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检测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下表中)
1.(3分)它构筑了现代中国既大又强的国家结构特征,不但符合我国国情,而且有力维护了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是我国在国家建构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制度遗产,在理论上至少具备“大一统”、“民族自决”和“地方自治”三个源流。它是( )
A.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2.(3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前提是( )
A.成立民族区域自治机关
B.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C.坚持国家统一领导
D.自我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3.(3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宪法的规定( )
A.保障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
B.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
C.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D.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
4.(3分)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5.(3分)2020年,国家在新疆实施一批公路、铁路、航空等重大项目,加快实现“疆内环起来、进出疆快起来”。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为了( )
A.加强各少数民族交流 B.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
C.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D.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6.(3分)广西除了汉族之外,还有壮、苗、侗等多个少数民族。铜鼓、花山崖壁、干栏式建筑,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都是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我国采取多种举措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这说明( )
①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不属于中华文化
②我国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③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
④我国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3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
A.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行“一国两制”方针
C.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D.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8.(3分)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关于“一国两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C.是维护边疆地区团结稳定的民族政策
D.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这一构想的成功实践
9.(3分)在一本名为《回归路》的书籍中,记录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为实现统一大业所作出的努力,其中应包括( )
①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④中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3分)1984年12月,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签署,“北京已保证…在接收后50年内不变更现有经济体系及法律制度。”材料说明香港回归后将( )
A.设立香港经济特区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D.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11.(3分)“百年的耻辱,就在今天洗雪。百年的梦想,就在今天实现。米字旗降落,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五星红旗升起,一个民族的尊严。”这首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
A.成为中华民族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B.宣告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C.翻开了海峡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D.迈出了祖国统一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12.(3分)“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13.(3分)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回归20周年庆祝大会讲话指出,香港依托祖国、面向世界、益以新创,不断塑造自己的现代化风貌,“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香港、澳门回归后社会发生的根本变化是(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主权归属的变化
C.经济制度的变化 D.生活方式的变化
14.(3分)“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里的“重大变化”主要是指( )
A.发动战争解放台湾 B.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C.国共两党建立联合政府 D.苏联的斡旋
15.(3分)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当年的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想家”的T恤衫,在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老兵们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A.台胞期盼当局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B.“台湾特别行政区”得到台胞普遍认同
C.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奠定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基础
16.(3分)台湾舞剧《薪传》曾在大陆演出,引起轰动,它反映了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关系。下列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汪辜会谈”的举行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
③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
④台湾当局“三不”政策的调整。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17.(3分)“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这表明( )
①中央政府宣布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③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的外交事务
④中央政府没有承诺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3分)由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大国干预是阻挠统一的外部因素
C.武力解决是实现统一的唯一途径
D.台独势力是祖国统一的内部阻力
19.(3分)以下是某校八年级的同学制作的探究学习记录。从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①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炮击金门、马祖
②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③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
④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会面
A.“一国两制”的构想逐步形成
B.海峡两岸交往交流日益密切
C.对外开放领域的进一步扩大
D.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0.(3分)20世纪90年代,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③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二、材料题(21题12分,22题12分,23题16分,共40分)
2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1990年9月,江泽民在新疆视察时提出“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他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材料三: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开通,长期制约西藏发展的交通“瓶颈”得以解决。如今,西藏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
(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回答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
(3)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50周年,习近平亲题匾额“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结合实际,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措施。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百年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一百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沧海变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我的一九九七年……
材料二: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我要回来,母亲!
(1)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与哪两个地区有关?她们的回归得益于什么方针?有何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的“MACAU”是什么时候回到“母亲”的怀抱的?其中的“母亲”指的是谁?
23.(16分)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两岸暂时的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
材料—:啊!台湾,祖国的宝岛。你像一颗明珠,在蓝色的海面上闪耀。那儿气候温暖,那儿人民勤劳。日月潭荡着碧波,阿里山响着林涛。那儿有一年三熟的稻谷,那儿有产量世界第一的樟脑。甘蔗林一眼望不到边,蜜罐似的菠萝谁见了都笑。啊!台湾,祖国的宝岛。你像一颗明珠,快回到祖国的怀抱!
