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检测题
一、单选题
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③②①④ D. ③④②①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受巨大损失,但在科研人员的艰苦奋斗下,我国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以下不属于这个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的是( )
A. 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 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C. 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 首次培育成功了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采访的外国记者们惊讶于中国人清一色蓝、灰、军绿色的衣着,所以有了“灰蚂蚁”“蓝蚂蚁”的形容。80年代,中国人一直被忽视与压抑的时尚意识渐次苏醒萌芽。推动“时尚意识渐次苏醒萌芽”的主要因素是( )
A. 三大改造 B. 改革开放 C. 港澳回归 D. 中美建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表对应内容错误的是( )
A. 衣的变化 服饰丰富多彩,展示人的个性化特点
B. 食的变化 肉食、副食品、果品消费比例不足
C. 住的变化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D. 行的变化 出行坐飞机、动车,开私家车已十分普遍
A. A B. B C. C D. D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大飞机一飞冲天、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 创新 B. 开放 C. 协调 D. 共享
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这说明了( )
A. 科技进步增进了民生福祉 B. 改革开放促进了科技进步
C. 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D.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野菜、粗粮、窝窝头这些之前曾吃过的食物在沉寂多年之后又被摆上餐桌,这是因为( )
A. 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B. 人们仍想过朴素的生活
C. 当今食物还是缺乏 D. 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下列能够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的有( )
①凭粮票、肉票等票证购物 ②自驾游成为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 ③吃“公家饭”、端“铁饭碗”成为大家的追求 ④轻松惬意地网上淘宝、购物 ⑤“低碳”和“原生态”生活成为时尚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④
“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是外国青年选出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外国人纷纷表示:“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外卖、快递都非常快”“高铁很棒”。这些现象反映出( )
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②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变化
④中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我国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明( )
A. 人们健康水平在下降 B. 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
C. 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 D.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B.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 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 成功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导弹核武器”一般称核导弹,是指具有携带核弹头的能力、并能够达成远距离核弹投送任务的导弹。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这次试验成功( )
A. 标志着我国核导弹已经领先于美国 B. 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 宣告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成功 D. 使我国从此有了实用型导弹核武器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材料中赞誉的“他”是( )
A. 王进喜 B. 邓稼先 C. 袁隆平 D. 钱学森
1964年,日本共同社报道:“(中国)向迄今由美、英、苏、法四国组成的核垄断体制打进了一个楔子,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发言权。”“打进了一个楔子”是指中国(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导弹部队的组建
C.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 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文化就像一张名片,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或者湮灭于世界之中。20世纪末,中国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主要得益于( )
A.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进入新时期,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下列能够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人民生活发生巨变的是( )
凭粮票、肉票、布票等票证购物 自驾游成为时尚休闲方式 打破“铁饭碗”,下海经商,自谋职业 轻松惬意地网上购物淘宝
A. B. C. D.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国家痛失栋梁。袁老最大的贡献是( )
A. 培育杂交水稻 B. 创立地洼学说 C. 开发高新材料 D. 首创盐碱工业
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民以食为天”,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杂交水稻之父”是( )
A. 邓稼先 B. 袁隆平 C. 屠呦呦 D. 钱学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顺口溜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B. 双手筑起两层楼,高档家电样样有,妻儿外出有汽车,吃喝穿戴属一流
C. 早晚喝喝菜粥粥,中午啃个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D. 缝纫机缝出新衣衫,自行车出门真方便,收音机听听大新闻,美观的手表看时间
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主要原因是( )
A. 人们努力生活得更好 B. 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提升
C. 人们衣食住行发生了变化 D. 人们不再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二、材料解析题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中华民族在自主创新的旗帜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创造出无愧于历史的人间奇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果断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誉为“两弹元勋”的人物是谁?“两弹”的成功研制有什么重大意义?
材料二
新中国7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1970年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3年 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 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药(2015年10月,屠呦呦因这一贡献获诺贝尔奖)
1981年 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3颗卫星
1983年 第一台被命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诞生
2003年10月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科技发展在哪些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取得这些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在现阶段,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简单的数量差距,而是一种级差。如果把世界科技发展水平大致划分为3个量级,最高级是美国。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左右,但却雇佣了世界近1/3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发支出占了全球研发支出的1/3。第二级是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而我国则处于第三级。
——摘编自郭铁成《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和转型升级战略》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怎样的科技现状?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运用什么观点来认识中国科技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尽管是一个低收入国家,中国仍然选择了追求高科技水平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出于国家防御的目的……成立了一批精英聚集的研究机构,比如中国科学院(CAS)。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核技术、空间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方面的重大进步证实了这种制度成功的一面。
——[美]劳伦·勃兰特托马斯·罗斯基编《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材料二: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美国首先登上月球。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1)材料一中,“核技术、空间技术”方面的“重大进步”分别指什么?“中国仍然选择了追求高科技水平的发展战略”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弹一星”的成功,与哪两位科学家的贡献密切相关?
(3)根据材料二回答,哪一历史事件(最早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美之后又一个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 世纪 80 年代人们在排队打长途电话 中国正式进入 5G 时代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电话很少,通话费很贵。人们有紧急情况会选择发电报,再紧急一点的事情才会选择打电话。人们打长途电话要去邮电局门口排长队,场面堪比如今的春运。打电话难、装电话难成为切肤之痛。外商称中国是“几乎没有电话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如今我国移动手机用户数达 12.56 亿,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一部手机走天下”,通信、购物、出行、点餐等都可以用智能手机完成,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5G 发展,将 5G 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领域。我国 5G 领域的科技创新全球领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世界看 5G,5G 看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通讯事业有何发展?
