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3-06 16:2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90页,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并初步感知数学的严密逻辑。
3.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并能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重复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复部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椭圆圈等。
教学过程:
1.谈话交流,明确重叠。
师:下面是希望小学四年级一班同学假期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录。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10+9)
师:果真是19人吗?下面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两组信息,你发现什么?
(教师点击课件,引入课本的完整情境图。)
生:有的人两样实践活动都参加了。
生:这样就不能直接加了。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重叠问题。(板书课题。)
【评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节约了教学时间。“果真是19人吗?”随着教师一句轻轻的反问,学生的头脑里会跃出一个大大的问号——过去求总数就是把各部分的数量加起来,怎么在这里行不通了?于是研究“重叠问题”成了学生源自内心的学习需求。】
2.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组织比赛,制造矛盾。
师:首先,我们来个抢姓名的比赛,左边的同学是小记者队的队长,右边是小交警队的队长。哪对同桌愿意上来比?其余的小队长在下面比。怎么比呢?请听好——每排左边的同学抢参加小记者的10人摆好,右边的同学抢参加小交警的9人摆好。姓名卡片都在小盒子里,同桌共用。名单找到了吗?比一比谁最先完成,开始!
(教师巡视。)
师:(手势)停,按照名单一个不漏地摆好了的,举手?这几个同学太了不起了,把自己想要的卡片都抢到了!你们摆的也不慢呢,怎么了,没摆好?
生:老师,卡片不够啊。
师:(手指大屏幕)你少了几张卡片?是谁?(李明)卡片中有,是不是被同桌抢去了?同桌你的够了吧?(不够)我明白了,你们都想抢重复的4张,是吧?
师:好,看黑板,先把这4张找出来。把这4张卡片全给他,行吗?
生(异口同声):不行!
师:怎么不行?好,那都给他。
生:不行。
师:平均分吧,一人两张,可以吧?
(学生交流。)
师: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你们有没有两全齐美的办法呢?
生:把这4张卡片放中间。
师:“放中间”是什么意思,上来摆一摆,说一说。
(学生上黑板摆。)
师:这个同学的办法是不是两全其美?让我们谢谢他!看,面对复杂的问题,大家换一个角度思考,抢卡片的问题就解决了。
(2)数形结合,说图明理。
师:指指看,参加小记者活动的10人在哪里?参加小交警活动的9人呢?我们心里明白了,但看起来好像不太清楚,能不能圈一圈呢?
师:这儿有两个彩圈,你们俩合作圈一圈,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能不能一眼就看明白。
(学生尝试圈一圈,教师随时帮忙。)
师:给大家说说你们的想法。
(学生交流。)
师:这样一圈,清楚吗?黄圈表示参加小记者活动的,红圈表示参加小交警活动的。大家能不能也这样圈一圈、说一说?说完了吗?请大家快速把卡片收起来,彩圈放到桌洞里。
【评析: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的衔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巧搭“脚手架”,使新知的构建顺理成章。】
(3)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师:现在,看着黑板上的图你能求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吗?试试看,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教师巡视,找不同方法的学生进行介绍。)
6+5+4=15(人) 10+9-4=15(人)(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师:(结合第一个算式)“6”在哪里?表示……
(学生交流。)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也提个问题?
生:5在哪里?4在哪里?
师:是这样做的举手。
师:再看“10+9-4=15(人)”,谁想对它提问?
生:“10”表示什么?
师:因为个人思考的角度不同,列的算式也就不同。我们把这种做法记下来。(学生一起说。)
师:谁做对了?给自己打上对号。
【评析:交流学生的算法,根据算式提出问题,数形结合,进一步加深理解。】
(4)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师:请大家继续看黑板,名单发生了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生:于平丽换成了方伟。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两边都有方伟,他也参加了两种活动。
师:那你能把这个图改一改吗?大家仔细看他修改的对不对?你也可以随时来帮忙。
(学生演示。)
师:同意吗?两种活动都参加的变成了5人,现在参加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请大家接着列算式。
师:谁能把你的算式读一读?老师也记下来。
生:10+9—5=14(人)。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两种活动都参加的有4人、5人,两种活动都参加的还有可能是几人?
生:6人。
师:如果重复的是6人,参加实践活动一共有几人?请大家接着列算式。
生:10+9-6=13(人)。
师:同意吗?我们把它记录下来。
师:如果7位同学重复了,算式是什么?大家都会,一起说。
生:10+9-7=12(人)。
师:8位同学重复了,算式是……
生:10+9-8=11(人)。
师:最多可以重复几人呢?算式是……
生:10+9—9=1O(人)。
师:请大家观察这些算式,像这样两部分有重复的重叠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交流。)
师:同意吗?也就是两部分有重复的,应从和中减去重复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这节课,帮我们把重叠问题弄明白的是这个图。它是谁发明的?请看课件。自己快速读一读。它是由英国数学家韦恩在1881年发明的,于是人们就把这种图称为“韦恩图”。
【评析:让学生表述“韦恩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同时使学生对“韦恩图”的认知更趋于明朗化。适时介绍韦恩图,寥寥数语让学生体验到了简洁之美、创造之美、数学之美!】
3.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1)基本练习:“自主练习”第1、2题。
(2)变式练习:“自主练习”第3题。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是顺其自然之举,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4.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生1:重叠问题。
生2:我知道韦恩图,学会了怎样去解决重叠问题。
…………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问题。(课件出示)幸福小学要举行跳绳和踢毽比赛,跳绳比赛的奖品有3种,踢毽比赛的奖品有3种。两种比赛的奖品一共可能有几种?
师:这个问题大家想不想课后去研究研究?
…………
【评析:及时引导学生交流收获,有助于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学生带着问号进入课堂学习,带着问号走出课堂继续学习,这样的数学教学不仅给学生的今天带来知识和方法,还为学生的明天撒播了希望的种子。】
2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