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重庆市潼南实验中学高三(下)开学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重庆市潼南实验中学高三(下)开学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6 23:0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重庆市潼南实验中学高三(下)开学历史试卷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左传 襄公十四年》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辅助)……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这说明(  )
A. 中央集权制度开始萌芽 B. 社会等级秩序森严
C. 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深远 D. 民贵君轻思想产生
如表为1860-1865年清朝满汉总督、巡抚的比例情况,据此可知(  )
年代 满汉总督比例 (年代) 满汉巡抚比例
1860 5:5 1860 6:9
1861 5:5 1861 4:11
1862 4:6 1862 2:13
1863 3:7 1863 1:14
1864 2:8 1864 0:15
1865 1:9 1865 0:15
A.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重大改变 B. 清朝政治权力结构变化
C. 汉族地主官僚主导内政外交 D. 鸦片战争促进了满汉民族融合
如图为某学生学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单元后,运用物理电学知识画了一个图示。据图可知(  )
A. 虚位皇帝统而不治 B. 帝国议会处于权力中心
C. 议会形式粉饰门面 D. 百姓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已向150多个国家和9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2020年5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宣布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与联合国合作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这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  )
A. 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 B. 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C. 坚持多边主义开展全方位外交 D. 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如表所示: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发生的部分事件,南斯拉夫的解体过程反映了(  )
时间 事件
1991年 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马其顿脱离南斯拉夫联邦,宣布独立
1992年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宣布为主权国家,波黑战争爆发
1995年 波黑正式独立;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1999年 美国及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科索沃战争,联合国和北约接管科索沃
2003年 南联盟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南斯拉夫”作为国名不复存在
2006年 黑山脱离“塞尔维亚和黑山”,成为独立国家
A. 东欧剧变源于外部势力的干涉
B. 意识形态的分歧影响了国家的走向
C. 民族自决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
D. 世界格局的变动引发局部地区动荡
如图是北宋苏颂所撰《图经本草》中的煎煮海盐制作图。此图可用于研究北宋当时(  )
A. 山水写意画绘画技巧 B. 手工业经济发展状况
C. 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 D. 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如图所示是丰子恺创作于1948年12月的漫画《圈圈圈上天》。“圈圈圈上天”出自当时的一首词:“人人竞说金圆券,金圆两字何曾见。……莫再似当年圈圈圈上天。”该漫画反映的现象(  )
A. 导致国共战略决战的爆发 B. 迫使国民党进行币制改革
C. 源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D. 加速了民族工业走向绝境
如图反映了作者(  )
A. 遏制法西斯势力 B. 质疑罗斯福新政
C. 反对社会保障政策 D. 认清资本主义本质
1958年至1961年,国家财政连续四年出现赤字,金额高达172亿元。1965年,国家财政收入473亿元;支出466亿元;收大于支7亿元;并且还清了外债;高价商品都已为平价;各种副食品和工业日用品供应充足。造成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国家战略的调整 B.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 国家工业化推进 D.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对比如表两部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薄伽丘于14世纪创作的《十日谈》,以意大利文写成。“当时定下这条法律,女人并不曾同意过,而且也并没征求过我们女人的同意。” 莎士比亚于17世纪创作的《哈姆雷特》,以英文写成。“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①作品都反对君主专制
②作品都主张主权在民
③两位作家都用他们的民族语言创作示
④文艺复兴在欧洲得到了拓展
A. ①②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④
口号或论断往往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下列口号或论断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第二次绿色革命”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④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
A. ④③①②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①②③④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了胜利,而且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夺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  )
A. 强调了二战所带来的社会变化 B. 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
C. 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 D. 是二战冲击旧有国际秩序的体现
20世纪以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十分引人注目。2016-2017年,计算机顶级人工围棋程序“阿尔法狗”(Alphagan)击败了世界围棋顶尖棋手。2021年12月;浙产超导量子芯片“天目1号”“莫于1号”首发,它们可应用于经典计算机可能解决不了的前沿问题。由此可知(  )
A. 人类的智力水平己不如电子计算机
B. 计算机程序发展已对人类构成威胁
C. 计算机系统可以代替人类各种智力活动
D. 电子计算机推进了人类信息文明发展
如图为1958年扫盲教材的目录。该图体现了当时(  )
A. 要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组织教学
B. 要培养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
C. 国家教育方针注重开展实施劳动教育
D. 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知识分子汲取了王夫之天下之大防二:“中国,夷狄也,君子、小人也。”的民族观,形成了以“排满革命”为号召的资产阶级民族思想,这种思想逐渐上升为近代爱国主义思潮。由此可知,王夫之的思想(  )
A. 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B. 推动了儒学在近代继续并有新发展
