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一、掌握文学常识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查阅王维的有关资料,初步了解王维及其代表作。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画家,精通音律。今存诗400余首,大致分为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两类,重要诗作有《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等。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2.了解写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听范读,划分节奏,感受古诗词声韵之美。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2.理解诗歌内容
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
月夜,独自坐在幽深寂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唯有皎洁的月亮似解人意从空中映照。
3.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处理好语调、语速的轻重缓急。
③读出作者的情感。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自主学习,圈点勾画关键字、词、句,品味诗歌语言。
2.先将最你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之后在小组内交流你喜欢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
要求:用我喜欢“ , ”。读这两句诗,我头脑中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我喜欢的理由是 的句式回答。
3.交流展示
①我喜欢“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读这两句诗,我头脑中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清幽澄净的月夜,安闲自得、尘虑皆空的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我喜欢的理由是:这两句诗写人物活动,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但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以声响反衬出月夜竹林的幽静,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②我喜欢“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读这两句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轮皎洁的月亮,好像是诗人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倾洒着银辉来探望僻居深林之中的诗人,驱走诗人心中的孤独。
我喜欢的理由是:这两句诗运用拟人手法,把“来相照”的明月当成知己,既显示了作者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又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其次,诗人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链接中考:1.“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邀请你作为特约撰稿人,给《竹里馆》这首诗歌写一段赏析性文字,请完成这个任务。(10分)
写作提示:①从主题思想的角度来赏析:②结合文章内容; ③不少于50字。
《竹里馆》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坐幽深茂密竹林里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以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 “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什么图景?
描绘出一幅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静、寂图景,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4. 诗人选择“独坐”人不知”的隐居生活,为什么却不觉得孤独?
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有他陪伴,向他倾述,所以就不觉得孤独。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一、掌握文学常识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查阅李白的有关资料,初步了解李白及其代表作。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李谪仙”,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合称为“李杜”。常以浪漫主义色彩诗歌反映现实,常在酒后写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或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听范读,划分节奏,感受古诗词声韵之美。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理解诗歌内容
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3.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处理好语调、语速的轻重缓急。
③读出作者的情感。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自主学习,圈点勾画关键字、词、句,品味诗歌语言。
2.先将最你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之后在小组内交流你喜欢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
要求:用我喜欢“ , ”。读这两句诗,我头脑中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我喜欢的理由是 的句式回答。
3.交流展示
①我喜欢“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读这两句诗,我头脑中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高亢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折杨柳》曲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我喜欢的理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是猜测性的问句。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一个“暗”字,有多重意蕴。因为此时不知笛声自何处飞来,用此“暗”字,恰当非常,足见诗人亦是经过了细心推敲。此“暗”字寓意颇深。说笛声暗飞,似乎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此外,“暗”也有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呼应。“谁家”之“谁”与“暗”照应。
我喜欢“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理由是:
“散入春风满洛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相得益彰,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心切。
②我喜欢“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读这两句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客居洛城的李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之时,忽然听到一曲不知何人用笛子吹奏的哀伤的《折杨柳》,笛声触动了诗人的羁旅之思,故园之情,于是他披衣而起,站立窗前,遥望着远方的故乡……
我喜欢的理由是:这两句诗写诗人自己的情怀,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但第一个激起思乡之情的,不正是诗人自己吗 此句以反问出现,正反映了诗人怀乡感情的强烈,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链接中考:1.“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邀请你作为特约撰稿人,给《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歌写一段赏析性文字,请完成这个任务。(10分)
写作提示:①从主题思想的角度来赏析:②结合文章内容; ③不少于50字。
《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