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两首》课件(共55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诗经两首》课件(共55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6 19:3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雎鸠
鸳鸯
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引:以“爱情”入诗,自古都是诗歌的主题。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的先民就吟出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执著追求,在诗歌王国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那我们就一起走进我国最古老的诗歌国度《诗经》,去聆听先民的吟唱。
聆 听 三 千 年 华 夏 先 民 吟 唱
感 受 公 元 前 东 方 文 明 辉 煌
关 雎
——《诗经》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它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特点。
3、领会诗歌内涵,感受先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执著。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五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了解《诗经》:
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雅”:朝廷乐歌,用于宴会典礼,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三大表现手法:
“赋”: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叙事抒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引出)
《诗经》的“六义”: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一、反映人民大众苦于剥削压迫
二、反映人民苦于战争和徭役
三、反映爱情生活和婚姻问题
四、反映劳动生活
五、讽刺当权者的荒淫无耻,揭露他们的残暴
开创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1、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2.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3、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的艺术特色:
  《关雎》是《诗经》开卷的第一首诗,历来为人重视。它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释 题: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诵读诗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拟声词
水中的陆地
文静美好的样子
配偶
译: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停在那河中小岛上。文静美好的姑娘,是男子好的配偶。
托物起兴
知晓诗意:
河边邂逅,一见钟情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捞取
醒时,睡时
思念
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悠:忧思的样子
长短不齐的样子
译: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捞取。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我时时都把你追求。追求没能如心愿,日日夜夜在心头挂牵。思念之情绵绵不尽,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执着追求 求之不得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敲钟击鼓
挑选
琴瑟,名词作动词,弹琴鼓瑟
友,名词作动词,对……表示友好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采摘它。文静美好的姑娘,(我)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来挑选它。文静美好的姑娘,(我敲着)钟鼓使她快乐。
写出主人公因思成梦,梦里面和姑娘热恋以及举行婚礼的热闹场面。
因思成梦 求而得之
第二课时
1、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能统领全诗,对全诗起关键作用的词句是什么?
写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相思和追求。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歌赏析:
爱慕与喜悦
相思与失望
幻想与愉悦
男子的内心情感的变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第一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开篇运用比兴手法,以雎鸠鸟的叫声起兴,渲染气氛,点出全诗的爱情基调。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勤劳、美丽的淑女形象
文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
描写少女采荇菜的忙碌和姿态优美,使作品充满动感和生机;
突现女子的勤劳;
更增加青年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和爱恋。
面对美丽的姑娘,求之不得,男子有怎样的表现呢?
“寤寐思服”是心理描写,“辗转反侧”是动作描写,连用两个“悠”字,将主人公的相思愁苦,彻夜难眠描绘地淋漓尽致,刻画了一个执着深情的君子形象。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相思之苦
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深情专一、多才多艺、不懈追求心上人的执着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课堂小结
《关雎》是一首爱情恋歌。表现了一个男子对一位姑娘的思慕、爱恋之情写他现实中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表达了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它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满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大胆执着的追求。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导:小伙子虽然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非常理智;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能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
《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1、托物起兴
“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
鸟儿的呼唤——“关关”,从听觉上触动了诗人的情怀;随声望去——“在河之洲”,又从视觉上引起诗人的遐思——那“窈窕淑女”真是自己理想的伴侣呀!
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
写作借鉴
2、韵律和谐
(1)运用重言(关关)
(2)运用双声(参差)
(3)运用叠韵(窈窕)
(4)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复沓的章法)
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表达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具有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内容和主题: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重章叠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引申拓展
古诗词中有关爱情的名句:
第三课时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释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听读课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知晓诗意:
所说的,所怀念的
露水
仿佛,好像
逆流而上
检查译文:河畔芦苇茂苍苍,夜来露水凝成霜。我思慕的那个人,正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又在水中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水中高地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意思是可望而不可即
检查译文:河畔芦苇茂密密,露水珠儿还没干。我思慕的那个人,正在那边水草滩。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崎岖难登攀。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又在水中沙洲上。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完毕
检查译文:岸边芦苇茂又盛,露水珠儿没晒干。我思慕的那个人,正是在那水涯边,逆流而上去寻她,水路迂回曲又弯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沙滩上。
全诗三章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相会艰难之情。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可望而不可即(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蒹葭》结构内容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时间的内容?