——《祖国的宝岛》
材料二:海峡两岸鲜花开,统一的旗帜升起来……我们本是一家人,我们本是亲骨肉,我们盼望早团圆,没有理由常分开……
——《海峡两岸》歌词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会谈中,曾提到两岸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两岸领导人面对面确认了“九二共识”,对两岸关系未来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提到祖国的宝岛,我们情不自禁地就会想到台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大陆与台湾有三次分离,其中第三次分离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海峡两岸人民怎样的心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实现统一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材料三中提到的“九二共识”,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当前还未统一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当前海峡两岸的形势,简要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下表中)
1.【分析】本题以“有力维护了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是我国在国家建构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制度遗产”为切入点,考查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相关知识。
【解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故在理论上至少具备“大一统”、“民族自决”和“地方自治”三个源流。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的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前提是坚持国家统一领导。
【解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前提是坚持国家统一领导。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内容以及意义的相关史实。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的相关史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殊社会主义民族政治的重要内容。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力。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既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又保证了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宪法的规定保障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利。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的相关史实。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的知识点。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解答】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 召开,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新中国成立后,对内蒙古自治区予以确认。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重视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也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解答】党和政府之所以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是为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也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的知识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题干中“铜鼓、花山崖壁、干栏式建筑,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形式多样,说明了我国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我国采取多种举措传承和发展壮族优秀文化”,体现了我国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②③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属于中华文化,①不合题意,排除。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内容以及意义的相关史实。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族政策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的方针政策、措施。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我国处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的民族政策的相关史实。
8.【分析】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政府对台基本方针。党和政府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答】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于20世纪80年代针对台湾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党和政府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一国两制”不是只针对香港问题而提出的,但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到祖国怀抱,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这一构想的成功实践。故D符合题意;A是十一届三中的内容;BC与题意不符。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9.【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实现统一大业相关知识。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成功运用于解决港澳问题。中英两国于1984年9月26日公开签署香港问题的声明,英国公开宣布放弃1997年之后对香港的主权;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联合声明就澳门回归问题达成共识。④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掌握香港、澳门的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及顺序。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一国两制。
【解答】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等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实现成功回归。依据一国两制,香港回归后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故选:C。
【点评】港澳台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相关知识的掌握,1997年7月1日零点,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解答】据题干,这首诗歌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香港回归。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1997年7月1日零点,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一国两制的内容与影响。
12.【分析】本题考查了祖国统一,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从“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等信息判断材料表明的是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而且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结束,之所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祖国统一,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13.【分析】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构想;识记其含义。
【解答】依据课本所学,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1997年7月1日零点,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历经沧桑的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内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整个国家的主体,同时允许台湾、香港、澳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回归后,发生的根本变化是主权归属的变化。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
14.【分析】本题考查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一个中国”是两岸和谈的前提和基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
【解答】1955年5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上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这标志着中共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周恩来指出:“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与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采取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这是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的“重大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祖国统一相关知识的掌握。1992年海峡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
【解答】A项,题干中台湾同胞的思乡之情反映了他们期盼当局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故A项正确。
B项,题干中未体现“台湾特别行政区”相关信息,故项B错误。
C项,题干不包含该信息,且1992年海峡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D项,题干不包含该信息,且20世纪90年代港澳回归,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祖国统一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6.【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海峡两岸关系。
【解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是邓小平在1978年提出,1981年正式形成;1987年底,台湾调整“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三不政策”;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1995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八项主张”。
故选:B。
【点评】我国对台政策的调整为本题主要考查点,建议学生以时间为顺序掌握对台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17.【分析】本题考查了祖国统一大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国家的神圣权利。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中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行动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解答】“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政府没有承诺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①②④是正确的选项;③错误,祖国统一后,实施“一国两制”,台湾拥有高度自治权,还可以拥有军队,但是外交是一个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只能属于中央政府,台湾不能拥有。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知识。
18.【分析】本题考查了台湾问题的认识。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中“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这些信息可以得出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结论。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台独势力、武力解决和大国干预等相关内容。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注意认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观点寻找对应选项。
19.【分析】本题考查了祖国统一大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国家的神圣权利。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中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行动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解答】从1979年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中共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欢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考察、经商等。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四十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15年11月,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双方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据“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炮击金门、马祖;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会面”及所学知识可知,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选项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海峡两岸交往的日益密切的相关史实。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九二共识,掌握九二共识的内容。
【解答】20世纪90年代,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2008年(20世纪与0年代)12月15日,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签署的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三项协议正式实施,两岸关系掀开新的一页。③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祖国统一,把握祖国统一中的重大事件及意义。
二、材料题(21题12分,22题12分,23题16分,共40分)
21.【分析】(1)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点。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2)本题考查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措施。识记新藏、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等史实。
【解答】(1)依据材料一“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等”可知,这是新中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地区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依据材料二“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出,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措施有: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一五”计划期间,新藏、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故答案为:
(1)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前提: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2)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措施: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一五”计划期间,新藏、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五”计划、新型民族关系等的有关内容。
22.【分析】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祖国统一大业,属于基础性的知识点,结合教材熟练记忆即可。
【解答】(1)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和香港有关,材料二和澳门有关。这两个地区的顺利回归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成功实施,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葡萄牙殖民者1553年攫取了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其中的“母亲”指的是中国。
故答案为:
(1)香港、澳门;“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1999年12月20日;中国。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祖国统一大业,既是教材基础知识,也是重点内容。此种考查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础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23.【分析】本题考查了祖国统一大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每一个国家的神圣权利。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中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行动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解答】(1)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覆灭,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残余部队退守台湾,造成了台湾与祖国的第三次分离。
(2)分析材料二可知,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心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前实现统一的有利条件包括:“一国两制”提供了制度保障,香港、澳门回归的成功范例,大陆、台湾交流的不断加强,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
(3)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当前还未统一,是因为存在阻碍祖国统一的“台独”势力(岛内分裂势力)、外国(西方)反华势力。
(4)我们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应该坚持九二共识,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加强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加强高层领导人的对话,加快大陆经济发展,缩小两岸的经济差距,加强两岸人员往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等。
故答案为:
(1)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覆灭,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残余部队退守台湾,造成了台湾与祖国的第三次分离。
(2)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提供了制度保障;香港、澳门回归的成功范例;大陆、台湾交流的不断加强;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等。
(3)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台独”势力(岛内分裂势力)、外国(西方)反华势力。
(4)坚持九二共识,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加强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加强高层领导人的对话,加快大陆经济发展,缩小两岸的经济差距,加强两岸人员往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等。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祖国统一大业,解答该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