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现代文阅读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内阅读训练】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围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坨,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A ;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选段围绕《山海经》展开叙述,请梳理事情脉络,完成填空。)
①____________,我知道了《山海经》。
②从阿长那儿,我____________。
③从《山海经》后,我更搜集绘图的书。
2.文中说“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联系选文,说说你对“伟大的神力”的理解。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赏析加点词)
(2)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从表达方式角度赏析)
4.根据语境,在A处补上一段关于“我”的心理描写,不少于30字。
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补充交代阿长的身世?
阅读杨绛的《老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6.第①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老王为什么要支撑着给“我”送香油和鸡蛋?你觉得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8.第③段画线的句子“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为什么有限的数量却数不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9.选文表达了“我”对老王怎样的态度和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台阶(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②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③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④台阶旁栽着一。裸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 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戴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者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敢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早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⑤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⑥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⑦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栗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10.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11.第④段“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专注的目光”反映了父亲此时怎样的心理?
12.第⑥段末尾“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关于“草鞋”这一细节你是如何理解的?
【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暖暖的年火记忆
鄱湖小草
①过年,在那农耕时代,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特别幸福的日子。那年火,那年夜饭,那年的味道,那是多么的迷人啊。现在回想起来还是甜甜的。
②进入腊月,年味就慢慢地有了。家家户户都在做红薯糕,晒薯片;接着蒸糯米饭,晒糕米,炒爆米,炒豆子,炒花生;熬糖,切糖糕;烤麦皮,蒸粉皮;再接着是做年粑,最后在二十二三日开始杀年猪。每家杀年猪,都要吃上一顿杀猪饭——这一切都是醉美的年关盛事啦。
③家乡的年火是用木柴垒成的塔状堆,通常都在院子的正中央,家家户户都有,一般是在大年三十的下午开始垒,都是家里的男丁在做。我家在我们小时候都是父亲一个人在忙活。旁边架个三脚锚,可放鼎罐熬肉,或放铜壶烧开水。“旺火烧起来,财神进门来。”在年火旁,长辈们讲起了有趣的民间传说。迷人的故事,一个接一个地撞击着孩子们的心灵。我们沉浸在醉熏熏的年味等待之中。
④年幼的我坐在炉火旁,吃着母亲亲手制作的各式小吃,在熊熊跳动的火焰旁滋滋有味地烤火。父亲满脸春风地架起了三脚锚,放上鼎罐一门心思熬猪膀腿。他一会是揭开鼎罐盖看看,一会又添点水,一会用一根筷子戳戳皮包,试试肉熟的程度。筷子可戳透,就转小火慢慢地熬。
⑤年火中,父亲略带国字而又圆嫩的脸膛被年火烤得通红,阵阵肉香的氤氲里,红润的脸庞上更有一种满足感,分明就是一种美美的享受呀!
⑥父亲在景德镇出生,八岁时,爷爷病故。父亲少时学了几年裁缝,收入不高,改学棉花匠。父亲爱动脑,肯下功,不几年,棉花弹得有些名气了。50年代,人们还是纺纱织布,穿土布棉衣,棉花匠很忙;60年代土布淘汰了,棉花匠的事少了,父亲也就转到农事上来了。父亲是闲不住的人,看到人家织网捕鱼,他也留心琢磨着。人到中年了,攀罾捕鱼也成了他的爱好。说是爱好,其实是为了孩子,鱼樵耕读嘛,苦着呢!我没看见他休息过一日半天的。难道父亲从不生病?他不抽烟,不喝茶,干完这件干那件;还晚睡早起的,挤时间到湖里捕鱼。我家的鱼味香飘四季呀!
⑦小孩喜欢玩爆竹。在炉火旁,我把50头的小挂爆竹,小心地拆开。每每父亲就赶紧停下手头的工作站在旁边,提醒我注意安全,一直含笑,静静的等我放完才放心。我单个儿放,捏在手上放,插在小竹子筒眼里放,还把那没放响的爆竹折断几个,摆成菊花型,中心点燃放,多样形式玩法。年火中,我的眼皮不断地往下耷拉着,父亲还在美美地侍弄着猪膀腿,像是古玩行家正在把玩一件稀世珍宝呢!
⑧年火通宵不息,熬猪膀腿的鼎罐,也在不断地调动受热方位。到肉烂弥香快糊时,父亲就美滋滋地给皮包加一层厚厚的红糖,又微火焖炖着。猪膀腿熬呀炙呀焖的,要三个多钟头吧,直到半夜。第二天,我的父亲,美美地吃着酱红色的膀腿肥皮;特别香甜的精瘦肉,则是我们大家享用。勤劳的父亲,也只有在过年时,才彻底放松自己,享受这迷人的年滋味啊!
