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1.(2021山东日照)"第二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一宪法条文的首次出现表明( )
A.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C.国内主要矛盾转变 D.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形成
D
2.(2020湖南衡阳)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业品产量变化柱状图。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抗美援朝的推动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3.(2021四川绵阳)下图为1953~1957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图。据此可知( )
A.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B.英美经济持续衰落
C.中国经济出现冒进
D.三国均完成工业化
A
4.(2021北京)漫画反映出( )
A. 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B.封建土地制度废除后的喜悦
C.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信心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
5.(2021广西梧州)从1952年起,中国开始以苏联高等院校为榜样,大量翻译苏联高等院校的教材。此外,还向苏联派遣留学生,仅1956年,就有1800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被派往苏联留学。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实行三大改造 B.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
C.调整国民经济 D.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
5.(2021广西梧州)下图中,老年妇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的喜悦来自于( )
A.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B.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C.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
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一条》(1954年)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课题含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改
一化
学习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业水平达标要求:
1.通过研读课文内容,了解三大改造的背景,掌握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形式和政策,掌握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局限性。
2.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 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体会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一、自主学习,以思维导图等形式构建本课知识框架
通过自主学习课文勾画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及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并以思维导图等形式构建本课知识框架,初步了解本课内容,完成历史最基本核心素养要求。
一、自主学习,以思维导图等形式构建本课知识框架
通过自主学习课文勾画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及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并以思维导图等形式构建本课知识框架,初步了解本课内容,完成历史最基本核心素养要求。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合作探究一:
根据史料,分析农业合作化的背景(原因)、方式和目的
材料一:据湖南省的1954年对9个县的9个乡调查,贫农由于平均亩产比中农少68斤,全年收入比中农少38.83%。又据福建省同年对8个县的8个乡调查,贫农占当地农户总户数的14.1%,而只占当地耕地总数的9.88%,耕牛总数的4.20%,主要农具的9.47%,其中40%的农户粮食不够吃,25%的农户出卖劳动力,31%的农户家庭负债。
——摘编自范守信《土改后的中国农村和党的互助合作政策》,载《党史研究与教学》1998年第I期
材料二: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式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归纳土改后,我国农村生产存在什么问题?(8分)
①土改后农村贫农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少,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②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缺乏生产工具和资金;③难以解决水利和抵御自然灾害;④不能合理使用耕地和先进的机械化农具;⑤农民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合作探究一:
根据史料,分析农业合作化的背景(原因)、方式和目的
(2)材料三、四反映了什么现象?(4分)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4分)
材料三:土改后的几组调查材料: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出卖;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忻县的调查:在被调查的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教学参考
材料四: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 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现象:材料三反映了农村重新出现了土地买卖出租和高利贷盘剥现象;
材料四反映了农业生产遇到了很大困难和阻力。
政策: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道路。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2)农产品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1.原因: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3)根据材料五,指出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目的分别是什么?(3分)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归纳农业互助合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6分)
材料五:“如果我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即农业由使用畜力农具的小规模的经营跃进到使用机器的大规模的经营……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
根据史料,分析农业合作化的背景(原因)、方式和目的
答:方式:农业合作社;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答:必要性和迫切性:从材料一、二、三看,由于土改后农村贫农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少,加上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方式落后,在农村重新出现了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陷入贫穷破产的现象,如果让这一现象发展下去封建剥削制度就会在农村复辟,因此农民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从材料四看,个体分散的经营方式已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只有互助合作,农业才能发展,才能为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条件。
合作探究一: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2)农产品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1.原因:
2.方式:组织引导分散的个体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土地入股
牲畜农具折价入社
统一经营
统一分配
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根据史料,分析农业合作化带来的变化(影响、意义)
(5)根据材料六结合所学,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之后,希勤村土地的所有权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
材料六:为种地方便,在希勤村党支部书记于文化引导下,希勤村农民开始"插犋搭伙",你有车,我有马,他有犁,组成了三个农业互助组。互助组的成立解决了许多生产能力弱的农户种地和吃饭问题,但由于互助组的土地分散,耕作起来不方便,村民便提出能否将土地连成片来耕作。于是三个互助组合并组建了第一个农业合作社——胜丰社。合作社的形式与互助组不一样,土地归到一起,统归合作社;车、马、农具作价入股,年终按股金分红;社员劳动实行评工记分制度,劳动的数量多、质量好工分就高,按工分来分红。胜丰社后,苞米亩产能达到200来斤,采用马拉播种机播小麦、亚麻十分省事。入社后,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上地排着队、唱着歌,生产热情高,其他没有入社的人非常羡慕我们,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1956年秋,几个初级社合并在一起,组建高级社——"希勤集体农庄"成立。要问成立高级社有什么好处,一个是土地连成片,全村土地按生产队统一划分,连片管理。另外,车马农具也都按几匹马、几个犁、几挂车平均、合理分配。人们的生产热情达到了空前的高涨,一冬天就打井80 多眼。
——乔世臣《"毛选"里表扬了俺们希勤村》,载《中国经济周刊》2019 年第 18期
合作探究二:
答:变化:土地由农民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即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材料六:为种地方便,在希勤村党支部书记于文化引导下,希勤村农民开始"插犋搭伙",你有车,我有马,他有犁,组成了三个农业互助组。互助组的成立解决了许多生产能力弱的农户种地和吃饭问题,但由于互助组的土地分散,耕作起来不方便,村民便提出能否将土地连成片来耕作。于是三个互助组合并组建了第一个农业合作社——胜丰社。合作社的形式与互助组不一样,土地归到一起,统归合作社;车、马、农具作价入股,年终按股金分红;社员劳动实行评工记分制度,劳动的数量多、质量好工分就高,按工分来分红。胜丰社后,苞米亩产能达到200来斤,采用马拉播种机播小麦、亚麻十分省事。入社后,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上地排着队、唱着歌,生产热情高,其他没有入社的人非常羡慕我们,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1956年秋,几个初级社合并在一起,组建高级社——"希勤集体农庄"成立。要问成立高级社有什么好处,一个是土地连成片,全村土地按生产队统一划分,连片管理。另外,车马农具也都按几匹马、几个犁、几挂车平均、合理分配。人们的生产热情达到了空前的高涨,一冬天就打井80 多眼。
