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孙权劝学》课件(24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孙权劝学》课件(24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6 19:2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文中人物刻苦治学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
学习目标
(1 ) 作者情况
司马光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资治通鉴 》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历时19年完成。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
即吴大帝。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曾与刘备联合大破曹军,获赤壁之捷。本文写的是孙权劝说吕蒙(三国时吴国的名将)要浏览群书,广泛学习的事。
吕蒙(178-219),
字子明,三国时吴国的名将,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
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zuǎn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卿 岂 涉 孰 遂 吕蒙 编纂 当涂
qīng

shè
shú
suì
méng
(二)一词多义
1.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2.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拿)
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合用,可译为“认为”)
3.就:蒙乃始就学(从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初,权/谓吕蒙(méng)曰:“卿/(qīng)今/当(dāng)涂(tú)/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shè)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jí)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初,权 谓 吕蒙 曰:“卿 今 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 岂 欲卿治经为 博士 邪!
对……说
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现在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 现在 当权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推托
事务
王侯自称
难道

研究儒家经典
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
当道,当权
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通“耶”,语气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单独。
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但 当 涉猎, 见 往事 耳。
卿言多务,孰 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粗略地读
了解
历史
罢了
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认为

比得上
见往事耳
见:
古义:了解;
今义:看到,看见。
往事:
古义:指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蒙乃 始 就学。及鲁肃 过 寻阳,
与蒙 论议, 大 惊曰
“卿今者 才略, 非 复 吴下阿蒙!”
于是,就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开始
到了……时候

鲁肃和吕蒙论议国事,十分 惊奇地说: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现在
军事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再,又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
惊奇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 何 见事 之 晚乎!”
肃 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为什么
无实义

于是
拜见
表顺接,然后
读书人,有抱负或有特殊才能的人
长兄你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士别三日(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
孙权
吕蒙
劝学
赞学
就学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三国时吴国名将
结友
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鲁肃
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关心、严厉的语气)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责备、怒气)
(语重心长,现身说法)
这几句,孙权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告吕蒙,我们可以看出 孙权是一个什么的人?
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
孙权劝吕蒙,吕蒙回答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原文回答:
请找出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揣摩吕蒙和鲁肃对话时的神态心理。
想想文中是如何刻画吕蒙学有所成的?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自豪、自得)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惊讶、高兴、赞叹 )
(行动)
(语言)
鲁肃赞学
侧面描写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1.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总结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通过本文的学习,联系你们的学习生活,你得到哪些感悟启示?
从孙权身上,我得到的启示是:要善于劝学,同时也要关心别人。
从鲁肃身上,我得到的启示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还要敬才爱才 。
从吕蒙身上,我得到的启示是: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正确的规劝。
开卷有益,要活到老学到老 。
课堂小结:
《资治通鉴》,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学习文中人物刻苦治学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
士别三日,应当刮目相待的发展眼光。
谢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