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检测题
一、单选题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起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它是中国第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它”颁布于(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 D. 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被称为“里程碑”是由于( )
A. 土地改革取得了极大胜利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C.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领导班子 D.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判断下列哪一项是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 )
A.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 “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
C.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这些权利就是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
D.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以下一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③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成就是( )
A. 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 把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B. 把我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 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D. 把资本家改造为劳动者
毛泽东在1956年的一次国务会议上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这段话体现出三大改造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是( )
A. 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B. 使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C. 使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D.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下面不能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词汇是( )
A. 生产合作社 B. 赎买 C. 集体化 D. 大跃进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对________进行的改造( )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交通运输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导致这些数据的直接原因是( )
A. 新中国的建立 B. 召开一届全国人大
C. 实施三大改造 D. 掀起“大跃进”运动
1950-1952年土地改革是我国消灭封建制度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其历史意义的是( )
A. 彻底摧毁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 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C. 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D.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新中国经历了若干历史时期。以下历史时期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巩固新生政权——初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
B.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巩固新生政权——初建社会主义
C. 初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巩固新生政权
D. 巩固新生政权——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初建社会主义
如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
A. 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
B. 三大改造、中共八大、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
D.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国民经济调整
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核技术、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尖端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这是广大干部群众抵制错误艰辛努力的结果
B. “文化大革命”极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 “文化大革命”没有影响到科学技术的发展
D. 没有“文化大革命”就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成功和曲折,下列历史史实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三大改造 ②改革开放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③④② D. ①④②③
在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初步的丰富成果。由于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探索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误,这些失误包括( )
①召开中共八大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口号、标语不仅是浓缩的历史,还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引导人们行为取向的鼓动方式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②“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③“敞开肚皮吃饭,甩开膀子干活” 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④③②① D. ②①④③
“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材料总结了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失误是( )
A. 新中国成立初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材料二 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材料三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全国又有1.5亿人参加了讨论、修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发扬民主,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
——郭大钓《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 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我国在工业方面面临怎样的状况?
(2) 材料二中的“计划”指什么?该“计划”的目的是什么?这个“计划”的完成对我国有何意义?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种有计划地大量增产的要求和小农经济分散私有的性质以及农业技术的落后性质之间的矛盾是越来越明显了,困难越来越多了。这是两个带根本性质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第一个方针,就是实行社会革命,即农业合作化,就必须把劳动农民个人所有制逐步过渡到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二个方针,就是实行技术革命,即在农业中逐步使用机器和实行其他技术改革。
——摘编自《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材料二:手工业合作社的规模,一般的一百人左右为宜,有的也可以几百人,有的也可以几十人……组织铁、木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服务,下乡修理农具,这个办法很好,农民一定欢迎。中国手工业几千年来就有这样做的。组织合作社以后,提高了技术,就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摘编自《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材料三:
经济形态 1952年 1956年
全民所有制经济 19.1% 32.2%
集体所有制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营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四:“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化一,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材料一中“两个根本矛盾”指的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两个根本矛盾”?
(2)根据材料二,指出手工业合作社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经济成分发生了哪些变化?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三大改造中出现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政府。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三 经过十多年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正在转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迅速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广泛展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材料四 新中国外交成就一览表(部分)
时期 外交成就
A时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时期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时期 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
(1) 在材料一反映的构想基础上,我国形成了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是通过哪次会议确立的?
(2) 材料二中的科技成就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哪些新兴工业的产生密切相关?