——乔世臣《"毛选"里表扬了俺们希勤村》,载《中国经济周刊》2019 年第 18期
(6)根据材料六,说一说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有何积极作用。(6分)
根据史料,分析农业合作化带来的变化(影响、意义)
合作探究二:
答:作用:①改善了农民生活;②有利于开展机械化生产;③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④有利于土地等生产资料管理和合理调配;⑤促进了农产品产量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材料六:为种地方便,在希勤村党支部书记于文化引导下,希勤村农民开始"插犋搭伙",你有车,我有马,他有犁,组成了三个农业互助组。互助组的成立解决了许多生产能力弱的农户种地和吃饭问题,但由于互助组的土地分散,耕作起来不方便,村民便提出能否将土地连成片来耕作。于是三个互助组合并组建了第一个农业合作社——胜丰社。合作社的形式与互助组不一样,土地归到一起,统归合作社;车、马、农具作价入股,年终按股金分红;社员劳动实行评工记分制度,劳动的数量多、质量好工分就高,按工分来分红。胜丰社后,苞米亩产能达到200来斤,采用马拉播种机播小麦、亚麻十分省事。入社后,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上地排着队、唱着歌,生产热情高,其他没有入社的人非常羡慕我们,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1956年秋,几个初级社合并在一起,组建高级社——"希勤集体农庄"成立。要问成立高级社有什么好处,一个是土地连成片,全村土地按生产队统一划分,连片管理。另外,车马农具也都按几匹马、几个犁、几挂车平均、合理分配。人们的生产热情达到了空前的高涨,一冬天就打井80 多眼。
——乔世臣《"毛选"里表扬了俺们希勤村》,载《中国经济周刊》2019 年第 18期
(7)根据材料六结合所学,农业合作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根据史料,分析农业合作化带来的变化(影响、意义)
合作探究二:
答:阶段:经历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到高级农业合作社三个阶段。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合作探究二: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3.原则: 自愿互利。
农民结队报名入社
6.结果: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1)农业互助组;
(2)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5.阶段: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4.方法: 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根据史料,分析农业手工业合作化主要原因
合作探究三: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材料七:在我国工业化建设初期,轻工业还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手工业的重要性更为显著。因此,把为国计民生所需要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有计划地指导他们生产,提高生产力,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会起很大的作用。个体手工业经济要经过合作化的道路,逐步改造为集体所有制。
——朱德《把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
材料八:1952年手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13%左右,在农民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中,手工业品占80%左右。但是,个体手工业是分散落后、规模狭小的个体经济,同时也是小商品经济,很不稳固。这种个体私有制的生产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新技术的采用。
——张岂之. 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8)根据材料七、八,分析概括成立手工业合作化主要原因?(4分)
答:原因:①在工业化建设初期,轻工业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发展手工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答:原因:②我国手工业分散落后的个体私有制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新技术的采用。
6.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形式:逐步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社发展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结果: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背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根据史料,分析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合作探究四: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材料九:
答:原因:①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曲折,在新中国成立前曾一度陷入绝境,新中国成立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新生;
根据史料,分析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合作探究四: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材料十:私营工商业中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进行多次斗争。
——部审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25页
②私营工商业存在不利于国计民生,严重扰乱的国民经济消极反面;
根据史料,分析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合作探究四: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材料十一:我们看,过去这几年,工商界已经有一些人觉悟程度是比较高的,他们懂得国家的政策、方针……同时,讲到成绩并不是抹杀缺点,会有缺点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地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因为它是无政府性质的,跟计划经济是抵触的。
——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地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跟计划经济是抵触的。
二、公私合营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1.背景
①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取得一定发展。
②私营工商业中存在不利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扰乱了经济秩序。
③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
2.时间:
1954年起
3.方式:
公私合营
4.政策:
赎买政策
5.结果:
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伟大的创举
单个企业公私合营
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利润分配实行 “四马分肥”。
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私股额,发给股息,年息为5%,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公私合营企业最后转变为国有企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20.5%
公积金30%
国家34.5%
工人福利15%
评价: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什么叫做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的而不是无偿,逐步的而不是突然的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第二、要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
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视野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中共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
资本家的身份:剥削者
与国家合作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或管理者
消灭了资产阶级
国家:工商业得到了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每年定期可以拿到年息,红利,同时他们也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公私
合营
社会:实现了和平过渡,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工人:改善了劳动条件,拥有了保障,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请你归纳实行“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工人、国家、社会的好处?
三、三大改造意义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毛泽东
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谈谈三大改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三大改造的意义与反思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行业 改造前 改造后
农业 农民土地私有制 集体所有
手工业 手工业者私有 集体所有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家私人所有 国家所有
不少地方在办社中存在着“宁多勿少”、“宁大勿小”、“越多越好”、“越大越好”的错误思想,因而违背农民自愿,胡乱的多办社、办大社,盲目追求公共财产,有的甚至将棺木寿材、老羊皮袄也归了社……
——陈大斌. 《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时代》
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三大改造·反思
三、三大改造的意义与反思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1、1840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后,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3、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