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核舟记》复习课件(共5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核舟记》复习课件(共5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6 19:28:4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6张PPT)
《 核舟记 》考前复习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核舟记》的作者是明朝人魏学洢。
魏学洢(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文学常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原文呈现
核舟记 (魏学洢)
第一部分(1)总说。概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术,交代核舟的由来和主题。
具体介绍船舱。处处紧扣“奇巧”二字。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原文呈现
介绍船头部分。描写人物外貌、情态,具体表现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原文呈现
介绍船尾部分。刻画舟子的表情、动作。两个舟子神情各异,一静一动,相映成趣,渲染出轻松愉悦、自得其乐的氛围。
介绍船顶的题名和篆章及其着色。
第二部分(2-5):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舟上各个人物的神情状貌,用细节说明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原文呈现
第三部分(6):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统计核舟上雕刻的人、物、文字及其数目,赞叹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文章介绍了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文中对核舟所刻人、物、字等描摹细致入微,形神兼备。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一“大苏泛赤壁”。作者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描写了核舟的4个部分,分别为: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它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文章中心】
〔奇巧人〕
〔径寸之木〕
〔为宫室、器皿〕
〔罔不因势象形〕
〔贻〕
解释词语
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为: 做。这里指雕刻。
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拟

解释词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
〔有奇〕
〔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
〔雕栏相望〕
(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大苏,即苏轼,后人习惯于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
泛,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云,句末语气词。
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
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石青糁之〕
〔峨冠〕高高的帽子。
〔如有所语〕
解释词语
《后赤壁赋》里的句子。
《赤壁赋》里的句子。
徐,慢慢地。兴,起。
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石青,一种青翠色颜料。
糁,用颜料等涂上。
高高的帽子。峨,高。
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解释词语
〔各隐卷底衣褶中〕
〔绝类弥勒〕
〔矫首昂视]
〔不属〕
〔诎〕
〔可历历数〕
〔舟子〕
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极像弥勒佛。类,像。
抬头仰望。矫,举。
不相类似。
弯曲。
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的样子。
撑船的人。
解释词语
〔椎髻〕
〔衡〕
〔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船背稍夷〕
形状像椎的发髻。椎,敲击的器具,一端较大或呈球形。
同“横
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好像……的样子。
船的顶部较平。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夷,平。
解释词语
〔了了〕
〔篆章〕
〔丹〕
〔曾不盈寸〕
〔简〕
〔修狭〕
〔技亦灵怪矣哉〕
清楚明白
篆字图章。
朱红
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
挑选。
长而窄。
技艺也真神奇啊!
“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通假字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②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③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与“竖”相对。
④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通“父”。
古今异义词
1.尝贻余核舟一
古义:曾经。今义:尝试,品尝。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
3.高可二黍许
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表许可。
4.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今:比较。
5.神情与苏、黄不属
古义:类似。 今义:属于。
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古义:长。 今义:修理。
一词多义
奇 奇明有奇巧人(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可 高可二黍许( )
珠可历历数也( )
为 为宫室器皿( )
中轩敞者为舱( )
一 苏、黄共阅一手卷( )
通计一舟( )
奇妙
零数
大约
可以
雕刻

一幅

一词多义
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 一头 )
其人视端容寂( 正,直 )
其 其人视端容寂(那个)
则题名其上(船顶)
其两膝相比者(他们)
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并列 )
启窗而观(表顺承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
省略句:
则题名(于)其上
(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倒装句: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应为“其相比两膝者”)
尝贻余核舟一 (正常语序为“尝贻余一核舟”)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赤壁(的情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重点句子翻译】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神情与苏黄不属。
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
【重点句子翻译】
珠可历历数也。
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浇开了没有的样子。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技亦灵怪矣哉!
技艺也真神奇啊!
【重点句子翻译】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乃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赤壁(的情景)。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遮盖着它。(船舱)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译文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黄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书画长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坦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弯曲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译文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炉上有个水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浇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题款,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有篆字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朱红的。
译文
总计在这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 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一 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课后思考探究
(1)材料之微小:“长约八分有奇”“桃核修狭者为之”;
(2)雕刻之精巧:“旁开小窗”“启窗而观”;
(3)人物情态之生动:“船头坐三人……”“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4)文字之精细:“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二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课后思考探究
说明顺序: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
因为中部(船体)是核舟最重要的部分,船舱高起而宽敞,引人注目,窗上的对联,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增强了浓厚的艺术情趣,激发读者的兴趣。从中间写起,可以使读者先获得对核舟的总体印象,还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而且也自然的引出下文对船头三人的描述。
三 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试结合下列句子做具体分析。
1.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3.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课后思考探究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这句话只用30来字就清楚而准确地交待了核舟的形体大小、结构布局、用材、雕刻人、总体印象等内容。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约……有奇”,大概……多一点。对船首尾长度的描述较为科学,不显得绝对。“可……许”,大约……上下,准确描述船的高度。
上述词语用得恰好其分,却又十分精练,使读者一看就清晰明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3.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这些语句不仅使核舟上的两位舟子在读者面前形象鲜明,而且使核舟上的衡木、蒲葵扇等事物在读者面前具体生动。与其说是对核舟人事的说明,不如说是描写。语言看似古朴,实则精彩、生动。
四 古代汉语中数量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看看不同在哪里。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课后思考探究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横幅的书画卷子。
船尾横放着一支橹。
总计(在) 这条船 (上) ,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




































































































