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农业的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农业的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12-20 08:5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课 题 】八上第四单元 第2课 农业的发展
【 课 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
运用中国主要的商品粮、棉基地图,找出九大商品粮基地,并说明我国建立主要的商品粮、棉基地的必要性。(重、难点)
举例说明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等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结合国情说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教学模式】“新课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归纳-有效训练”五步教学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比较法等
【教具准备】相关地图及资料、地理助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说一说图中分别是哪种农业类型?
   
想一想,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哪些?
展示农业类型图,让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⑴什么是农业。
⑵农业的分类。
⑶农业的分布及影响农业的因素。
从感性入手来导入新课,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复习了相关知识。
衔接与过度
农业的生产既受自然条件(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等)因素影响,又受社会经济条件(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生产习惯、国家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就不同,因此,发展农业生产要遵循什么原则?








?








[板书]: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什么同一种植物生长在南方结出又大又甜的橘子,生长在北方却结出又苦又涩的枳子呢?
“水土异也”也就是同学们所说的南北方气候、地形、土壤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发展农业生产时,我们能照搬其它地区的生产模式吗?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南北方地区是如何根据气候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播放视频:南北方农业发展差异
展示四幅景观图片:A 皖南山区的茶园、B呼伦贝尔的牧场、C渤海的水产养殖场、D东北平原农场,回答每幅图片的农业生产部门各是什么?并说明原因?
多媒体展示问题:
北方地区热量___,降水___,适宜发展____种植业;.南方地区热量___,降水___,适宜发展____种植业;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高原草地___,适宜发展____业。

[合作探究一]的问题:
1.根据该县自然条件的差异,在课本图4.5空格中填写出相应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名称。
2.我们家乡的农业生产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吗?请从地形气候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3.说出以下地区最适合发展哪种农业并说明原因
A.大小兴安岭??? B.华北平原 ?
C.内蒙古高原??? D.洞庭湖沿岸

4.图为我国东部某丘陵地区,其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请你合理安排生产布局。
种植业宜在___,渔业宜在___,经济林(茶、果树等)业宜在___,用材林业宜在___,该地森林的环保作用表现在___。
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畅所欲言
在课本中勾划“社会经济条件(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生产习惯、国家政策、市场等)”
自然条件(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等)因素影响
通过看视频,对南北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
观察图片认真思考回答
A.林业──山地、湿润???B.种植业──平原、水热条件较好 ?
C.畜牧业──高原、降水少??
D.渔业──河湖众多
阅读课本P74--75文字部分,完成有关问题。
读p75“我国南方某县地形示意”图,如何指导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分组讨论 [合作探究一]的问题
看图完成填空并说明理由,纷纷发表个人见解 :
一生答:大小兴安岭适合发展林业因为它是山地气候湿润???
另一生抢答:华北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因为这是平原、水热条件较好 ?
第三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内蒙古高原适合发展畜牧业因为这是高原,降水少?,气候干旱,适合牧草的生长,所以?应该发展畜牧业。
第四位学生迫不及待的回答:洞庭湖沿岸我想应该发展渔业因为这里河湖众多。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形象理解
让学生说出从事该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初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
读图4.5明确知道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种则种,宜渔则渔:
地势陡峭、水土容易流失,适宜发展林业。
降水较少、牧草茂盛,适宜发展畜牧业。
地水源丰富,适宜发展渔业。
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
衔接与过度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充分利用各地自然条件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农业基地的建设就是一个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具体体现。








?
[板书]:农业基地建设
请同学们看课本P76页的内容,分组进行活动, [合作探究二]读图4.6,思考:
1.农业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说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名称。
2.结合“中国地形” 图(P27图2.4 )和“中国气候类型”图(P39图2.15 ),说出我国商品粮基地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共同点。、
 
3.对照“中国人口密度图”(P16图1.11),说出长江流域与东北商品粮基地在人口密度上的差异。

4.三大商品棉基地和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各在哪里?
大屏幕展示“中国主要的商品棉棉基地”示意图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看课本P76页的内容,读图4.6,思考:
展示交流:
1、为了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
指着大屏幕给同学们说出了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名称及位置。
2、通过看“中国的地形图” 九大商品粮基地都位于东部季风气候区的平原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热条件较好。
3、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人口少密度小,其他人口多密度大。
4、三大商品棉基地是华北平原、淮北和新疆;农产品出口基地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到讲台前边回答边指出在图中的位置 )
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和同学们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用问题引导。
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和团结协作能力
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
衔接与过度
我国虽在农业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我国九大农业产业带),但仍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走农业现代化之路。












[板书]走现代农业之路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77文字部分,回答:我国走农业现代化之路的必要性是什么?原则是什么?现代农业模式有哪些?
[播放视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小结]人类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走现代农业之路:大力推广现代技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同时要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等,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们一起来来梳理本课所学知识:师生共同边回顾边板书并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梳理知识体系:
?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自然条件
影响因素
社会济济条件
农业的发展 商品粮
农业基地建设 商品棉
农产品出口
? 走现代农业之路

学生通过看视频:1、认识为农业现代化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物袁隆平。
2、了解在我国南方的一种生态农业的高效生产模式——基塘生产。
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又使他们畅所欲言:谈收获也加深了知识巩固。
【有效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主要是因为
A各地农业发展条件差异大 B各地的种植习惯差别大
C各地风俗习惯差别大 D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
2.下列地区农业发展不适宜的是
A山地高坡地区—林业 B河湖洼地—渔业
C肥沃平原—畜牧业 D河口三角洲—种植业
3.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多分布在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部地区
4.我国最东的商品粮基地是
A成都平原 B三江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太湖平原
5.既是商品粮基地又是农产品出口基地的是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新疆 D长江三角洲
6.设立农业生产基地有利于
A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B农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C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 D控制农村人口过度增长
二、综合读图题
读图(1)完成1——4题 读图(2)完成5——6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商品粮基地的名称:A__,B__C___D__, E___。
2.上述商品粮粮基地中,主要种植杂交水稻的生产基地是____,以小麦为主的地区是____。
3.我国商品基地大多分布在____流域,因为这里地形___,土壤__,降水__,___条件优越,种植业发展历史悠久。
4.粮食生产水平的高低,农业生产的发展关键靠____.
5.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名称。
①____② ____ ③ ____ ④ ____ ⑤ ____ ⑥ ____ ⑦ ____ ⑧ ____ ⑨ ____
6.比较三大商品粮基地的耕作熟制的差异:①____③ ____ ⑧ ____
【教学反思】
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向“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及“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原则靠拢,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富有探究性。如:“查阅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分布图,说说我国商品粮基地在地形和气候方面的共同特点。”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查阅分析地图,进行小组讨论,再经过班内交流,或教师适当点拨,很容易把问题解决。
本课突破了教材的束缚,充分利用教材、助学和课件,通过学生观看、演示、练习等途径,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的解决。在课堂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激情讨论、精彩展示,教师主要起到调控、引导、点拨的作用,基本达到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