C. 对近代民族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D. 对辛亥革命的爆发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的另一个重大成果,便是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也密切了,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到18世纪后期,大陆之间的贸易发展规模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大西洋贸易尤其如此,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烟草、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因为种植场生产的是单一作物,所以种植场需要进口一切日常必需品。……这些种植场也要求进口劳动力,所以就导致三角贸易的繁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材料二: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额缩小到1919年前的水平。大危机使各国实际收入和物价水平暴跌,减少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同时出口国出口锐减,降低了出口国家的外汇收入,而每一个国家都难以做到相应地缩减其国际开支并保护黄金和外汇储备。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争取多出口少进口甚至不进口,以求国际收支平衡。为此,各国纷纷采取提高关税和贸易管制等手段。这些手段动摇了自由贸易体系的基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材料三:关贸总协定缔结后,多次进行减税谈判,这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战后初期的汇率波动和经济动荡,增加了投资,扩大了世界购买力,也促进了世界贸易。1986年与1948年相比,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增长了36倍和38倍,同期国际贸易额已逾20000亿美元。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新编世界经济史》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殖民扩张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归纳资本主义各国采取的贸易措施。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世界贸易发展的因素。
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表为早期儒学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材料二: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落……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格物才能穷其理。
材料三:……盖天下之治乱,不在=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来尝不背也。
(1) 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2) 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 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1年1945年,美国对苏联进行援助的数量惊人,种类繁多的物资主要是通过四条海上路线运抵苏联的。这些物资总价值约为102亿美元。加上各种劳务费,如美国船只的运费,为苏联修理船舰的费用,以及为苏联培训飞行员和海员以驾驶飞机和船舰等需要的费用,这些费用约为7亿美元。因此,美国对苏联的租借援助的总价值达到了109亿美元。几年中,苏联从美国得到的物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
《租借法案》的目的,是要使别国能够坚持同法西斯国家作战,以便使美国避免战争或在参战后用较小的代价取得胜利。《租借法案》的提出和通过,对打败法西斯国家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虽然租借援助的范围、规模在最初十分有限,但它仍然给反法西斯各盟国提供了许多最急需、最宝贵的物资。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经济向战时轨道的转变,美国一方面直接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将大批援助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各盟国的反法西斯战场。根据美国历史学家德怀特 杜蒙德估计,美国全部租借援助截止,1945年底达到490.96125亿美元,其中对英联邦援助约307.53亿美元、苏联约1141亿美元、法国23.7亿美元、中国13.35亿美元、巴西3.19亿美元、荷兰1.78亿美元、比利时0.82亿美元、希腊0.76亿美元、挪威0.37亿美元。租借援助遍及欧、亚、非和拉美四大洲共38个国家,直接支援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这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世界人民打败德、日、意、法西斯的物质基础。《租借法案》的通过极大地鼓舞了反法西斯国家特别是英国、苏联、中国等国家政府和人民抗击法西斯的信心,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是一个沉重地打击,《租借法案》也使美国“从一个帮助别国有时超过传统中立法规允许范围的友好中立国,变成一个十足的非交战国”。
——摘自丛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苏联援助政策研究》
(1) 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对苏联援助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苏联援助政策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表。
中国 外国
鸦片战争后,开设宗教、西学等课程的西方教会学校在中国出现。
19世纪60年代,京师同文馆成立;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机械学校等出现。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派幼童赴美留学。 19世纪30年代普鲁士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公立中小学教育体系。
1848年法国教育部长卡诺向国会提交关于普及义务教育的改革方案。
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出版《教育论》,提出以科学为主的课程体系。
1895年,盛宣怀创立北洋大学和南洋公学,仿造西方学校体系,分为初、中、高级,具有近代三级学制雏形。
1898年,梁启超、经元善创立上海经正女学,兼修中西学科。
1898年,光绪帝下诏废除八股文,设立京师大学堂。 19世纪中后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全人教育有”理念,指出民族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类的废墟之上。
19世纪下半叶,在曼彻斯特等城市涌现了私立的、男女均可入学的新大学。
1899年,英国成立教育委员会,初步完成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
20世纪初,清政府公布了第一个近代中国学制“癸卯学制”;随后又废除科举制中国学制“癸卯学制”;随后又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关。
1912年,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提出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等“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23年陶行知与晏阳日初等倡导推行平民教育,关注农民和乡村的教育问题。 1906年,法国教有家涂尔干指出教育人,一是通过文化传递整合社会,提出要注重道德教育与儿童心理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新教育运动,代表人物有爱伦、罗素等人,关注妇女、儿童、平民,注重教育民主化、品性化。
1924年英国发布《哈多报告》,“人人受中等教育”的理想模式被广为接受。
——根据周采《外国教育史》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等整理
上表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中外教育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
材料强调君臣之间关系相对融洽,不属于等级森严,排除B项;
