美德后来居上,同为欧洲大国的德国,不甘自己的国际地位,试图挑战英国的霸主地位,取而代之。故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争夺,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3.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法国的工业产量高于美、德;20世纪初美、德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一、二,超过了老牌帝国英国、法国,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不再是一支独秀,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乎同时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其中美国和德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一些主要的发明都是由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完成的,故A符合题意;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工业跨越式的发展、美、德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最早成为工业国家、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两国开展工业革命较晚表述错误,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4.D
【解析】
【详解】
根据 “过去被人看不起的工匠成为技术发明的主角。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尊敬”、“吸引了各阶层大批有才智的青年人投入到技术改进和技术发明的队伍里”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5.D
【解析】
【详解】
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885年,德国人卡尔 本茨利用内燃机试制汽车成功,③符合题意;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利用内燃机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④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①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制造的“旅行者号”蒸汽机车在新铺设的铁路上试车成功,使人类迈入了“火车时代”,②排除。所以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选择D。
16.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控制全国钢铁产量的98%,电气工业基本上被电气总公司和西门子公司控制”可知,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垄断组织的发展,当时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推动了垄断组织的形成,一些大公司操纵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生产、销售或市场,D正确;工厂制度出现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A排除;题干并没有反映军工生产的信息,B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德国垄断组织对国内行业的操控,并没有反映出霸占世界市场,C排除。故选D。
17.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从1850年到1900年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均有所增加;从1850年到1900年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均有所增加,说明环境问题随着人类工业时代的发展愈发突出;根据材料可知,1890年和1900年各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远远大于1850年和1870年各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见,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温室气体排放量进一步提升,故①②④说法正确,故B符合题意;工业革命时期上述各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差异很大,故③说法错误,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00年以后,电炉、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等已经普遍使用,”,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以后处于20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突出的革命成果就是电力的发明和使用,故D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到了蒸汽时代,电力尚未发明,故A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诞生属于思想理论成果,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年到1918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9.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成果,通过数千次的尝试,发明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故B符合题意;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类将要进入智能时代,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20.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87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 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②③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①④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因此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1.(1)开辟新航路;开辟新航路使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繁荣起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开启了殖民扩张的历史(任一点);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精壮劳力,造成了非洲的贫穷与落后。
(2)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分权制衡;启蒙运动
(3)都是科技中心和制造中心;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
(4)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激化(国强民困);资本主义发展既有时代的进步性,也具有野蛮性(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对殖民地的掠夺基础上)
【解析】
【分析】
(1)
根据材料一“ 1500年左右,它(大西洋)一变而成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把大西洋变为“一座桥梁”的事件是开辟新航路;开辟新航路使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繁荣起来,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开启了殖民扩张的历史。所以说“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精壮劳力,造成了非洲的贫穷与落后。所以说“‘这一变化’对非洲带来的灾难”。
(2)
根据材料二“英国革命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英国革命的“最大成就”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根据“……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治体制设计的原则是分权制衡,美国独立战争后颁布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美国的“首创性”是贯彻了启蒙运动中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
(3)
依据材料二“制造中心、科技中心、贸易中心”“制造中心、科技中心”可知,“世界工厂”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以发展制造业以及注重科技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政治前提是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或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的政治前提是通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
(4)
根据材料四“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可知,孙中山指出欧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激化(国强民困)。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特点是资本主义发展既有时代的进步性,也具有野蛮性(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对殖民地的掠夺基础上)。
【点睛】
22.(1)特点:集中在交通便利地区;规模很小,人口数量少。
(2)表现:工厂迅速增加,城市人口增多。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
(3)原因:开展了改善城市环境的运动;把有轨电车和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
(4)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同时注重环境保护等。
【解析】
【分析】
(1)
根据材料一,由“中世纪西欧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可知集中在交通便利地区;由“欧洲中世纪城市的规模很小,人口数量一般不超过5000人,拥有5万人口的城市屈指可数”,可知规模很小,人口数量少。因此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是集中在交通便利地区;规模很小,人口数量少。
(2)
根据材料二,由“1786年时曼彻斯特只耸立一个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但在十五年后,却有50个纱厂了”,可知工厂迅速增加;由'“1760年时,曼彻斯特人口不足10万,1851年时人口超过30万”,可知,城市人口增多。因此18世纪中后期以来曼彻斯特迅速发展的主要表现在,工厂迅速增加,城市人口增多。由材料中的时间1756-1851可知,这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因此它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
(3)
根据材料三,由“19世纪中期,城市的环境开始受到重视。英国、美国、法国等先后开展了改善城市环境的运动”,可知,开展了改善城市环境的运动;由“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中出现了有轨电车和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可知有轨电车和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的运行。因此促使19世纪末西欧城市面貌大为改观的主要原因开展了改善城市环境的运动;把有轨电车和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的动力是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同时注重环境保护等。
【点睛】
23.(1)第二次工业革命;史蒂芬孙
(2)电能、煤炭、石油
(3)电灯:告别了蜡烛时代,为人类带来光明,出现许多美丽的灯饰;火车:人类进入时代,方便出行;汽车:改善了交通方式,方便了出行,提高了生活质量等。
【解析】
(1)
根据图一“电灯泡”,结合所学可知这项科技成果出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爱迪生发明的。图二“蒸汽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史蒂芬孙发明的。
(2)
根据所学可知“电灯泡”使用的是电能,“蒸汽机车”使用的是煤炭,“早期汽车”用的能源是石油。
(3)
本题要求从三项发明中选取一项你认为对生活影响最大的,因此是开放性题目,任意选一个,只要能说明推荐的理由即可。如推荐电灯,认为它与人类生活最密切,让人类告别了蜡烛时代,为人类带来光明,出现许多美丽的灯饰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