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6 23:01:0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学本教学设计
课题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单元 一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概述唐朝衰亡的原因;2、能够准确的说出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和影响。3、了解五代十国的局面及其影响;认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 1.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2.了解五代十国的局面及影响;认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难点 认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古人形容美女,往往会用“沉鱼” 、“落雁”、“闭月”、““羞花”这些词。“沉鱼” ,讲的是西施浣纱时的故事;“落雁”,指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杨贵妃与我们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何关系呢?让我们走入第五课《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回顾历史故事内容。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二、教学过程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主问题1.唐朝衰亡的原因?1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时间、人物、影响。2 黄巢起义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是什么?3 唐朝的灭亡时间。第一步:自学要求1.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书本上找出以上问题。2.坐姿端正、细致认真、先自学再四人小组完成。第二步:展学要求1.鼓励各组C、D号学生展示,自然大方、声音响亮;2.评价标准,C、D号学生展示正确记2分,A、B号补充得1分。主问题1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在思考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放眼社会大背景的音识。在此问题上的深人探讨,将有助于学生提升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主问题1预设答案1安史之乱原因:(1)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根本原因)(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力量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4)安禄山担任三地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2 人物:叛军将领:安禄山、史思明 平叛将领:郭子仪、李光弼 3 时间:755年-763年4 影响:1.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2.唐朝从此由盛转衰。3.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1.黄巢起义原因:①统治腐朽;②宦官专权;③藩镇割据,兼并战争;④赋税繁重,连年的灾荒。2.过程: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大齐)。3.结果:起义军将领朱温投降唐朝,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4.影响:给唐朝以致命打击。5.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自主学习,完成自学任务。组内对学互学 引导学生学会自学,互学,展学,增强学生学习参与度,提升学习效率。
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主问题2.了解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的基本史实1、五代十国有哪些政权?、五代十国的实质、特点及影响。、认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步:自学要求自主阅读课本P25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第二步:互学要求小组讨论展示。第三步:展学要求CD生展示预习答案。主问题2设计意图了解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的基本史实认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主问题2预设答案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特点: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影响:虽然政权分立,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第三学程: 学习任务主问题3. 唐朝兴亡的过程对你有何启示?学法指导第一步:互学要求4人小组合作。第二步:展学要求CD展示,AB补充。主问题3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学会总结。主问题3预设答案启示: 1.居安思危,戒骄戒躁 2.勤政爱民,勤俭节约 3.重用贤良,唯才是举【课堂检测】领导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是( A )安禄山 B.宇文化及 C.朱温 D.姚崇2. 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D ) A 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B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C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D 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3.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他们拥兵自重,互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B )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形成五代十国 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4.五代十国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D ) A.唐末农民起义 B.朋党之争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自主学习,完成自学任务。组内对学互学
课堂小结 唐朝从 618 年李渊称帝起到 907年唐朝灭亡为止,共存在了将近 300年的时间。其前期和后期各占一百四、五十年。唐萌前期曾出现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唐朝呈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繁柴局面。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矛盾尖锐起来。唐朝从强盛转向衰落,安史之乱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以后,地方上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里出现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唐末,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农民战争,瓦解了唐政权。最后唐朝被节度使所灭。 学生一起回顾主要内容,梳理知识点。 巩固强化,增强记忆。
板书 仿照画出知识思维导图 理清思路,便于记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
古人形容美女,往往会用“沉鱼” 、“落雁”、“闭月”、““羞花”这些词。
“沉鱼” ,讲的是西施浣纱时的故事;
“落雁”,指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谈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杨贵妃与我们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何关系呢?让我们走入第五课《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新知导入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习目标
1. 掌握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2. 了解黄巢起义原因、影响以及唐朝是如何灭亡的。
3. 了解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第一学程
第一步:自学要求
1.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书本上找出以上问题。
2.坐姿端正、细致认真、先自学再四人小组完成。
第二步:展学要求
1.鼓励各组C、D号学生展示,自然大方、声音响亮;
2.评价标准,C、D号学生展示正确记2分,A、B号补充得1分。
主问题:唐朝衰亡的原因?
阅读课文P23-P24页相关知识(5分钟)
1 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时间、人物、影响。
2 黄巢起义的原因、过程、结果、影响是什么?