小结:
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而无量词,
现代文则数、量词同用;
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后,
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1.核舟的主题是___________,课文在介绍核舟时先用______一词(原文中词)总括,结尾再用________
一句话相照应,高度评价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技亦灵怪矣哉
大苏泛赤壁
奇巧
理解填空
2.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左窗扇刻的是《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___________”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后赤壁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赤壁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大苏泛赤壁
3.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是: ,文中能概括王叔远高超技艺的一个词语是 。
4.介绍苏、黄二人友好关系和相互切磋、谈论的神情的句子是: 。
5.描写佛印神情的句子是: 。
理解填空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奇巧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1 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各具情态。
问题梳理

(变式题:在第1段的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 )
2.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
写正面则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3.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 为什么
是“东坡”。三人中,东坡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就会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4.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这三段文字中各找一点理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
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

5.作者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从统计入手,进行总结。罗列核舟上所刻的人、物、文字的数目以显示其容量之大,接着用“及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小,对比中突出了其雕刻工艺的精细、奇妙。最后用“技艺灵怪矣哉”的赞叹收束全文,点明中心,也与第一自然段“奇巧”相照应。

6.“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7.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实战训练场
(1)尝贻余核舟一( )
(2)中轩敞者为舱( )
(3)佛印绝类弥勒( )
(4)曾不盈寸( )
《核舟记 》练习题(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4分)
阅读《核舟记》,完成练习。(15分)
高起而宽敞



没有不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那人眼神正注视着茶壶,神色宁静,好像在听壶中的水开了没有。
2. 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⑵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⑴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核舟记》是一篇记叙性文章。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一“大苏泛赤壁”。文章生动地表现了“核舟”这件工艺品的原貌,而不是写成一篇平实的解说词。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特意点明窗可以开合,表现了雕刻技艺之精巧。
C,本文写人形神飞动,“各具情态”。如写舟尾舟子,居右者“椎髻仰面,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苦啸呼状”,真是绘影绘声,呼之欲出。
D.文章最后用“嘻”这个叹词领出了“技亦灵怪矣哉”一句,突出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A
4. 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4分)
与第一段“大景泛赤壁”相照应,暗示是在游赤壁,与核舟的主题相切合,也表现了雕刻家高超的技艺。
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⑵能以径寸之木( )
⑶高可二黍许 ( )
⑷启窗而观 ( )
《核舟记》练习题(二)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4分)
阅读《核舟记》,完成练习。(15分)
手艺精巧
直径
大约
打开
2. 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东坡。
(2)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对船头的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描写,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解析:A项表述有误。文章对三人的描写各有侧重,并不是“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A
4.分析下面语句是如何体现“奇巧”二字的?(4分)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主要介绍了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核舟记》练习题(三)
【甲】《核舟记》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林嗣环《口技》)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15分)
(1)其两膝相比者( )
(2)如有所语( )
(3)两股战战( )
(4) 群响毕绝 ( )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4分)
靠近
说话
大腿
消失
2. 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启窗而观 俄而百千人大呼
B.佛印绝类弥勒 群响毕绝
C.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高可二泰许 珠可历历数也
C
4.【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等细节,运用____ _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2分)
空间顺序
侧面(间接)
5.【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2分)
示例:(1)宣传倡导,全民参与。(2)开展技艺表演进校园(社区)活动。
(或: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学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