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检测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下表中)
1.(3分)我国“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是: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其他占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大体是1:7.9.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
A.只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优先发展运输邮电业 D.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2.(3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毛泽东强调“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新式工业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选择的是( )
A.进行土地改革 B.实行三大改造
C.实施“一五”计划 D.调整国民经济
3.(3分)申纪兰是唯一一位出席从第一届到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的人大代表。2018年她以89岁高龄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右图是她参加第一届全国人大会的照片,当年她( )
A.18岁 B.20岁 C.25岁 D.30岁
4.(3分)“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等。”这些新工业最早出现在( )
A.“一五”计划时期 B.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C.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D.“二五”计划时期
5.(3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市场经济体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政治协商制度
6.(3分)大型纪录片《光辉历程》中有一段回顾了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
成就,下列对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描述正确的是( )
①它是 1956 年制定的②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③它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
④它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④
7.(3分)有些话听了会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如:“谁说我们笨,不如西洋人?有了总路线,英美落后尘。”从这一时期的口号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高指标、瞎指挥泛滥
②“浮夸风”盛行
③全国陷入动乱
④体现了人们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8.(3分)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说:“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到国家活动中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9.(3分)如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反映的现象发生在( )
A.1950~1952年 B.1953~1956年
C.1956~1966年 D.1966~1976年
10.(3分)20世纪50年代的纪录片《五亿农民的方向》,讲述了河北省农民王玉坤等3户贫农家庭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走合作化道路的真实事件。下列描述不符合合作社情况的是( )
A.分散的农户被组织起来
B.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C.土地所有制为私有制
D.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合作社
11.(3分)1954年底,我国手工业合作组织达到4.17万多个,当年产值11.7亿元,相当于1953年产值的2.3倍。到1956年,全国手工业合作社已有10多万个,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这表明( )
A.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B.公私合营取得显著成效
C.手工业合作化适应了生产发展
D.“一五”计划进展顺利
12.(3分)1945年殷氏夫妇创办糕点厂,建国后,生意兴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殷氏夫妇最有可能的状况是( )
A.继续经营,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继续经营,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不能继续经营,糕点厂被国家没收
D.不能继续经营,但可以以此获得部分收益
13.(3分)如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老孙归社》,画册讲述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初孙家庄农民孙大爷种地和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农村人民公社
C.农业合作信用社 D.商业生产供销社
14.(3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中共八大,因为这次会议明确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A.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发展生产力,建设先进的工业国
C.开展阶级斗争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5.(3分)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幅墨字对联依稀可辩:“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这幅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
A.1950年 B.1953年 C.1958年 D.1978年
16.(3分)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八字方针是为了( )
A.恢复建国初遭破坏的经济
B.开展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缓和文革造成的社会混乱
D.应对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17.(3分)“文化大革命”中,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惨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这突出表明文革期间( )
A.民主与法制肆意践踏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教育科学遭到严重摧残 D.外交事业取得成就
18.(3分)小说《悲欢世界》写道:童玛丽从北京给王汉发来一封电报,电文很简单:“王、张、江、姚已入笼。”“笼”是监狱的意思,这是北京人自行创造的“暗语”。这一暗语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二月逆流 B.四五运动
C.粉碎“四人帮” D.一月风暴
19.(3分)习近平称赞他“路漫漫其修远兮,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兰考人民评价他“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材料中的他是(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雷锋 D.邓稼先
20.(3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感动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和象征。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
A.开天辟地、立党为公精神
B.不怕牺牲、乐观主义精神
C.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精神
D.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
二、材料题(21题12分,22题14分,23题14分,共40分)
2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材料二: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材料三: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全国又有1.5亿人参加了讨论、修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发扬民主,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
——郭大钓《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我国在工业方面面临怎样的状况?
(2)材料二中的“计划”指什么?该“计划”的目的是什么?这个“计划”的完成对我国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22.(14分)三大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半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材料二:资本主义工商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一度遭受严重困难,人民政府通过调整工商业,帮助私营工商企业渡过难关并取得发展。但是私营工商业中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进行了多次斗争。
﹣﹣改编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材料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对哪一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为了“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
(2)阅读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怎样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材料三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于什么时候完成?你如何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23.(14分)面对充满期待又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在探索过程中也有曲折和失误。
材料一:这次大会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材料二:
材料三: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是乱了自己……历史已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1)材料一中的“这次大会”是指哪次大会?“这次会议”有什么重大意义?
(2)材料二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哪次失误有关?我们从中得到什么教训?
