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说明的顺序
第一课时
写一篇文章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说明事物总得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合理的安排顺序是一篇说明文写作成功的关键。那说明的顺序有哪些?如何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新知导入
学习目标
1、学习知识短文,了解说明顺序的种类。
2、学习在写作中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确定说明内容,安排合适的说明顺序。
3、学习仔细观察生活,查找资料,政和相关信息,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新知讲解
什么是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是指在说明事物特征或阐明事理过程中确定语句、语段先后,使文章内容条理化的一定次序。
说明事物有合理的顺序,文章才能有条理,让人看得明白。
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规律的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部分: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部分: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第四部分: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这是逻辑顺序。
新知讲解
《恐龙无处不有》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又相互分离,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行文思路: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得出结论
逻辑顺序
新知讲解
《被压扁的沙子》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是逻辑顺序。
新知讲解
《时间的脚印》
文章首先通过问答,告诉读者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并以岩石和铜壶滴漏为证。接着重点写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先说明岩石是怎样在外力作用下由大变小最后变成沙砾的,然后再说明岩石重新由沙砾聚集而成的过程,在重新成岩的漫长岁月,历史的遗迹被保存了下来。包括地质年代、地壳活动、地球历史的发展等。
最后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
这是逻辑顺序。
新知讲解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在介绍十幅浮雕时按东南西北的顺序介绍,这是空间方位顺序,
同时,十幅大浮雕“虎门销烟” “金田起义” “武昌起义”“五四运动” “五卅运动” “八一南昌起义” “抗日敌后游击战” “胜利渡江,解放全国” 的排列是时间顺序。
《蝉》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程,是时间顺序。
新知讲解
《梦回繁华》一文,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时,先写开卷出近郊风光,接着写中段汴河两岸,后写后段市区街道。是空间顺序。
综上得知: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哪三种?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怎样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新知讲解
怎样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介绍事物的演变过程、发展情况、制作程序,或者撰写实验报告,应采用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工序流程,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生物成长等。
介绍事物的结构布局,空间结构,像介绍一座建筑、一处园林、一片山水,应采用空间顺序。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先中间后两边等。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景点或物品。
采用空间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也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
介绍事物的特点及成因,应采用逻辑顺序。具体有先总后分,从主到次,从现象到本质,从概括到具体,个别到一般,原因到结果等顺序。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新知讲解
选择说明顺序的标准是什么呢?
一篇说明文采用何种说明顺序,一般应考虑以下两点:
一是按说明对象的自身特征与说明内容的侧重点来安排说明顺序。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把握事物规律并据此安排结构,能使说明的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通常情况,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说明时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如建筑物、名胜古迹、物品等,常常从空间位置上体现它的条理性,说明时宜按空间顺序,先表后里,先外后内地进行说明。如果是说明复杂的事理,一般采用逻辑顺序,这样更具有科学性。
二是按读者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安排说明的顺序。
对于读者熟悉的事物或事理,说明时可先说明一般规律,再说明个别现象。这种写法一般先写总体特征,后写具体状态。读者先获得总体认识,然后再结合事物或事理具体理解。对于读者比较陌生或者难以理解的说明对象,说明时常常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现象到内在机理,由个别推及一般。如《大自然的语言》,先列举物候现象,再说明物候成因,这样便于一般读者理解。
合作探究
写作中如何安排说明顺序?
主要是要学会恰当地使用标志性的词语。
如以空间为序的说明语段,要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
以时间为序的说明语段,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要运用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的词语。
以逻辑为序的说明语段,可使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词语。
合作探究
课堂练习
介绍一所学校、一只兔子、一个菜的制作、说明眼睛为什么会近视、介绍扇子的发展历史,各应用什么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
假如你要向你的网友介绍我们的教室或我们的学校,你准备怎样介绍?
位置、布局设施等,也可加些历史变化。
简要提纲:
题目:我们的学校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第1段:位置、名称
第2段:简介历史(时间顺序)
第3段:校门及门前两旁的银杏树和园林景色(较详)
第4段:中学教学楼及楼前布局和自己班级的教室(详)
第5段:操场:跑道、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及单双杠(注意位置和布局)(详)
第6段:阶梯教室、主席台和艺术楼(较详)
第7段:小学教学楼
第8段:厨房、后校门
第9段:总结。
假如你要向你的网友介绍我们的教室或我们的学校,你准备怎样介绍?
课堂练习
课堂总结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写作实践中,采取哪一种 顺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