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含蓄隽永的语言,感受藤萝的美。
2、理解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藤萝的美。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说新语》《咏雪》中有这样一段对话,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同样是纷飞的白雪,一个比作撒盐空中,一个感觉似风吹柳絮。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这就是个性化在作品中的展现。每一篇优秀的散文都有这样的特色,当 54岁的作家宗璞与紫藤萝相遇又会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经典散文《紫藤萝瀑布》。
二、展示目标
1、品味文章含蓄隽永的语言,感受藤萝的美。
2、理解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
三、初读感知,一幅流淌的画
1、找 3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配音乐、图片)
2、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紫藤萝?学生回答:壮观、繁盛、美等。四、赏花品美,一首隽永的诗请同学们品读描写紫藤萝花盛开的句子。
(一)思考: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具有什么特征?作者是如何描写紫藤萝的?(自主阅读,并在文中做批注。)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紫藤萝比喻成瀑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的壮观、繁盛。
2、请学生把这个比喻句再读一遍。“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由这句话,你想到了李白的哪两句诗?学生齐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紫藤萝和瀑布二者之间除了形态相似还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回答:富有生命力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1、这段文字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挨着”“推着挤着”“笑”“嚷嚷”一系列的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朵竞相开放的情景。
2、作者赋予了紫藤花人的动作,但是老师觉得我这个词“依着靠着”也赋予了紫藤花人的动作,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呢?学生回答:没有生命力
3、我们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这些动词应该怎样读?快一点,还是慢一点能读出这种生命力?(快一点)好,那我们来试一下,把这段文字再读一遍。
(二)大家有没有关注到作者描写紫藤萝花的时候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学生回答:由整体到局部,先写一树紫藤萝,再写一穗,一朵。五、忆花怀人,一段深沉的旋律
(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花和人的命运
1、在这些文字的背后,在这一树繁花面前,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境?学生回答:震撼、宁静、喜悦、豁达、乐观。
老师跟你们有着同样的感受,所以我在读课文的时候觉得呀,文中有两处文字,情感和意境不太符合,大家请看我把它去掉,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是否流畅。
展示: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2、合作探究:能不能去掉这两处文字?为什么?
(提示:从表达情感、哲理、构思、写法等角度任选其一思考)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3、学生讨论后,交流。
4、那十年前的紫藤萝是什么样状态?花儿到底遭遇了什么?你能把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吗?
学生读原文: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我们看,“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说明十年前紫藤萝花的长得怎么样?学生回答:不繁密、很瘦弱、生命衰弱。“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花儿为什么要察言观色?又在试探着什么呢?学生回答:它怕被人拆掉,它在试探我能不能好好地生存呀,我能不能开花呀。文章告诉我们为什么如此?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们关注一下本文写作时间,本文写于什么时候?
生齐答。十几年前是什么时期呀?生齐答文革时期。同学们历史学得很棒!文革时期,种花和养花是被禁止的,认为种花和养花就是资产阶级表现,就是腐化,就是堕落,要被禁止的,被摧打的。刚才这位同学说到如果去掉也不能理解人也遭遇了什么。
5、那么,那个时候,人遭遇了什么呢?请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大家把这句话读一遍: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展示:
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多位亲人去世。此文写于 1982年 5月“那一段煎急悲痛的日子”,当时正值盛年的小弟身患绝症(1982年 10月病逝),她的老父亲也在住院。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宗璞的几段文字:他躺在那里,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自 1974年沅君姑母逝世起,我家屡遭丧事,而这一次小弟的远去最是违反常规,令人难以接受!我还不得不把这消息告诉当时也在住院的老父。——《哭小弟》在昆明时我严重贫血,站着站着就晕倒,后来索性染上肺结核休学在家,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人赠雅号“挨千刀的”
——《花朝节的纪念》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哭小弟》
6、根据这些材料,具体说说作者经历了些什么呢?学生根据材料再回答:小弟的去世,住院的老父经受着病痛的折磨,还有她个人也经受疾病的痛楚。(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请结合具体语句回答。
1、作者在怎样的心境中走进了紫藤萝呢?在痛苦悲痛中走进了紫藤萝。板书:痛楚
2、第一段,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为什么?学生回答:被紫藤花的辉煌茂盛所吸引。花朵的繁茂旺盛、活泼热闹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气息与活力,此时内心很平静。板书:平静
3、最后一段,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这是作者感悟生命真谛后的精神振奋和豁达乐观。板书:振奋展示:1976年,文革结束;1977年,开始重视科研和教育,重视人才,恢复高考;1978年,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平反冤假错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1979年起,中国日渐走向复兴和繁荣......学生回答:走向繁荣和富强的新时代。
六、悟花思哲,一曲生命的赞歌
在本文中,花开花谢如同人生命运的浮沉,花荣花枯反映着时代社会的兴衰,正是在这相似的生命形态的启迪下,作者得出了深刻的感悟,请同学们大声地读出表达作者哲理的段落。展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1、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样的哲理或者启示呢?学生回答:生命长河无止境;积极乐观的态度;生命的永恒;面对挫折不屈服。
2、一朵一朵的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瀑布,那我们一个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人构成了什么?学生回答:组成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多姿多彩的世界。
3、在本文中紫藤萝成了一种隐喻,写紫藤萝的遭遇就是在写人的遭遇。写紫藤萝盛开的灿烂辉煌,就是在写新时代的繁荣富强。写每一朵紫藤萝花与紫藤萝瀑布的关系,就是在写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七、联系生活,感悟生命
柳宗元曾经说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同学们能不能简单谈一下,生活中你最欣赏哪一种花草树木 它给了你怎样的生命感悟 学生交流。
八、拓展阅读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好一朵木槿花》,然后思考:
1、《好一朵木槿花》与《紫藤萝瀑布》两文的写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2、通过木槿花,作者悟到了什么?
参考示例:
1、文章中都有景物描写;花和人都有相似点;都借助花表达作者的情感,也就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我们要有直面恶劣环境的勇气,顽强不屈,拥抱希望,坚定信念,从而创造生命的奇迹。
九、课堂小结
无论是紫藤萝,还是木槿花,它们虽然看似平凡柔弱,却都充盈着生命的尊严与蓬勃。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宗璞的脚步与生命的永恒相遇,更与宗璞高贵的人格相遇。愿同学们都能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风雨,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彩。
十、布置作业课后推荐同学们阅读宗璞的《报秋》《丁香结》《燕园树寻》。
十一、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振奋
平静
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