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写一篇小通讯》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下):《写一篇小通讯》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13 17: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写一篇小通讯》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本次写作练习,旨在让学生在真实的写作实践中掌握纪实性作品的写作要求,同时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沟通交流的能力。本设计拟安排“教师指导——小组采访——各自行文——发表交流”四个环节,应该说这是一次综合性的全程写作活动,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两节写作课。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范本,来导学导写,学生在真实的写作实践中消化所学,内化知识。学生在多种形式、不同层面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习沟通,学习合作,学习分享,学习写作。
【教学流程】
一、老师导写
1、?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记者有“无冕之王”的美称。的确,一个称职敬业的记者在人们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范围极其有限,但记者却让我们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他们把生活中的事和人写出来,把事情的真相呈现给我们,扬善抑恶,伸张正义,让我们对世界有更多更深的了解。从今天开始,我们大家尝试当一回记者,用三周的时间,进行采访,写出一篇通讯。
2、?写作指导。
(1)占有材料,多多益善。
通迅写作要作充分地调查采访,要尽可能地占有材料,不能闭门造车。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是作者艰苦采访,认真思考,精心构思的结晶。
[材料一]夏衍写《包身工》。夏衍为了比较详尽地收集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材料,他不仅听工人夜校的教员讲述包身工的事情,读很多描写女工生活的作品,而且通过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同学的关系,到包身工工作的车间去观察,了解他们的劳动条件。包身工们一清早就进厂做工,晚上才回工房,所以要看到她们上下班的生活,非在清早和晚间不可,这样作者从三月初到五月,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终于比较详细地搜集到了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我国报告文学的奠基之作《包身工》。
[材料二]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曾于一九五〇年和一九五二年两次赴朝鲜,同中国人民志愿军生活战斗在一起。本来,作者的任务并不是上前线采访,但是,作者在前沿阵地上采访了三个月。亲眼看见了战士们杀敌的无畏,亲身感受了敌人巨炮的轰鸣,踏过被炮弹深翻过的阵地,手握过鲜血浸透的泥土,最终写出了感人至深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2)内容真实,不能虚构。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通讯与文学作品不一样,不可以虚构。文责自负,如果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如果夸大其词,就会丢饭碗,就会有人找你打官司。
[材料一]《女记者与狼共穴61天》一文,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山西某党报”一位女记者吴丽,因揭露某造纸厂污染事实而遭绑架,被卖到边远地区与一农民成亲。女记者虽与这农民“斗智斗勇”,但被再次转卖,后在一位有良知的农村青年帮助下得以脱身。这一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俱全,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篇难得的好稿,于是很快被知名杂志《家庭》采用,并先后有十余家报刊转载。后来,有关方面很快证明此稿“纯属捏造”。《家庭》杂志社就此公开道歉,并解聘了该文的责任编辑。
[材料二]《纽约时报》“布莱尔事件”。《纽约时报》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最具权威性的媒体之一。杰森·布莱尔闭门造车,在家里编造虚假新闻。6个月间所写的76篇报道中有36篇错误百出。5月1日布莱尔被迫辞职,此后,该报的总裁和总编也因此辞职。百年老报受到沉重打击。