材料反映出对君民关系、君臣关系的认识。国君上承天命,应该养民教民,君臣之间也要“相辅助”,纠过革失,赏罚分明,这体现了原始民主制的传统,C项正确;
“君轻”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解读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再结合选项逐一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据图表内容可知,从1860到1865年,汉族总督、巡抚比例逐渐增大,结合所学知识,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李鸿章和曾国藩等淮湘系汉族地主实力大增,地方掌权者变化,中央权力下移,由此说明清朝的政治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故选B;
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清朝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地方行政体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排除A;
“主导”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
材料内容不能反映鸦片战争对民族交融的影响,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3.【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皇帝”“宰相”等信息表明是德意志帝国,从图中可知,皇帝起决定作用,掌控议会,表明议会粉饰君主专制,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皇帝拥有实权,排除A项;
德意志帝国的权力中心是皇帝,排除B项;
德意志帝国没有实现主权在民,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考生需要结合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来分析。
本题主要通过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迁移与运用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2020年5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宣布两年内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与联合国合作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在全球化的形势之下,坚持多边主义开展全方位外交的策略,故C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睦邻”,故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新型国际关系,故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中的援助与世界和平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新时期的外交政策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南斯拉夫解体是冷战结束后,大国势力干预的结果,D正确;
东欧剧变的根源是难以摆脱斯大林模式,排除A;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意识形态的分歧,排除B;
C中“主流”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东欧剧变,要求学生结合东欧剧变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东欧剧变的结果和影响,还要搞清楚当前世界格局的特征。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北宋苏颂所撰《图经本草》中的煎煮海盐制作图”可知,该图片描绘的是宋海盐制作过程,属于手工业范畴,故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水画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这与题干所给图片不符,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自给自足,这与题干所给图片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北宋苏颂所撰《图经本草》中的煎煮海盐制作图”,并正确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7.【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1948年12月......人人竞说金圆券,金圆两字何曾见。……莫再似当年圈圈圈上天”并结合所学可知,漫画反映的是国统区通货急剧膨胀,这种现象导致民族工业走向绝境,故D项正确;
国共战略决战中的辽沈战役开始于1948年9月,排除A项;
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是在1935年,排除B项;
1929年经济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冲击,漫画反映的现象与经济危机没有关系,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结合题干“1948年12月......人人竞说金圆券,金圆两字何曾见。……莫再似当年圈圈圈上天”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及漫画的内容,可知在罗斯福新政期间,漫画作者对蓝鹰计划感到不满,认为这种干预等同于法西斯的集权,故选B;
A、C对漫画解读不到位,可以排除;
罗斯福新政及其质疑者本质上都是为了巩固资本主义制度,质疑者主要反对的是罗斯福的全面干预举措,主张实行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要求学生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65年,国家财政收入473亿元;支出466亿元;收大于支7亿元;并且还清了外债;高价商品都已为平价;各种副食品和工业日用品供应充足”并结合所学可知,1960年冬,国民经济调整,提出八字方针,促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A项正确;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排除B项;
由于急于推进工业化,引发了经济建设中急躁冒进,出现了经济困难,排除C项;
这一时期中苏关系逐渐恶化,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结合题干“1965年,国家财政收入473亿元;支出466亿元;收大于支7亿元;并且还清了外债;高价商品都已为平价;各种副食品和工业日用品供应充足”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十日谈》以意大利文写成”、“《哈姆雷特》以英文写成”可知,两位作家都用他们的民族语言创作,故③正确;
依据材料“《十日谈》”、“《哈姆雷特》”可知,《十日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的作品,《哈姆雷特》是英国莎士比亚的作品,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首先兴起于意大利,后拓展到英国等地,故④正确;
依据材料“女人并不曾同意过,而且也并没征求过我们女人的同意”、“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可知,体现了文艺复兴重视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精神,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主权在民,故①②错误,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十日谈》以意大利文写成”、“《哈姆雷特》以英文写成”,结合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人文主义思想分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内容,同时注意把握启蒙运动的内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比较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①是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灿型杂交水稻,②是1988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的,③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口号,④反映了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生活状态,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④③①②,A项正确;
