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目标;并能运用概念辨别一
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目标;并能运用概念辨别一
些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归纳整理的学习方法;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实验素质和实验能力;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用语天天练
C
N
O
F
Ne
氢: 氦: 锂: 铍: 硼:
H
He
Li
Be
B
碳: 氮: 氧: 氟: 氖:
【师生合作】教师演示教材P6~P7的“实验1-1”,
同学们观察并完成下表中的相关实验记录。
序号 变化前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结论 有无新物质生成
① 液态的水 加热到一定温度时, 液态水 , 产生 , 遇到冷的玻璃片又凝结成液态的水; 水的 发生了改变;
没有
沸腾
水蒸气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水的沸腾
状态
液态水
气态水
液态水
序号 变化前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结论 有无新物质生成
② 块状的 胆矾 蓝色块状固体 变为 ;
没有
蓝色粉末
形状
研磨胆矾
块状胆矾
粉末状胆矾
胆矾的____改变;
序号 变化前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结论 有无新物质生成
③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 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 生成 沉淀; 溶液颜色: 由 色变为 色
有
蓝色
蓝色沉淀
蓝
无
硫酸铜+氢氧化钠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序号 变化前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结论 有无新物质生成
④ 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石); 稀盐酸; 石灰石逐渐溶解,表面 ;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 ;
有
有气泡产生
无色气体
白色浑浊
石灰石+稀盐酸
向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
白色沉淀
二氧化碳+石灰水
【归纳整理】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7~P8,结合以上实验,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相关概念、伴随现象和联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伴随 现象 物质的 和 ______发生改变 、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等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形状
状态
颜色改变
放出气体
颜色改变
放出气体
生成沉淀
放光放热
生成沉淀
发光放热
区别
联系
有无其它物质(新物质)生成;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但发生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归纳整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是 ;
蜡烛熔化是 ;
( )1、在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煤气燃烧 B、瓷碗摔碎
C、蔬菜腐烂 D、面粉发酵
( )2、下列词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铁杵成针 B、木已成舟
C、花香四溢 D、火上浇油
B
D
巩固练习
( )4、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其中一种与其余三种类别不同的是:
A.冰雪消融 B.葡萄酿酒
C.粮食霉变 D.烟花爆炸
A
( )3.以下过程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牛奶变质 B.动植物呼吸
C.玻璃破碎 D.天然气燃烧
C
巩固练习
B
( )5、精准扶贫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下列帮扶措施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 B.腐熟农家肥制沼气
C.架设电线 D.清理池塘
( )6、李林同学在不同季节的操作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在春天把花朵掰成花瓣
B.在夏天把粮食酿成美酒
C.在秋天把水果榨成果汁
D.在冬天把冰砖凿成冰雕
B
巩固练习
( )7、物质常发生下列变化:①挥发;②燃烧;③熔化;
④发光;⑤锈蚀;⑥腐烂。
其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①⑤⑥
C
( )8、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玻璃杯被摔碎、米饭变馊
B.酒精挥发、湿衣服晾干
C.蜡烛燃烧、乒乓球变瘪
D.菜刀生锈、牛奶变酸
D
巩固练习
( )9、下列各组物质的变化中,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水蒸发 B.钢铁生锈,纸的燃烧
C.蜡烛燃烧,蜡烛熔化 D.汽油挥发,食物腐烂
( )10、有关食品和调味品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葡萄酿成红酒 B.水果榨成果汁
C.粮食酿成陈醋 D.鲜奶制成酸奶
C
B
巩固练习
( )11、发生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
A.放热 B.发光
C.生成新物质 D.有沉淀产生
( )12、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 、产生大量的热
C、燃烧后生成了白色粉末 D、镁带迅速变短
C
C
巩固练习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二课时)物质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化学用语天天练
C
N
O
F
Ne
氢: 氦: 锂: 铍: 硼:
H
He
Li
Be
B
碳: 氮: 氧: 氟: 氖:
默写元素符号:
我们可以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物理仪器知道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等性质,而在获知这些性质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就能体现出来的性质。
2、化学性质:物质必须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的性质。
【师生合作】教师演示教材P9的“实验1-2”,同学们观察并完成下表中的相关实验记录。
氧气 二氧化碳
物理 性质 通常状况下,是____色、____味的气体; 通常状况下,是____色、____味的气体;
化学 性质 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 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_____ _;
无
无
无
无
支持
不支持
白色浑浊
(1)利用物质的性质区别不同的物质(氧气和二氧化碳):
区分 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两个集气瓶中,能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 ,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 ;
②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氧气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氧气
分别插入 :
【讨论】 如何鉴别氧气、二氧化碳和空气:
二氧化碳
氧气
空气
的是氧气
的是二氧化碳
的是空气
木条燃烧更旺
木条熄灭
木条正常燃烧
燃烧的小木条
(2)性质 用途
决定
体现
酒精作燃料
铜丝做导线
用铁铸成铁锅
氧气急救病人
酒精能够燃烧
铜丝能够导电
铁能够导热
氧气能供给呼吸
① 用短线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连接正确:
白醋
白酒
铁丝
铜丝
闻气味
观察颜色
② 利用物质的性质可却分区别下列四组物质:
A、 ;
B、 ;
白糖
食盐
尝味道
通入石灰水
二氧化碳
氧气
C、 ;
D、 ;
1.物理变化 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 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
2、折断铁丝是 变化,这是因为 ;
铁丝生锈是______变化,这是因为 ;
3、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发光、 、 、
、_________等现象;同时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常常表现为 、 、 等。
巩固练习
没有
有
生成新物质
物理
没有生成新物质
化学
生成了新物质
放热
放出气体
生成沉淀
颜色改变
吸热
放热
发光
4、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四个概念填空:
(1)白纸是白色的: ;(2)白纸燃烧了: ;
(3)把白纸撕碎: ; (4)白纸可以燃烧: 。
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
(5)镁带燃烧,属于 ;
(6)镁带能燃烧,属于 ;
(7)镁带是银白色金属,属于 ;
(8)用砂纸把镁带表面打磨光亮,属于 。
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
巩固练习
(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石墨棒作干电池电极 B.酒精用作燃料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铜用于制造导线
B
巩固练习
( )6、扑灭用电设备发生的火灾,来不及切断电源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的“灭火弹”。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不导电 B.容易燃烧
C.密度比空气大 D.容易汽化
B
( )7. 下列有关硫性质的叙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能与活泼金属反应 B.难溶于水
C.淡黄色固体 D.熔沸点低
A
( )8.智能手机是一种多功能通讯工具,一款智能机通常含有41种以上的化学元素。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正确的是:
A.透光性好 B.见光易分解
C.易溶于水 D.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
A
巩固练习
( )9、下列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的是化学性质的是:
A.铜:我是紫红色固体
B.电灯泡:我在通电时会发光
C.氧气:我在常温下是气体
D.铁:我会生锈
D
( )10.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石蜡受热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B.木炭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C.水银的熔点低属于物理性质
D.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化学性质
C
巩固练习
( )11.下列实验:①用锤子砸铜块,看是否可以砸成片;②加热铜片,观察铜片表面是否变成黑色(氧化铜);③铜片的一端放有蜡烛,加热铜片的另一端,观察蜡烛是否熔化。其中研究铜物理性质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C
巩固练习
12.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酒精易燃烧,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依据上面短文的叙述归纳出:
(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 ,
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易燃烧
酒精在灯芯上汽化
酒精燃烧
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
(2)酒精的化学性质有 。
(3)酒精的物理变化有 。
(4)酒精的化学变化有 。
(5)酒精的用途有 。
巩固练习
本课题已学完,请及时巩固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