(2)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通讯事业取得巨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请你谈谈通讯事业发展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99年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本题考查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
重点识记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时间、影响。
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成就,要求具备抓住关键信息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解答】
A.1965年9月,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1976年,故该成就不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故A说法错误。
BCD.这三项的时间分别是1967年、1970年和1973年,都发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BCD说法正确。
故选A。
3.【答案】B
【解析】“20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采访的外国记者们惊讶于中国人清一色蓝、灰、军绿色的衣着”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生活水平低的现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开始注重衣着的时尚性,故推动“时尚意识渐次苏醒萌芽”的主要因素是改革开放。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掌握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求识记相关史实。
【解答】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甚至很多地方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人民越来越注重营养均衡,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故B对应的内容错误。
ACD.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的名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市内装修和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改革开放前,人们以步行、自行车等方式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人们经济条件的好转以及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了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件稀罕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越来越多。故ACD对应的内容正确。
故选B。
5.【答案】A
【解析】略
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据“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可知,这说明了科技进步增进了民生福祉。科技促进社会的进步,故A正确。
BC.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C。
D.题干只是介绍科技带来的有利作用,并没有介绍它的不利影响,故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与题干不符,排除D。
故选A。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生活的变迁。改革开放后,人们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所以野菜、粗粮和窝窝头又被摆上餐桌,故选D。
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准确理解与运用。可用排除法。
①凭粮票、肉票等票证购物是在改革开放前,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国家在城市改革的重点就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变企业职工吃“公家饭”、端“铁饭碗”的思想,对国有企业被告政企分开,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③中的现象也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与题中时间不符。
故排除①③。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准确理解与运用。
注意相关史实的记忆与积累。
9.【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①②③.题干的现象反映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变化。故①②③正确。
④发达国家主导者经济全球化,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没有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排除④。
故选A。
10.【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生活状况变化显著,消费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现为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表明人们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其他消费,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故选D。
11.【答案】D
【解析】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选项ABC都不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成功掌握载人航天技术能印证题干这一观点。选项D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的相关史实。“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的相关史实。
12.【答案】D
【解析】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研制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爆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本题考查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制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爆成功。
掌握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及意义。
1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专注于田畴”、“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位在农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是农业科学家,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让所有人远离饥饿。选项C符合题意;“铁人”王进喜,A不符合题意;“两弹元勋”邓稼先,B不符合题意;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D不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袁隆平。题干关键信息“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解答本题要把握袁隆平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4.【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不依靠苏联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迄今由美、英、苏、法四国组成的垄断体制打进了一个楔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电讯评论的是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故A项正确。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关键信息有:“不依靠苏联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迄今由美、英、苏、法四国组成的垄断体制打进了一个楔子”。
本题侧重考查新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末,中国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故选D。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凭粮票、肉票、布票等票证购物是在改革开放前,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故排除。结合所学可知,符合题意,故选D。
17.【答案】A
【解析】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他“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授予他“拯救世界饥饿奖”。袁老最大的贡献是培育杂交水稻,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本题主要考查袁隆平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袁隆平的农业科学成就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袁隆平的相关史实。
18.【答案】B
【解析】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故B符合题意;邓稼先和钱学森属于原子弹方面的专家,排除A和D项;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排除C。
本题考查袁隆平。题干关键信息“杂交水稻之父”。
解答本题要把握袁隆平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9.【答案】B
【解析】题干关键词为“改革开放以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B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用的变化。
2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活变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故B正确。
A.本项所述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
C.本项是题干体现的现象,不是原因。故C错误。
D.题干没有涉及“艰苦奋斗”。故D错误。
故选B。
21.【答案】(1)邓稼先;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打破了当时和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国际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农业、医学、航天技术、通信。综合国力提高;政府支持;科学工作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3)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人才兴国,科技兴国。
【解析】(1)本题考查“两弹一星”,要求运用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两弹元勋”即邓稼先;第二小问,据“以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并联系所学阐述作答: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打破了当时和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国际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本题考查我国科技发展成就,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第一小问,据“新中国7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的类型归纳可知,主要表现在农业、医学、航天技术、通信等方面;第二小问,联系所学,从70年代之后综合国力的提高、政府支持和科学工作者的奉献等角度分析作答。
(3)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第一小问,据“在现阶段,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简单的数量差距,而是一种级差”可知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第二小问,联系科技发展的重要性等角度得出相关认识,如:人才兴国、科技兴国等方面,言之有理即可。
22.【答案】(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目的:国家防御。
(2)钱学森、邓稼先。
(3)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解析】略
23.【答案】(1)电信网络规模扩大,电信用户数量增加,电信功能增多。
(2)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等。
(3)促进经济发展;为生活提供便利等。
【解析】(1)本题考查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通讯事业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20 世纪 80 年代人们在排队打长途电话”“中国正式进入 5G 时代”、材料二“20 世纪 80 年代电话很少,通话费很贵”“打电话难、装电话难成为切肤之痛”“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通信、购物、出行、点餐等都可以用智能手机完成,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即可归纳出:电信网络规模扩大,电信用户数量增加,电信功能增多。
(2)本题考查我国通讯事业取得巨大发展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5G 发展”“我国 5G 领域的科技创新全球领先”即可归纳出原因。
(3)本题考查通讯事业发展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要求运用所学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可知,通讯事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为生活提供便利等。言之有理即可。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