(3)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是什么?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化大革命”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教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下表中)
1.【分析】本题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考查。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把握历史史实的能力。
【解答】1953﹣﹣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根据题干中所给各行业投资比例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重工业的投资最大。我国当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故选:B。
【点评】分析史料所给数据并熟练掌握一五计划的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的原因;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解答】根据“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说明了我国实施一五计划的原因;建国后,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一五计划的实施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3.【分析】本题以申纪兰是唯一一位出席从第一届到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的人大代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2018年申纪兰以89岁高龄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所以1954年时申纪兰25岁。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史实。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解答】据题干关键信息“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等。”可知,上述现象发生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生产出我国第一台解放牌汽车;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史实。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解答】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初步基础。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解答。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相关史实。
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相关史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解答】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题干中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相关史实。
7.【分析】本题以口号为依托,考查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大跃进运动。
【解答】据“谁说我们笨,不如西洋人?有了总路线,英美落后尘。”可知,从这一时期的口号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①高指标、瞎指挥泛滥,②“浮夸风”盛行,④体现了人们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③全国陷入动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相关知识。
8.【分析】本题以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的话语为依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经济已经取代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符合这一要求。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以及意义。
9.【分析】本题以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为切入点,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
【解答】观察图片可知,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故选:B。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三大改造的内容及意义。
10.【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材料中的这一纪录片反映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我国在农村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至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同时农业合作化也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C项明显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以及意义。
11.【分析】本题以一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
【解答】据材料“1954年底,我国手工业合作组织达到4.17万多个,当年产值11.7亿元,相当于1953年产值的2.3倍。到1956年,全国手工业合作社 己有10多万个,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可知,手工业合作社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表明手工业合作化适应了生产发展。
故选:C。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三大改造的内容及意义。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解答】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的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故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殷氏夫妇最有可能的状况是不能继续经营,但可以以此获得部分收益。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合作化的方式。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孙家庄农民”。
【解答】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我国在农村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集体化道路。至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同时农业合作化也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题干关键信息“上个世纪50年代初孙家庄农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社”指的是农业生产合作社。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形式以及意义。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八大的相关史实。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解答】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中共八大,因为这次会议明确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建设先进的工业国。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共八大的相关史实。
15.【分析】本题以“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幅墨字对联依稀可辩:‘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考查学生对大跃进进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据题干“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幅墨字对联依稀可辩:‘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结合所学可知是,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错误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这就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了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大跃进进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大跃进运动的内容与影响.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八字方针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为应对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八字方针的相关史实。
17.【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危害。理解文革期间对民主与法制肆意践踏的史实。
【解答】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惨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被迫害致死,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这突出表明“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故选:A。
【点评】掌握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及刘少奇的冤案。培养学生记忆分析能力。
18.【分析】本题考查了文化大革命结束。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这一事件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1976年和王,张,江,姚已入笼”可知反映是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19.【分析】本题考查了焦裕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解答】习近平称赞他“路漫漫其修远兮,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兰考人民评价他“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材料中的他是焦裕禄。焦裕禄在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他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他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模范人物焦裕禄的事迹。
20.【分析】本题考查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雷锋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代表。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王进喜、雷锋等,他们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艰苦奋斗,大公无私。
故选:D。
【点评】掌握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的英雄事迹及影响。
二、材料题(21题12分,22题14分,23题14分,共40分)
21.【分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作答。
【解答】(1)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工业落后,特别是重工业薄弱。(2)由“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计划”指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的是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3)由“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全国又有1.5亿人参加了讨论、修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发扬民主,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确立了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基础。故答案为:(1)建国初期,我国工业落后,特别是重工业薄弱。(2)第一个五年计划;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3)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确立了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基础。
【点评】本题以一五计划、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2.【分析】本题以三大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半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主线,考查三大改造的内容、方式及意义。
【解答】(1)由材料一“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为了“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我国实行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由材料二“资本主义工商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一度遭受严重困难,人民政府通过调整工商业,帮助私营工商企业渡过难关并取得发展。但是私营工商业中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进行了多次斗争”可知,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本身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先是公私合营,后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足)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故答案为:
(1)农业;农业合作化。
(2)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本身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赎买政策。
(3)时间:1956年;评价:(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足)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三大改造的内容、方式及意义。
23.【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八大;1956年我国召开中共八大,中共八大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2)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是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
【解答】(1)依据材料一“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可知,“这次大会”是指中共八大。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2)依据材料二两幅图片可知,探索中的失误有“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从中得到启示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必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等等.
(3)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被永远开除出党,被迫害致死,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通过“文化大革命”,我们应从中吸取的教训有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反对个人崇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
故答案为:
(1)中共八大;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教训: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必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等等。
(3)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被永远开除出党,被迫害致死。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反对个人崇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后的经济建设中的成功与失误,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