(3) 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材料三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了什么措施?据材料指出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写出“C时期”我国形成的外交布局。
(5)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这些辉煌成就的共同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D.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故D正确。
ABC.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
故选D。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故B正确。
ACD.三项所述均与题干主旨无关。
故选B。
3.【答案】D
【解析】结合教材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故选择D。
4.【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1954年宪法,要求识记基础知识。
【解答】
A.根据所学可知,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属于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故A正确。
B.“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是美国《独立宣言》的内容,故B错误。
C.“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这些权利就是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是法国《人权宣言》的内容,故C错误。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故D错误。
故选A。
5.【答案】D
【解析】略
6.【答案】C
【解析】略
7.【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要求结合所学解析题干信息。
【解答】
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对农业的改造是组织个体农民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同时组织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公私合营,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故A正确。
B.1956年中共八大上提出把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与三大改造无关,故排除B。
C.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C。
D.把资本家改造为劳动者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不能代表整个三大改造,故排除D。
故选A。
8.【答案】A
【解析】略
9.【答案】D
【解析】略
10.【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BC.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从1954年开始,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赎买的方式,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建立全民所有制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ABC都与社会主义改造有关,故ABC能反映。
D.“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开始的,故D不能反映。
故选D。
11.【答案】A
【解析】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选择A项。
12.【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点三大改造。切入点为“1956年底”“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公私合营”。在三大改造中,对农业、手工业采用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进行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的方式进行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故选择C项。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土地改革,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依据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属于私有制。农业合作化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故C不属于其历史意义。
ABD.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故ABD属于其历史意义。
故选C。
14.【答案】A
【解析】略
1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点,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片信息。
【解答】
D.据题干《中国1957年-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读图可知,1958--1965年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出现迅速下滑的局面。1961年,党和政府开始对经济进行了全面的调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推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民经济开始恢复与发展。故D正确。
A.土地改革的时间是1950—195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
B.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1956年,中共八大的时间是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
C.“文化大革命”的时间是1966—197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
故选D。
16.【答案】A
【解析】略
17.【答案】C
【解析】略
18.【答案】C
【解析】略
1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不同时期的口号、标语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④③②①.根据所学可知,“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口号;“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是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口号,“以阶级斗争为纲”;“敞开肚皮吃饭,甩开膀子干活”是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期间的口号;“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口号,故正确顺序是④③②①。
故选C。
20.【答案】B
【解析】据“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可知,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21.【答案】【小题1】建国初期,我国工业落后,特别是重工业薄弱。
【小题2】第一个五年计划。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小题3】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确立了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基础。
【解析】1.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工业落后,特别是重工业薄弱。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作答。
本题以一五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
由“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计划”指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的是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作答。
本题以一五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
由“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全国又有1.5亿人参加了讨论、修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发扬民主,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确立了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基础。
本题考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作答。
本题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2.【答案】(1)“两个根本矛盾”:有计划地大量增产的要求和小农经济分散私有的性质之间的矛盾;有计划地大量增产的要求和农业技术的落后性质之间的矛盾。解决方法:实行社会革命,即农业合作化;实行技术革命,即在农业中逐步使用机器和实行其他技术改革。(2)关系:手工业合作社(铁、木业合作社)提高了技术,就能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下乡修理农具)。
(3)变化: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公私合营经济均大幅提高并成为主要经济形式;私营资本主义经济消失;个体经济大幅下降。
(4)问题: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化一;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解析】(1)本题考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据“这种有计划地大量增产的要求和小农经济分散私有的性质以及农业技术的落后性质之间的矛盾是越来越明显了”概括得出。第二小问,据“就是实行社会革命,即农业合作化,就必须把劳动农民个人所有制逐步过渡到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二个方针,就是实行技术革命,即在农业中逐步使用机器和实行其他技术改革”分别从所有制和技术两个角度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手工业合作社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要求分析解读概括材料信息。据材料“组织铁、木业合作社为农业生产服务,下乡修理农具......组织合作社以后,提高了技术,就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即可概括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三大改造,要求运用所学解读表格信息。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指出我国经济成分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公私合营经济均大幅提高并成为主要经济形式;私营资本主义经济消失,个体经济大幅下降。原因是1953一1956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生产责料私有制向社会主变公有制的转变。
(4)本题考查三大改造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分析解读概括材料信息。据“改造要求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化一......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概括得出答案。
23.【答案】【小题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小题2】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小题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小题4】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小题5】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解析】1.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切入点,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2.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切入点,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兴工业,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兴工业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3.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切入点,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4.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切入点,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5.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切入点,以四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这些辉煌成就的共同原因,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这些辉煌成就的共同原因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