[材料三]假新闻“到三亚吃老虎”。海南某报报道,记者从三亚市政府及三亚迈迪公司获悉,未来几年内,三亚有望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公开品尝老虎肉的城市。报道发表第三天,三亚市委、市政府及迈迪有限公司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司严正声明:公开“吃虎肉”纯属谣传,对于媒体的不实报道,将保留诉讼的权利。
(3)选题选材,针对现实。
写什么事件,采访什么人,要有一定的现实性,有一定的时代意义。要想到自己写的是不是大家关心的事件,是不是大家感兴趣的人物,写出的文章别人喜欢不喜欢看。如:《南京大屠杀》针对一些日本人无视历史,歪曲历史的情况,搜集了大量的事实来说明历史真相。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寻找时传祥》针对当今社会一些人爱岗敬业精神的缺失而专门采写了时传祥的事迹,也有很强的针对性。
(4)议论分析,要有见解。
通讯强调客观报道,以叙事记人为主,但也要有议论,有作者的见解。如:《阿炳在1950》的作者认为新中国新社会使得阿炳的艺术生命得以大放光辉。《滑铁卢》作者认为导致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是格鲁希的死守命令,不知变通。
3、?范文两篇。
考上了中专,瘫痪在床的父亲却无人照顾,无奈之下,16岁的李勇——
背着父亲上学
1995年8月,16岁的李勇以甘肃省宁县第4名的好成绩被庆阳师范录取了。消息传出,李勇的亲朋好友为他高兴,他的语文老师望着瘦小的李勇,百感交集,只说了句:“难为你了……”便哽咽无语。
李勇7岁那年冬天,父亲忽患中风瘫痪了,从此生活的重担压在了李勇母亲的肩上。为了减轻母亲负担,小小的李勇割草喂猪、烧炕,给父亲接屎接尿。为了凑足学费,他养了十几只兔子,利用课余和回家时间给兔子拾草。升入初中后,父亲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李勇更忙了,他给家里挑水,给牛割草,给地里送粪……
1995年3月,母亲因积劳成疾永远地离开了李勇。望着瘫痪在床的父亲,望着零乱不堪的家,李勇一边抹着眼泪伺候着病重的父亲,一边坚持上学。两个月后,李勇参加庆阳地区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取得三等奖,参加全国初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取得了甘肃赛区一等奖。6月,在全县初中毕业统考中获得第二名,参加中专招生又被庆阳师范录取。
面对录取通知书,李勇心事重重。他忧虑500多元的学费没有着落,更忧心瘫痪在床的父亲由谁来照管?
李勇央求家族中长辈从中说合,希望已分家的哥嫂能照应瘫痪的父亲,然而没有任何结果(此事应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编者注)。在母亲坟前,他跪在地上失声痛哭。
李勇冒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带着父亲上学。李勇只有一个念头,有他吃的一口饭就不会让父亲挨饿!
李勇卖了家里积存的200多公斤玉米,400多公斤糜子和一些黄豆,勉强凑够了1000元,1995年9月10日,李勇背着父亲,怀里揣着卖粮得的1000元钱,来到了西峰市,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路……
李勇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将父亲安置下来。
新的学校生活紧张而宁静,李勇一边认真读书,一边照顾着父亲。为了父亲,他没有在学校食堂吃饭,他没有住学生宿舍。每天一下课,他就匆匆赶回“家”,生火做饭,给父亲接屎接尿。逢节假日和好天气,李勇就背着或用架子车拉着父亲上街转转,让父亲散散心。每次上课前,他都要给父亲放好接尿的罐头瓶子,支好大便时用的凳子,把收音机放在父亲能够得着的地方,安顿好一切,他才往学校赶。一天,李勇下课回来了,一进房子便闻到了股刺鼻的气味,见父亲神情紧张地望着他,李勇心里明白了,他一边帮助父亲换上干净的衣裤,一边安慰父亲。说话比较吃力的父亲,望着瘦小的儿子,一把抓住李勇的手,眼泪叭哒叭哒往下掉。
备尝了生活艰辛的李勇自尊心很强,他从未主动向学校反映过他的情况。年终,当得知这一切之后,学校给李勇补助了60元生活费。
李勇说,不管生活有多么艰难,他都要和他的父亲坚强地活下去,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漫长的四年学业。
(作者吴锋、夏涵禄、杨永庚,选自1996年3月6日《中国青年报》)

孝心一片动天下

1995年6月,李勇获得了全县初中毕业统考第二名。8月,他以全县中专招生考试第四名的成绩被庆阳师范学校录取,成为庆阳师范学校中一(3)班的学生。
当喜事临头的时候,李勇心里更多的却是忧虑,自己去上学,父亲怎么办
瘫痪在床的父亲嘴里不说,心里当然知道儿子在愁什么。他让李勇找来了村干部和家族的长辈们,请他们出面说话,让已分家另过的大儿子来照顾自己,让李勇能安心去上学。
9月8日,当着村干部和家族长辈的面,李勇与哥哥说定,家产全部归开着一个小饭馆的哥哥所有,哥哥负责照顾父亲,并每年拿出1500元钱作为李勇父亲、李勇的生活费及学费。
9月9日,李勇的哥哥突然又找上门来,对父亲及李勇说:“昨晚回去想了一下,觉得不对。家产总共只值六、七千元,李勇上学4年,我得拿6000元,划不来。”李勇气极了,说:“那你看别处哪里有靠养活人得利的事你就寻去!”