3 唐朝的灭亡时间。
第一学程
一、安史之乱
唐玄宗统治前、后期作为对比表
统治前期 崇尚节俭 任用贤相 励精图治 整顿吏治
统治后期 日益骄奢 任用奸相 不理政事 朝政腐败

713年
741
742
756年
年号:开元
年号:天宝
“开元盛世”
755
“安史之乱”
1.原因(背景):
(1)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杨贵妃
李隆基(685—762)
材料一: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天生丽质难自去,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长恨歌》
宦官高力士
外戚杨国忠
李林甫
1.原因(背景):
(1)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1.原 因
(1)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根本原因)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力量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4)安禄山担任三地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材料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材料四:隋唐以来,河北北部 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 契丹人、 奚人, 唐太宗打败 突厥人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
材料五: 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平卢 范阳 河东 朔方 河西
3.75 9.14 5.5 6.47 7.3
陇右 剑南 北庭 安西 岭南
7.5 3.09 2万 2.4 1.54
河东
范阳
平卢
安禄山
边镇驻军49万,中央守军9万
唐睿宗(710年)时,始设节度使官职。后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2.时间:755年-763年
3.人物:叛军将领:安禄山、史思明
平叛将领:郭子仪、李光弼
安禄山(703-757)
郭子仪
史思明(703-761)
4.路 线
唐玄宗→四川
太子李亨
→灵武
(唐肃宗)
755年
安禄山、史思明
→发动叛乱
763年
→平定叛乱
反击叛军
陈玄礼
杨国忠
杨玉环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756占领长安
材料一: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材料二: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采取安抚政策,设立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占据藩镇,割据一方。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是什么 ?
1.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2.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3.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5.影响:
诗中抒发了黄巢什么样的愿望?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
地方
宦官专权
兼并战争
统治腐朽
唐朝后期政治
藩镇割据
百姓生活
赋役繁重
生活困苦
连年灾荒
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
中央
结合课本,说说黄巢起义的原因。
1.原因:①统治腐朽;②宦官专权;③藩镇割据,兼并战争;④赋税繁重,连年的灾荒。
2.过程: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大齐)。
3.结果:起义军将领朱温投降唐朝,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朱温
4.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5.影响:给唐朝以致命打击。
第二学程:了解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的基本史实
阅读课文P25页相关知识(3分钟)
1 五代十国有哪些政权?
五代十国的实质、特点及影响。
认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步:自学要求
1.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书本上找出以上问题。
2.坐姿端正、细致认真、先自学再四人小组讨论完成。
第二步:展学要求
1.鼓励各组C、D号学生展示,自然大方、声音响亮;
2.评价标准,C、D号学生展示正确记2分,A、B号补充得1分。
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
根据课本知识,回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唐朝藩镇割据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 代 后梁907—923 朱温 唐朝的宣武军节度使,曾被封为梁王
后唐923—936 李存勖 唐朝的河东节度使,曾被封为晋王
后晋936—946 石敬瑭 后唐的河东节度使、太原留守
后汉947—950 刘知远 后晋的河东节度使
后周951—960 郭威 后周的开国功臣,邺都留守
巧助记
五代有更替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53年换了
15帝
16年3帝
13年 4帝
12年2帝
3年2帝1王
9年3帝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十 国 南吴 创始人杨行密 唐朝的淮南节度使, 曾被封为吴王
南唐 奠基人徐温 南吴大将
前蜀 王建 唐朝的西川节度使,被封为蜀王
后蜀 孟知祥 后唐的节度使
南汉 奠基者刘隐 唐朝的青海节度使
南楚 马殷 唐朝的武安军节度使
吴越 钱镠liú 唐朝的镇海、镇东节度使
闽国 王审知 唐朝的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封为闽王
荆南(南平) 高寄兴 后梁的荆南节度使
北汉 刘崇 后汉的河东节度使、太原尹
巧助记
十国分南北:前后蜀,南北汉。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割据混战天下乱。
割据局面的根源(实质):
五代十国的特点:
影响: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虽然政权分立,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进一步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三学程:合作探究
唐朝兴亡的过程对你有何启示?
启示:
1.居安思危,戒骄戒躁
2.勤政爱民,勤俭节约
3.重用贤良,唯才是举
当堂检测
1.领导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是( )
A.安禄山 B.宇文化及 C.朱温 D.姚崇
A
2. 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
A 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B 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C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D 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D
3.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他们拥兵自重,互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形成五代十国 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4.五代十国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唐末农民起义 B.朋党之争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B
D
课堂小结
治安则骄奢易生,骄奢则危亡立至
——唐太宗·李世民
618年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武则天
唐玄宗
李隆基
907年
唐朝灭亡
960年
五代十国
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致命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