BCD排序错误,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及科学成就,熟记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及科学成就的表现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及科学成就,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12.【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对旧有国际秩序的冲击,非是二战后带来的社会变化,排除A项;
材料并未否定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掠夺性,排除B项;
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了胜利……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说明二战冲击了旧有国际关系格局,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计算机顶级人工围棋程序……击败了世界围棋顶尖棋手”“浙产超导量子芯片……可应用于经典计算机可能解决不了的前沿问题”可以看出,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不断进步,其发展推进了人类信息文明的发展,故D正确;
电子计算机毕竟是由人类研制,故A错误;
B项说法耸人听闻,故B错误;
C项说法太绝对,故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信息技术的发展,考生需要结合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4.【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他犯了什么罪”“成功与失败”“勤学说”“使身体健康”“研究算术”“生活与趣味”等信息可知,1958年扫盲教材注重学生德智体劳等全面发展,即要培养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故B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故要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组织教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排除;
材料体现了国家教育注重德智体劳等方面的发展,不只是重视劳动教育,故C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5年我国才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考生需要结合建国初的教育方针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5.【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思想受到明末清初王夫之民族观的影响,有一定的继承性,C项正确;
材料强调民族思想的前后联系,而不是民主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理论基础应是西方启蒙思想,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儒学的继续与发展,排除B项;
材料强调王夫之的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族思想有影响,但未体现其对辛亥革命的爆发的重大影响,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根据材料“辛亥革命时期,一些知识分子汲取了王夫之……的民族观,形成了以‘排满革命’为号召的资产阶级民族思想”及所学三民主义的内涵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6.【答案】【小题1】影响:密切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等。
【小题2】措施: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提高关税壁垒和贸易管制等。
【小题3】因素:经济大危机的冲击;各国政策变化;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殖民扩张、经济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一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西欧殖民扩张对世界贸易的影响;第二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资本主义各国采取的贸易措施;第三问,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影响世界贸易发展的因素。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殖民扩张、经济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7.【答案】【小题1】共同思想:民本(爱民)思想。
【小题2】进步之处:重视道德建设;强调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主张身体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小题3】标准:百姓的忧乐。
原因:明清之际专制主义强化,社会动荡,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先秦儒家思想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第二问结合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分析;第三问结合黄宗羲思想主张及出现背景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特点:数额巨大;方式多样;多以租借方式进行。
【小题2】作用:美国对苏联的援助增强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物质力量;维护了美国与苏联的反法西斯同盟关系;有利于减轻美国在战争中的压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小问要结合二战时期美国对苏联援助的表现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美国对苏联援助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对苏联援助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整合所学知识嗯。综合理解题干的能力。
19.【答案】本题据材料表格“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中外教育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例如:中外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而变革。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工业革命、各国教育体系、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方面予以阐述。注意论题言之有理即可,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故答案为:
论题:中外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而变革。
论述: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张到欧洲,顺应工业生产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英、法、德等欧洲国家颁布法令,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重视自然科学的数学内容。西方国家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引入西方科技,开展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学堂,派遭留学生等,中国逐渐建立起西方式的近代教育体系。
总之,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反过来又推动社会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东西方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东西方政治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东西方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