哥哥走了,李勇和父亲面对面坐着,好长时间谁也没有说一句话。
李勇走出门,来到了母亲的墓前,这位16岁的少年长久地跪在母亲墓前,先是无言地任泪珠一滴滴地滚落,最后,终于放声痛哭。不知过了多久,他用手抹去脸上的眼泪,给母亲磕了三个头,说:“妈,我背上我爸上学去吧!有我吃的一口饭,就不会让我爸饿着!”
卖了自母亲去世之后一直珍藏着的200公斤玉米、400公斤糜子等一些粮食,凑了1000元钱,李勇背着瘫痪的父亲来到距家25公里的西峰市求学。
交了500元学费,在一位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以每月40元的租金租下了学校附近的一大间平房,用家里的一个破铁桶做了个火炉,搭起了锅灶。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地过起了日子。
17岁是人生的花季,过早倍尝生活艰辛的李勇却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在课余节假日逛街看电影。逢节假日和星期天,他总要背着或用架子车拉着父亲上街转转,让父亲散散心。有时,从拉三轮车的姐夫那里借来两轮车,走街串巷挣点儿钱补贴生活。
自尊心极强的李勇从未主动向学校反映他的情况。他默默地靠自己的努力一面照顾父亲,一面刻苦学习。第一学期下来,他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

从小学,到初中,到师范,李勇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好老师。这些老师不但关心着他的学习,也关心着他的生活。
他的初中老师给过他许多的帮助,并和师范学校的老师等人一起,最早把李勇背父上学的事写了出来,投给了《陇东报》和《中国青年报》。《陇东报》和《中国青年报·教育导刊》最早披露此事后,全国20多家报刊纷纷转载。
社会各界对于一个普通孩子的孝行所表现出的反应令人吃惊。《中国青年报·教育导刊》的一则报道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包括美国、香港等地在内的世界各地上千封来信飞到了报社、学校和李勇手中,5万多元的捐款寄到了学校和李勇手中。
给李勇来信、寄钱的一多半是老人、一小半是中年人和中学生。
辽宁老同志黄百田信中说:“看了你的事迹,想起了我苦难的童年。也是16岁,我以优异的成绩被奉天铁路学院录取,因为那是旧社会,没钱入学,我含泪退回入学通知书。从此,我做小工维持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难生活。你和我命运相同,但时代不同,你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没有失学,也没有扔掉相依为命的父亲。”北京一位退休老人来信说:“我非常愿意与你这样的青年交个忘年朋友……你最好把你的简单情况写一下,如你爸爸的病情,你的身高、脚码,你需要什么学习用品。回信就写董奶奶收即可。”安徽淮南教育学院副教授方守金夫妻俩和儿子方晓枫全家一起给李勇写了封信,说:“今天晚上,我们一家人都在谈论你,都为有你这样的好孩子、好学生而感到自豪。”南京理工大学唐治教授在信中说:“目前你体重多少 身高多少 一个月同父亲一起的伙食多少钱 你身体好不好,一天睡几小时 第一学年几门课考多少分 孩子呀,你太不容易了!”许多信催人泪下。

自从知道了李勇的事之后,李勇的老师和同学们不断地去看望李勇的父亲,帮他做家务。
师范学校作出了“关于学习李勇同学,艰苦奋斗、刻苦学习、孝敬父母的决定”。庆阳地区教育处和团地委联合作出向优秀学生李勇学习的决定。甘肃省副省长陈绮玲、团省委书记邵明、地委书记黄续祖、专员等也都给李勇写信、捐款。
师范学校校长李种德几次和李勇家乡县、乡、村及乡亲们一起商量李勇父亲的赡养问题,最后,李勇的哥哥答应接老人回家赡养,学校则从代管的各界捐款中每月拿出50元作为老人的伙食补助。这样,从1996年3月开学起,李勇的父亲就留在原家中,由李勇的哥哥照料。

李勇父亲的赡养问题表面看来是解决了但背后的问题依然存在。
5月15日,庆阳师范学校一司机对记者说:他当天上午亲眼看见,刚花了一万多元盖了新房的李勇的哥哥嫂子,给父亲的饭是:一个馍、一壶水、八九根咸菜。该司机此前曾多次送校长去过李勇家。
