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压强第一节练习2021-2022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章压强第一节练习2021-2022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06 21:0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科版初二物理下学期第十章压强
第一节 压强 提优练习
一、单选题
人坐在沙发上比坐在木椅上感到舒服些,这是因为
A. 弹簧的弹力与人体受到的重力平衡
B. 弹簧的弹力与人体对沙发的压力平衡
C. 弹簧的弹力减小了人体对沙发的压力
D. 人体与沙发的接触面积较大
三个圆柱体甲、乙、丙,它们的底面积相同,所受的重力分别为、、,将它们分别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比较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则
A. 甲最大 B. 乙最大 C. 丙最大 D. 一样大
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图中的这位武术表演者展示两个武术动作时对地面的压力及压强分别为、、、,则有
A. , B. ,
C. , D. ,
用螺丝固定工件时,需要在螺帽下面垫上一个较宽大的垫圈,使用这个垫圈的作用是
A. 增大螺帽和工件之间的摩擦力,以利固定工件
B. 增大螺帽和工件之间的压力,以利固定工件
C. 减小螺帽对工件的压力,防止损坏工件
D. 减小螺帽和工件间的压强,防止损坏工件
用牛的水平力把重牛的长方体木块紧压在竖直的墙壁上,如图所示。这时木块对墙壁的压力为
A. 牛
B. 牛
C. 牛
D. 牛
如图所示,两个质量相等的实心均匀正方体、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的边长小于的边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B. 若均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C. 若均沿水平方向截去一半,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D. 若均沿图中所示虚线截去上面的一半,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一块砖平放、侧放、立放在水平地面上,哪种放法对地面产生的压强最大
A. 丙 B. 乙 C. 甲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
如图所示,用拇指和食指按压一支铅笔的两端,拇指和食指受到的压力分别为和,受到的压强分别为和则______,______两空选填“”“”或“”;若,笔尖的面积为,则______。
如图甲所示,将一块质地均匀的长木板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向右缓慢推动木板,使其右端渐渐露出桌面,如图乙所示。在推动木板使其右端逐渐伸出桌面边缘未掉落之前,长木板对桌面的压力______,压强______,摩擦力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如图分别是小聪、小明在厚厚积雪中行走和穿上一副滑雪板行走的情景。小明认为小聪陷到雪中,是因为他的重力大,他对雪地的压力大于雪所能承受的压力,你认为这种说法是______选填“正确”、“错误”、“无法判断”,请根据图中情景,请说出你的理由______。
如图所示,密度均为、高均为的实心长方体甲和斜方体乙置于水平地面,横截面积均为,乙的斜边长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分别为、。关于与的大小关系,两同学推导如下。
小华:经查阅资料知斜方体体积,则______,所以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小明:将甲、乙视为由无数个高为的均匀薄片叠加而成,如图所示,由于甲、乙每一薄片______相等,叠加后对地面的______相等,所以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三、实验探究题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小桌、砝码、海绵等物品在水平桌面上进行探究。
实验中用______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采用了转换法。
比较甲、乙两图的实验可以得出______;比较丙图和______图,可以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本实验还采用了______的研究方法。
小明同学利用、两物体、砝码、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______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______法。
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图______和______所示实验。
小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所示。他发现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
四、计算题
如图所示,用牛的水平压力按压图钉,已知拇指与钉帽的接触面积为米,钉尖与木块的接触面积为米求:
拇指表面受到的压强。
图钉尖对木块的压强。
从计算结果分析,图钉的外形构造包含了怎样的科学道理?
独库峡谷的玻璃桥总长,净宽,桥面到谷底落差达。桥面由若干块透明夹胶双层钢化玻璃铺设而成,造型简洁美观。走在玻璃桥,新奇的体验,环绕式的声光电效果,将惊险刺激展现的淋满尽致。
设某游客的质量为,他每只鞋底与桥面的接触面积约,若夹胶双层钢化玻璃的承压为,人走在上面有危险吗?通过计算加以说明。
走玻璃桥要穿专用鞋套。若游客穿鞋套后摩擦阻力由重力的倍变为倍,则他以的速度匀速直线行走时的功率是多少?
答案和解析
1.D 2.A 3.C 4.D 5.C 6.D 7.A
8.【答案】
【解析】解:铅笔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两手指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两手指对铅笔的压力相等,手指对铅笔的压力与铅笔对手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所以这两力也相等,即两手指受到的铅笔的压力相同,即;
由图可知,食指的受力面积比较小,根据可知,食指受到的压强比较大,即;
若,笔尖的面积为,则。
故答案为:;;。
先根据二力平衡判断铅笔受到两个力的关系,再根据力的相互作用判断铅笔对两手指压力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压强公式判断手指受到的压强关系;根据求出压强的大小。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两手指受到的压力是相同的,然后再根据压强的计算公式来判断。
9.【答案】不变 变大 不变
10.【答案】错误 相同压力,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11.【答案】 质量 压力
【解析】解:小华:;

