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6 21:5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 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认识唐朝前期的政策与唐朝走向强盛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被中国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对外国人来说,除蒙古人的元朝这段短暂的时期外,唐朝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加开放。世界上与唐朝交往的国家有七十多个。丝绸之路上和平的使团、商队络绎不绝。中国文化那时就传播到了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国家,同时唐代的舞蹈、音乐、绘画、食品、服装、宗教也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
Ppt展示杜甫的《忆惜》:“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倶丰实。”引导学生回答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盛世景象?教师叙述: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 平的盛世景象。那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社会到底繁荣到何等景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二、新课讲授
目录:
01、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 太宗长策国力增,文教昌盛政清明 ;
02、女皇武则天 ——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功过是非后人评说;
03、“开元盛世” —— 开元盛世政局稳,国力强大达鼎盛。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 太宗长策国力增,文教昌盛政清明 ;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因)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④边疆管理。唐太宗时期先后击败东、 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5.(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的影响)根据材料讨论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目标导学二 女皇武则天 ——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功过是非后人评说;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武则天画像),对人物进行简介。
14岁时,唐太宗“才人”。太宗死后,武则天入寺为尼。唐高宗拜昭仪。655年立皇后。683年高宗死,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第二年,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取代李唐王朝的趋势日益明显。690年(67岁),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武则天退位。禅让帝位与太子李显。唐朝复辟。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病死去世,享年82岁高宗合葬乾陵。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归纳:武则天的治国措施是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归纳:
3.阅读教材,分析归纳:武则天有何功绩?
提示: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合作探究:如何评价武则天?
提示:
1)肯定:武则天是我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颇具政治才能,打击贵族势力,招揽人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赋税等。使唐朝的经济文化继续向前发展。
2)否定:心狠手辣,滥杀无辜,重用酷吏,崇尚佛教,大搞阴谋诡计。
5.知识拓展:
(1)公元705年11月,中国历史上执政21年的女皇帝武则天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
(2)历代对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有不同的说法,或许较为合理的解释是,这“无字碑”是按武则天本人的临终遗言而立的,其意无非是功过是非由后人评说,这充分展示了她博大的帝王胸怀与气魄。因为她临终前已经历了被逼退位,早已预见到她身后将面临的无休止的荣辱毁誉的风风雨雨……
目标导学三 “开元盛世” —— 开元盛世政局稳,国力强大达鼎盛。
1.(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材料二: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2.(多媒体出示问题: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讨论开元盛世的表现
答案提示:物美价廉;商业繁盛;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等。
教师引导:为什么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如此繁盛的局面。分组讨论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3.(多媒体出示问题:材料中出现的盛世出现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唐玄宗采取了那些政策措施?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
(3)结果。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人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4.学生讨论归纳: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他们都善于任用贤才,重视吏治,注意“戒奢从简”,使政治较清明,经济有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里著名的“治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师小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三、课堂总结
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唐太 宗统治时期,他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任用贤臣,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批 评和意见,从而形成了 “贞观之治”的局面,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之后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继承了唐太宗时期的一些 政策,下令奖励农桑,发展农业生产。还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社会经济 继续发展。武则天的统治,上承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下启唐玄宗的“开 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了全盛时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贞观之治”,了解了唐朝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世的发扬。常言说: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那么同学们学习了“贞观之治”这一课,联系自身,你学到了什么,又从中获得了什么呢?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出现这个局面与唐初统治者知人善用分不开的。史书上也说:“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请结合唐太宗至唐玄宗时期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其中又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总结。
四、课堂检测
1.(2021·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末)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下列政策体现出唐太宗这一观点的是
A.轻徭薄赋,发展农业 B.开疆辟土,攻灭突厥
C.和亲吐蕃,民族友善 D.虚心纳谏,任用贤臣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可知,材料体现了唐太宗爱惜人民,以农为本,不夺农时的治国方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故选A项;题干没有涉及BCD项的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021·湖北襄阳市·八年级期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经典诗称颂的是
A.开皇之治 B.贞观遗风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开元”是指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全盛日”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盛,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开元盛世”,C正确;开皇之治是隋文帝时期,排除A;贞观遗风是武则天时期,排除B;康乾盛世是清朝前期,排除D。故选C。
3.(2021·山东济宁市·九年级期末)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的出现原因时,发现共同点有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治世出现的前提 ②统治者善于用人,注重科举选才
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百姓负担 ④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C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文景时期,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将其赋税和徭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唐太宗统治时期,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工程,减轻百姓负担。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生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成为“开元盛世”。由此可知,①③符合题意,C正确;科举制是隋朝时期诞生的,文景时期,还没有科举制,②错误,AB排除;文景帝时期,推行垦荒政策,④错误,D排除;故选C。
4.(2021·全国七年级)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该现点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度 D.军机处制度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恰当地处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官僚政治走向完善,B正确;秦朝三公九卿制是官僚政治的开始阶段,不够完善,三公均对皇帝负责,未能实现与君权的相互节制,并不是“最能反映”钱穆观点的制度,排除A;内阁制没有实现“君权、相权互为节制”,排除C;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且宰相制度在明朝时期已经废除,无法实现“君权、相权,互为节制”,排除D。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