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2
0
2
2
人教部编版语文精选课件
六年级下册
1 北京的春节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擦黑儿
摆摊儿
儿化音
suàn
会写字
bàn
cù
zhǎ
jiǎo
xiāo
tān
rán
fàn
luò
bǐ
tuó
hè
qià
jiào
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找出春节里人们的活动。
2.小组讨论交流,填写学习单。
学习单
时间
腊八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除夕
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人们的活动
熬腊八粥、泡醋八蒜
所有人为过年作准备
祭灶王、吃糖
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
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守岁
拜年
铺户开张、放鞭炮、逛庙会
赏灯、吃元宵
春节结束
详略
详
略
详
略
详
详
略
详
略
思考: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说说课文的详略安排。课文这样详略描写的好处?
这样处理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按时间顺序叙事(写作要素)
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
除夕真热闹……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一眨眼……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作者以时间为序,从腊八写起,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热闹的除夕、初一的拜年游玩,直到新年的高潮——元宵节,将春节习俗一一道来、次第展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请你按时间顺序写一写家乡的四季之景吧!
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练笔
1.听写重点词语。
2.推荐阅读丰子恺《过年》、舒乙《北京的春节》。
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腊八”部分
1.读第1、2自然段,勾画出最能突出“腊八节”风俗特点的地方。
2.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作批注。
3.思考: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
提问:腊八节有哪些习俗?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对勾画语句做批注
◆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特点:食材多
特点:色味双美
腊月二十三
小组合作学习
任务一:边默读课文中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的部分,边思考作者重点描绘了哪些习俗,勾画出相关语句。
任务二: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圈画出关键词句,作简单批注。
除夕
初一
元宵节
腊月二十三
麦芽糖
江米糖
老照片中的“祭灶王”
对勾画语句作批注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形或为大小瓜形。
◆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
感受:街上卖糖的人多,糖的形状很有特点。
感受:习俗的来历很有意思。
除夕
吃团年饭
祭祖
守岁
抓住关键词进行体会
◆ 做年菜, 是酒肉的 。
家家赶
家家赶
感受:除夕这一日非常热闹。
◆在外面做事的人, , 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一夜, 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到处
到处
感受到人们对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风俗的重视。
香味
香味
除非万不得已
除非万不得已
必定
必定
除了
除了
思考:这些部分的写法和“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日的写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找出课文中写得简略的部分。
风俗特点突出的日子重点交代了人们的活动,而其他日子一笔带过,甚至把几天的时间、几天的事情合在一起写,写得比较概括。
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日子的活动写得简略,有详有略的好处是什么?
这样写能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结构梳理
北京的春节
详写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初一
元宵节
抓住重点
写出特点
突出风俗特点
主题概括
本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 开始,直到 结束,这一段时间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字里行间反映出了老北京人们 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 的喜爱和认同。
欢欢喜喜过春节
传统文化
腊月上旬
正月十九
记忆里,过年的空气中含着煎炒烹炸的浓香味。我们这里是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除夕一早,又要张罗包饺子、蒸年糕、炸油食,煮白肉的香味和着剁肉馅的声音不断从各家各户传出来……
过年的味道(节选)
周友斌
拓展延伸
大年初一凌晨醒来,赶早祭祀人家的鞭炮声已经零星地响起。睁开眼,感觉一切都是全新的,新的屋子,新的年画,新的窗花……还有抬头就能看到的“抬头见喜”“身卧福地”的春联。因为新春的到来,一切日常所见的平常东西都好像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都在眼中变得美好。晚上睡觉时脱下来的旧衣服,早被母亲收拾到一个找不到的地方去了,枕边整齐地放着每个人的新衣服,可以闻到新棉布淡淡的香味,这一切都是母亲等我们睡着之后一一放好的。
课堂演练
我们在本文了解了哪些充满“京味儿”的语言?说说你了解的有地域特色的语言。
儿化音: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
北京方言:“闲在”是“闲适自在”的意思。
示例:东北方言中“炮仗”是“鞭炮”的意思,“疙不溜脆”是“麻利”的意思。
北京的春节
腊月初旬——紧张的筹备 浓浓的年味
腊月二十三——春节的“彩排”
除夕——热闹喜庆
初一到初六——各色活动 无比休闲
元宵节——充满欢乐
正月十九——残灯末庙 春节结束
板书设计
传统浓郁的民俗
隆重热闹的节日
阅读链接
1.与《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交流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
2.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完成本课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