所以;
小明:将甲、乙视为由无数个高为的均匀薄片叠加而成,如图所示,由于甲、乙每一薄片的质量相等,叠加后的总重力相同,对地面的压力相等,根据知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即。
故答案为:;;质量;压力;。
根据表示出甲乙压强的关系,并比较大小;
根据比较甲乙对地面的压强的关系。
本题考查了固体压强大小的比较,推导压强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12.【答案】海绵凹陷程度;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乙;控制变量。
13.【答案】泡沫的凹陷程度;转换法;
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甲;丙;
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
【解析】解: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泡沫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转换法;
甲乙两图中,受力面积相同,乙图中压力更大,故得出的结论是: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控制压力大小相同,只改变受力面积大小,故应比较图甲丙两实验;
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应控制压力大小相同,将物体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时,受力面积不同的同时,压力大小也改变了,即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得出结论是错误的。
通过泡沫的凹陷程度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采用了转换法;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实验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应控制受力面积的大小,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时应控制压力的大小不变。
本题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主要考查控制变量法及转换法的应用,体现了对过程和方法的考查。
14.【答案】解:
因拇指对钉帽的压力和顶帽对拇指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二力大小相等,
所以,顶帽对拇指的压力,
则拇指表面受到的压强:

因固体能够大小不变的传递压力,
所以,图钉尖对木块的压力也为,
则图钉尖对木块的压强:

由顶帽和顶尖受到的压力相等时,顶尖的受力面积较小,产生的压强较大,顶帽的受力面积较大,产生的压强较小,
所以,图钉的外形构造包含的科学道理为: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时压强越大,受力面积越大时压强越小。
答:拇指表面受到的压强为;
图钉尖对木块的压强为;
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时压强越大,受力面积越大时压强越小。
【解析】拇指对钉帽的压力和顶帽对拇指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二力大小相等,根据求出拇指表面受到的压强;
固体能够大小不变的传递压力,图钉尖对木块的压力等于拇指对顶帽的压力,根据求出图钉尖对木块的压强;
分析顶帽和顶尖受到的压力关系、受力面积关系以及产生的压强关系得出图钉的外形构造包含的科学道理。
本题考查了相互作用力条件的应用以及压强的计算、减小压强方法的应用等,要注意固体能够大小不变的传递压力。
15.【答案】解:游客的重力:
游客站立在水平地面上,游客对水平地面的压力:
游客站立时的受力面积:
游客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
由于走路时一只脚离地,人走路的压强
若夹胶双层钢化玻璃的承压为,
由于远远大于;所以人走在上面没危险;
游客穿鞋套后摩擦阻力,
因为匀速行走,行走时的动力,
功率。
答:人走在上面没有危险;
他以的速度匀速直线行走时的功率是。
【解析】本题注意受力面积,人走路时是一只脚着地,站立时是两只脚着地,对于受力面积一定要注意给定的接触面积是总的接触面积还是部分的接触面积。
知道质量求出重力求出压力,知道一只脚的接触面积,求出站立时两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受力面积,知道受力面积和压力求出压强,求出走路的压强,然后与夹胶双层钢化玻璃的承压为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由“游客穿鞋套后摩擦阻力由重力的倍变为倍”可求得摩擦力,因为匀速行走,行走时的动力,由可求得功率。
第2页,共9页
第3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