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课件(共18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课件(共18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6 19: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3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晚春》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一、掌握文学常识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查阅岑参的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岑参及其代表作。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代表作有《逢入京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等等。”
2.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诗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听范读,划分节奏,感受古诗词声韵之美。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理解诗歌内容
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3.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处理好语调、语速的轻重缓急。
③读出作者的情感。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自主学习,圈点勾画关键字、词、句,品味诗歌语言。
2.先将最你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之后在小组内交流你喜欢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
要求:用我喜欢“ , ”。读这两句诗,我头脑中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我喜欢的理由是 的句式回答。
3.交流展示
①我喜欢“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读这两句诗,我头脑中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的诗人,勒住马缰,驻足回头遥望故园,只看见长路漫漫,尘烟蔽天,风沙扑面,路途的艰辛和孤独,令诗人想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簌簌落下,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我喜欢的理由是:“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故园和亲人的感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②我喜欢“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读这两句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通往边塞的漫漫长路上,尘烟蔽,诗人遇到了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要务在身,鞍马倥偬,简单的寒暄后,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走马相逢,交臂而过时,诗人想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无奈只能对着入京使者大声喊道:“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我喜欢的理由是:这两句诗写“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其次,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链接中考:1.“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邀请你作为特约撰稿人,给《逢入京使》这首诗歌写一段赏析性文字,请完成这个任务。(10分)
写作提示:①从主题思想的角度来赏析:②结合文章内容; ③不少于50字。
《逢入京使》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绪。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一、掌握文学常识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查阅韩愈的有关资料,初步了解韩愈及其代表作。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了解写作背景
《晚春》创作于816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当时韩愈在官场上正处于不得志的时期,因此便作了这首《晚春》来表达心中的慨叹之情。”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听范读,划分节奏,感受古诗词声韵之美。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理解诗歌内容
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3.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处理好语调、语速的轻重缓急。
③读出作者的情感。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自主学习,圈点勾画关键字、词、句,品味诗歌语言。
2.先将最你喜欢的诗句展开充分的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之后在小组内交流你喜欢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
要求:用我喜欢“ , ”。读这两句诗,我头脑中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我喜欢的理由是 的句式回答。
3.交流展示
①我喜欢“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读这两句诗,我头脑中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晚春时节,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竞相开花,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
我喜欢的理由是:这两句诗中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②我喜欢“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读这两句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无法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但是他们也不自卑,不藏匿自己的短处,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加入了“百般红紫”的行列中,竞相开花、争妍斗艳。
我喜欢的理由是:这两句诗中的“无才思”和“惟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链接中考:1.“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邀请你作为特约撰稿人,给《晚春 》这首诗歌写一段赏析性文字,请完成这个任务。(10分)
写作提示:①从主题思想的角度来赏析:②结合文章内容; ③不少于50字。
《晚春》这首诗通过“草树”有“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大好风光的思想感情,寄寓了劝喻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的美好愿望。
2.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知”和“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3.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4.花褪残红的暮春,在古代诗歌中一般带有凋零感伤的特点;但本诗所描绘的暮春之景,却是“生气勃勃”,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简析本诗是怎样描绘这一景象的?
本诗描绘暮春之景,一反常态,不写暮春凋零,而写草木的生机勃勃。一二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便各施解数,吐艳争芳,争芳斗菲;三四句,写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全诗运用拟人手法,寥寥几笔描绘了暮春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