司机说:老汉见了我们就流眼泪,说还想跟着李勇一起过。
(作者孙凯,本文选自1996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
二、小组采访(一周内完成)
1、?组织采访小组。以三人为一组较为合适,学生自由组合,老师适当调配。
2、?采访组制订采访计划(确定采访对象、时间、话题,拟订采访谈话提纲)。
3、?采访(小组成员集体参加,共享采访材料)。
三、独立写作(一周内完成)
小组成员各自写作小通讯。
四、发表交流(一周内完成)
1、?小组内交流后,根据小组同学意见各自修改,定稿。
2、?装订班内所有作品,在班上传阅一周,老师可写前言。传阅期间老师可跟学生面谈,就作品交换具体看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意见。鼓励学生向媒体投稿。
五、交流讲评(课内一课时)
1、?每小组推一人谈采访经验或者谈文字稿的撰写体会(要求发言精短)。
2、?老师对学生发言作简要点评。
3、?学生投票评出优秀作品五篇,由老师或同学进行点评。
4、?老师总结(老师对采访、写作、交流全过程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兴趣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指导课板书
通讯写作要诀
占有材料,多多益善。
内容真实,不能虚构。
选题选材,针对现实。
分析议论,要有主见。

交流课板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通讯写作交流
你的经验,我的营养。
你的成功,我的快乐。
你的精彩,我的享受。
【教学探讨】
通讯的写作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写作,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去占有材料,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像作家、记者一样去进行真实的采访调查。没有这个环节,这种写作就是架空的,就是虚拟的,不仅写不出好文章,而且会让学生以为新闻作品也可以像写文学作品一样面壁虚构。因此,要么不安排这种新闻类体裁的写作练习,要么就安排一次真实的写作实践。
写作是个性化很强的创造性劳动,但是不排除一定程度上与他人的合作。本设计试图把合作行动与独立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组成采访小组,形成团体力量,有利于学生开展采访工作,把采访工作做实,同时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行文阶段则让学生独立写作,可以让每个学生得到锻炼。
⊙设计亮点
本设计体现了三个结合:教材内外结合,实践与写作结合,个体的创造与团体合作结合。教材内外结合使得写作指导既有学生的已知做基础,又有更广阔的视野。实践与写作结合,符合新闻体裁的写作训练要求。个体的创造性与团体合作结合,有利于采访工作的展开,有利于团结合作,有助于同题作文的相互比较。
设计了多个平台,让学生去体验去合作去交流。采访小组是一个平台,采访小组与采访对象又构成了一个平台,作品的传阅是一个平台,而最后的交流更是一个综合性的平台。不同的平台,可以让学生与不同的人进行不同层面的对话、沟通。
⊙专家点评
本教学设计是针对通讯写作的训练特点而设计的,具有较强的仿真性和挑战性。写作指导、素材搜集、加工成文、修改交流,四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写作流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让学生在真实的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特别是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