秋季(深秋)的清晨(拂晓),从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可以看出。
诗歌鉴赏:
2、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蒹葭
白露
清冷、孤寂、凄迷、迷离的氛围
苍苍
萋萋
采采
为霜
未晞
未已
凄凉清冷
落寞感伤
时间发展
深情执着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以水岸边的秋景——芦苇、霜露、秋水起兴,①既交代了时令,又展现了一幅萧瑟、冷寂(或凄清、凄凉)的岸边秋景图,②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为全诗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气氛,③更烘托了人物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4、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为自己心爱的人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痴情青年男子的形象。
5、诗中是怎样表现主人公对爱情执著追求精神?
追寻的“伊人”: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伊人缥缈难寻
追寻的“时间”:
追寻的“过程”: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时间漫长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艰难险阻
1、“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问题探究:
“伊人”——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宛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宛在水中沚;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即的影子,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象征着一个目标、一种美好的理想或是愿望。
其实,无论“伊人”是何人,指的是什么,诗歌中的主人公都是经历了许多波折,一直苦苦追寻着“伊人”。
这其实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意义,美好的事物总是渴望难即,不管最后主人公是否寻得“伊人”,这追寻过程本身就具有极大意义。
哲理:
这首诗也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2、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 为自己的理想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的探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在生活中不要忽视求索本身!!!
品味诗的意境美
《蒹葭》意象:
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
景 ——秋晨雾霭 烟水迷离 凄清哀婉 苍凉幽缈
情 ——如痴如醉 如梦如幻 神情恍惚 惆怅失意
全诗读来情调凄婉、境界幽远, 神韵缥缈,情景交融,令人遐思, 呈现出朦胧迷离之美。
(1)主题的朦胧
写爱情
写理想
写隐士
……
多主题发散
1、朦胧美
一、政治说
诗中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 ”。也有人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反之亦然。
二、爱情说(现在人们往往将其当作爱情诗)
诗中主人公的执著追寻,反映了纯真的爱情!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陷入烦恼。
三、理想说
人们根据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追求道路的曲折,所以就有了“理想说”,即人们追求理想的道路是荆棘丛生的,但对理想的态度应是坚持不懈的!所以伊人象征理想。
四、惜时说
诗歌之中反复的“白露”“流水”意象,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转瞬即逝。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
五、求贤说
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六、距离说
即为“距离产生美”
七、明志说
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景色:秋晨雾霭、烟水迷离。
“伊人”:身份不确定,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即。
主人公: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
情景交融,相辅相成。
(2)意境朦胧
(1)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等,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
2、含蓄美
(2)作品虽未着意刻画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
伊人----高洁、可敬、可亲、可爱。
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1)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
三章句式结构,诗意既相似,又有发展,表达感情更深刻,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2)每章用韵,具有音韵美。
第一章压ang韵,第二章压i韵,第三章压i韵。
3、音乐美
比较阅读
《关雎》和《蒹葭》二者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相同点
1、内容都与爱情有关
2、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关雎》以水鸟和鸣起兴,《蒹葭》以秋水岸边的秋景起兴。
3、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
4、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不同点
关雎
1、讲述了男子从见到女子,追求女子到想象和女子结婚的故事,叙事性更强。
2、女子是美丽、勤劳的具体形象。
3、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
蒹葭
1、表现主人公追求伊人的过程中的执着和惆怅,抒情性更强。
2、伊人是可望而不可即,朦胧的形象。
3、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无衣(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