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选择题
1.下列关于倒幕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幕”指的是德川幕府 B.天皇迫于压力发动了倒幕运动
C.倒幕运动最终推翻了幕府统治 D.发生于内忧外患的日本
2.有人说,日本明治维新是自身条件尚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这里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指 ( )
A.中下级武士破产 B.西南大名的强大
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倒幕运动的胜利
3.在“图说世界改革史”活动中,张成在某博物馆网站上发现了如下文物图片。这一图片可用于介绍明治维新哪一举措( )
A.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B.推行地税改革,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C.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D.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
4.“日本的新统治者致力于日本社会的转型,以获得同外国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等地位。……变革使日本成为东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国……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强化中央集权。”为了实现材料中的“首要目标”,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
A.废藩置县 B.推行地税改革
C.建立新式军队 D.提倡“文明开化”
5.下表反映的是1878年、1893年日本不同经济类型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引起这些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经济类型 年份 资本主义经济 地主经济 个体经济
1878年 约20% 约18% 约60%
1893年 约35%~40% 约17% 约45%
A.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B.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C.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D.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
6.1873年时,日本作战部队动员可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发展国营军事工业。到了明治时代中后期,军事预算急剧增加,约占政府经费的30%~45%。材料主要反映出明治维新 (
)
A.促使社会全盘西化 B.促进工业迅速近代化
C.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D.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7.1872年,日本政府内阁提出:“欧洲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皆超绝东洋。 移开明之风于我国,将使我国迅速进步。”为此,在社会风俗和教育方面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
A.废藩置县 B.“文明开化”C.“殖产兴业” D.土地国有
8.社会转型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模式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也就是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下列选项属于“社会转型”的是( )
A.彼得一世改革 B.美国南北战争 C. 明治维新 D.罗斯福新政
9.幕府统治结束前的3个世纪中,日本人口停滞在2600万人左右。经过明治维新的半个世纪,增加到5000万人以上。工厂林立,到处是冒着黑烟的烟囱。身份等级和职业限制被打破,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里普及了电车,近郊电车也相继开通。1912年电话网遍布大小城市,30多个主要町村也通了电话。材料主要表述了明治维新的 ( )
A.背景 B.经过 C.特征 D.结果
10.19世纪后期,日本明治政府规定:任何儿童就学年限不得少于3年。同时,又颁布《教育敕语》,宣扬“忠于天皇”是最高的道德规范。这反映了明治维新( )
①以中国文化为学习对象②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
③保留了封建制度的残余④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观察下图,近代日本现的这种现象,与明治维新采取的哪一措施有关?( )
A .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B .创办近代企业,引进西方技术
C .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D .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
12.“以前日本是个典型的封建国家,到19世纪末它的国力不断上升,成为西方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促使日本实现跨越的根本因素是( )
A.倒幕运动,结束幕府统治 B.天皇亲政,重掌国家实权
C.对外扩张,推行军国主义 D.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
13. 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同学对两个历史事件的比较,据此可知,他比较的是 ( )
A.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B.戊戌变法与废除农奴制改革
C.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D.明治维新与废除农奴制改革
14.如图所示的是某历史事件知识结构图。图中?处应填入( )
A.英国1640年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俄国1861年改革 D.日本明治维新
15.有人认为,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中国与日本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真正要义”是 ( )
A.全面学习西方,全盘西化 B.进行广泛的思想宣传和动员
C.政府的重视和参与 D.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
非选择题
16.改革推动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日本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危机。
材料二 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明治政府兴建了现代化交通、通信和教育等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支撑了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日本民众承担了快速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和政治成本。1873年农民的土地税占据了农民谷物收益的40%—50%,在明治发展的前几年相当于政府财政收入的90%。
——摘编自《新全球史》
材料三 明治天皇一改过去天皇涂脂抹粉之形象,以断发蓄须、军装戎马之形象做出表率,皇室开启西方近代饮食习惯,这种先导性示范效应很快影响到普通日本国民。明治时期,思想家森有礼以“开启民智,文明开化”为己任,通过刊物引导日本国民移风易俗;教育家福泽谕吉创办学堂,培养具备西方近代知识和国际视野的学生。
——摘编自《明治维新如何让日本移风易俗》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各种社会力量在日本近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材料四 (明治维新时)……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摘编自(英)艾瑞克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848—1875)》
材料五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摘编自刘涛《中国崛起策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3)根据材料四、五,说明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
(4)综上所述,日本崛起的历程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沙皇俄国的大国地位,沙皇正着手开始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俄国在 19世纪后半期发生了转型。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美国独立以后,领土迅速扩张,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成为一个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的大国。同时,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南方种植园使用了大量奴隶……两种制度水火不容。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大约在 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选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依据材料一,指出俄国针对“这种制度”进行了哪一社会改革?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两种制度水火不容”,其矛盾的焦点是什么?由此引发了哪场战争?在此次战争中,为调动黑人的积极性,扭转战局,联邦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依据材料三,指出引发日本这次“弃旧图新”的外部因素。日本抓住历史机遇进行了哪一重大改革?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三个历史事件反应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
1-10:BCBAB; DBCDD; 11-15:DDCDD;
16.(1)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面临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同时,幕府统治时期物价飞涨,社会危机严重。
(2)明治政府兴建了现代化交通、通信和教育等基础设施,促进了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土地税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日本皇室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影响了日本的普通民众;思想家担当历史使命,引领社会习俗的变化;教育家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型人才。
(3)特点:有选择地向西方学习。
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或保留了天皇制度)。
(4)各个阶层都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持对外开放;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等等。
17.(1)1861年农奴制改革。(2)奴隶制度;南北战争;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列强的入侵。明治维新。(4)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