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称取氢氧化钠 B.加热液体
C.过滤液体 D.浓硫酸稀释
2.用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中和反应实验时,测得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溶液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是
A.b点和e点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
B.图中温度曲线从室温上升到e点,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C.c点和f点所示溶液pH>7,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D.该实验是将稀硫酸逐滴滴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3.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酸雨的pH<7,则pH<7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B.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故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的溶液一定显碱性
C.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所以生成沉淀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D.洗洁精去除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则汽油去除油污也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4.已知: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氨气的性质,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请根据上述的操作和相关现象分析,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B.氨气溶于水使试管内压强减小
C.若将酚酞溶液改为紫色石蕊试液,可看到蓝色喷泉
D.试管内液体的PH<7
5.2021年“世界水日”的主题为“珍惜水、爱护水”。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滤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B.用明矾对自来水进行杀菌消毒
C.用肥皂水区别硬水与软水 D.有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6.下列各组固体和液体分别放在如图所示装置,试管中有某种液体,将气球中的某种固体小心地倒入试管中,不能使气球膨胀的是
A.生石灰和水 B.镁和稀盐酸 C.氯化钠和水 D.石灰石和稀盐酸
7.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两滴酚酞试液无现象,则溶液一定呈中性
B.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D.含碳元素的物质充分燃烧会生成CO2,所以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碳元素
8.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大且变质的是
①浓盐酸②浓硫酸③烧碱④生石灰⑤熟石灰
A.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④⑤
9.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蒸发食盐水 B.检查气密性
C.稀释浓硫酸 D.加热液体
10.生活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丰富的“化学小实验”的机会。小明同学将酚酞试液分别滴入到下列物质中,其变化现象及它们的pH对应正确的是
A.肥皂水 B.石灰水 C.食盐水 D.白醋
滴入酚酞试液后的实验现象 无色 蓝色 红色 无色
该物质的pH pH>7 pH=7 pH<7 pH<7
A.A B.B C.C D.D
11.性质决定用途是重要的化学学科思维。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B.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造铅笔芯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用于金属除锈
D.氢氧化钠能与酸反应,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12.从安全角度考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电线老化着火,马上用水浇灭 B.夜晚天然气泄漏,立即开灯查找原因
C.炒菜时油锅着火、油锅用水熄灭 D.浓硫酸稀释时将浓硫酸缓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二、简答题
13.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稀盐酸的质量而变化,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______ (填 “增大”或“减小”),B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
(3)加入ng稀盐酸时,溶液中溶质有_______,加入盐酸到mg时pH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7.
14.分类和类比是初中化学常用的学习方法。
(1)下面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个实验,请根据由化学变化引起的现象进行分类:
你的分类依据是______
(2)查阅资料可知:一般情况下,不溶碱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会分解生成相应的氧化物和水,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若将第⑤个实验的废液过滤,并将滤渣干燥,然后如右图加热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三、推断题
15.已知A-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A与E的反应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D是一种气体单质,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可以由一种物质直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C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2)E→D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3)B→A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物质D的用途___________。
16.如图:A、B、C、D、E、F是初中常见的六种物质。已知:A是汽车铅蓄电池含有的酸,E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A与B发生中和反应且生成物中有钡餐的成分。用“一一”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成另一种物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C_____,F_____。
(2)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写出E与足量A反应的实验现象_____。
17.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A为单质,E是人体中胃酸的主要成分。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
(1)若B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一种气体,则物质A可以是___________,物质C的阴离子是___________(写离子符号),写出物质E常见的用途___________。
(2)若B的溶液呈蓝色,则物质C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是___________;
(3)以上(1)(2)所有反应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18.“三中化学小组”做分子运动探究实验。探讨相关问题。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有______。
(2)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没有必要______,理由是______。
19.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硫酸的部分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1)实验一:向装有CuO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观察到氧化铜完全溶解并得到蓝色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实验二:向装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
(2)实验三:为了证明NaOH溶液和稀硫酸发生了反应,该组同学设计了如图一所示实验,传感器测定的pH和温度随溶液质量变化情况见图二、图三。
则B溶液是________,图三中的M与图二中X、Y、Z中的________数值相等;
(3)实验四:将实验一和实验二所得溶液混合得到蓝色沉淀,则实验二所得溶液的溶质为___。
20.下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常用的仪器,请结合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____。
(2)写出用与的混合固体制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若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还缺少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3)实验室制取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选择___________和D组合作为制取和收集装置,其突出优点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将和的混合气体通过F装置进行净化,最终得到的气体是___________(选填字母)。
A.、 B. C. D.、
(5)实验室常用块状固体电石(主要成分是)与水反应制取乙炔(),该反应很剧烈,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选填字母)。通常情况下乙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若要收集较纯净的乙炔气体,则应将气体从___________(选填“a” “b” “c”或“d”)通入。
五、计算题
21.利用方程式进行计算
已知烧杯中装有200g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其中含硫酸铜4.8g,向烧杯中逐渐加入氧化铜,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氧化铜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请计算:
(1)m=_______g。
(2)恰好完全反应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
参考答案:
1.B 2.D 3.B 4.D 5.C 6.C 7.D 8.A 9.C 10.D 11.A 12.D
13. 放热 减小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刚好完全反应 NaOH和NaCl 小于
14. 因发生化学变化(或反应)产生了气泡 ②④(或因化学变化(或反应)产生了沉淀①③⑤) 蓝色固体变成黑色,试管口(内壁)处出现无色液滴
15.(1)H2O
(2)置换反应
(3)
(4)作燃料
16.(1) H2O Fe
(2)
(3)
17.(1) C 除锈
(2) CuO
(3)分解反应
18.(1)水不能使酚酞变红,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
(2)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
(3) 没有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在实验Ⅰ中已经可以证明了
19.(1)
(2) 稀硫酸 Y
(3)硫酸钠和氢氧化钠
20.(1)分液漏斗
(2)
酒精灯
(3) CaCO3+2HCl=CaCl2+H2O+CO2↑ C
(4)C
(5) B d
21.(1)208
(2)设反应生成硫酸铜质量为x,
x=16g;
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