⑨现在,父亲病故也三十几年了,我也成老人了,生活在繁华的都市里,传统的年火依然燃起,但只能是一盆炭火了。烤着年火,依稀看到,父亲面带笑容,为我们精心焖炙膀腿的模样。吃着自己熬的猪膀腿,但总是觉得缺点什么。缺什么呢……
(文章出处:散文网,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点明对往事的回忆,“暖暖的”突出对小时候过年情景的深切怀念。
B.文章罗列多种民间小吃和引用俗语,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C.第⑤段中父亲的“满足感”,仅仅来源于他对亲手熬制的猪膀腿的享受。
D.文章用第一人称叙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使文章亲切真实。
14.第⑥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5.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1)迷人的故事,一个接一个地撞击着孩子们的心灵。(赏析加点词语)
(2)他一会是揭开鼎罐盖看看,一会又添点水,一会用一根筷子戳戳皮包,试试肉熟的程度。(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16.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17.文章结尾处说“总是觉得缺点什么”,你认为缺什么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
阅读《转身》,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8.标题“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19.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其表达作用。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记叙文以“转身”为线索,采用总分总结构,表达了“人们在人生路途中与美好事物相逢相遇的短暂”的人生感慨。
B.第①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这个词用得极妙,与前文中的“人海”相呼应,说明人海茫茫,纵然可以寻找也不可能再找到她的影子。
C.第②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总括了作者个人的体验与感悟,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D.本文详细描写了三次“转身”的动人情景,分别为:在车站,善良的年轻人转身没入人群,我来不及道歉;秦岭深处,一个美丽的女孩转身消失在命运的路径;南大街路口,我想帮助的一位贫苦的中年乞丐转身而逝。
E.本文主要采用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刻揭示了“转身”的内在意蕴,使文章的立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人读之耳目一新。
21.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与那棵老海棠树相伴。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胡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天还没亮,奶奶就起来主动扫院子,“刷拉--刷拉--”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候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3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 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 ”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⑥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⑦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选文有删改)
22.阅读全文,填写空白处,梳理文章的思路。
这篇散文以(1)__________为线索,描绘了奶奶在一年四季的老海棠树下度过了春夏秋冬:春天树下,奶奶在辛苦的糊纸袋;夏天浓阴下,奶奶(2)________________;秋天,落叶纷飞,奶奶(3)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奶奶(4)___________________。
23.品味文章中划线的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从描写角度)
24.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①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榆木拐
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乡医院,会聘请一些有声望的中医坐诊。那天快下班时,陈令名手端茶杯,在院内活动身子。陈家祖传中医,他是全科,尤擅妇科,是这家医院的一个招牌。
②陈家祖传中医到陈令名已是第六代,一直只看病不卖药。但凡诊治病人,搭脉,诊断,开出药方,然后让人去药店买药。病人不解:“哪有医生不卖药的?有钱不赚吗?” 陈令名指指书橱的上方:“看到没?那根榆木拐棍是太太爷留下的。祖上的规矩,咱家看病不卖药,防止后辈为了挣钱影响治病。违反祖训的,长辈就用这根榆木拐棍揍十下。那可是打脸啊!”
③在当地,陈令名先后将十多个大出血的产妇救了过来,在那个年头,他简直成了神一样的存在,也不免有人担忧:“陈神医要是被大医院要去,咱看病就不方便了”“人往高处走,早晚的事”……还有一些人家早早让女儿出嫁了,为的是女儿生孩子时陈令名还在本地医院。
④果然不久,县医院点名要陈令名。在这节骨眼上出了一件事:当地一干部的儿媳产后出血,送县医院路不好,怕颠。那天陈令名不坐班,有车将县里的医生拉到了乡医院。那边,产妇的娘家人也把在家休息的陈令名请到了乡医院。
⑤县里的医生先用棉球堵血,然后打止血针。陈令名刚巧赶到,一看急了:“这样不行啊!堵不中用,止血针慢,我用中药能快速止血。这是祖传秘方,灵验着呢!” 县医院医生是名牌医校的,哪里会听一个乡医生的话?
⑥产妇的娘家人倒是对陈令名信服,但也不敢得罪大医院的医生。他们悄悄把陈令名拉到一边说:“救人要紧,您能不能先熬药?万一那个医生治不了,还得靠您。”
⑦按说这会让陈令名很没有面子,可他眉都没皱,当即点头:“救人要紧,我这边就先准备着。先说好了,我治病不卖药,我用的中药,你们得到医院下账。”
⑧一时间,不大的乡医院里,大医院的专家、当地的名中医同时救一个产后大出血的病人。
⑨专家打完针,又用药棉止血,最终也没见效,产妇的呼吸越来越微。他收起听诊器,两手一摊:“我尽力了。” 家属放声大哭。陈令名用手搭搭产妇的脉,说:“还有脉动,先别哭,我再试试。”
⑩专家本来要走,听陈令名此言,不走了。冷着脸,准备看他的下一出。
陈令名端出已经煎好了的中药,用水拔凉,快速给产妇喂下。约一小时后,病人发出了虚微的呻吟。
陈令名一心救人,得罪了权威,在乡医院一直干到退休。他回家后继续传授中医,还是只开药方不卖药。他的后代和门人,只能靠务农维持生活,个个身强力壮。
一晃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医火了起来。陈令名的一个孙子到县城开诊所,他违背祖训开始卖药材,生意很好。那天,一头白发的陈令名突然出现在县城孙子的中医店里,用榆木拐棍一阵猛砸,把药橱的玻璃都打碎了。孙子急忙低头认错,心里还纳闷:老爷爷都这岁数了,哪儿来这么大的力气?
自此,陈氏一门,还是只看病不卖药。
陈令名活到102岁,无疾而终。当地报纸采访他儿子,这位陈家传人听说很多山区医疗条件很差后,就把陈令名的快速治血崩的药方,还有“独参汤”秘方公之于世。虽是好事,但毕竟违背了祖训,他回家看到老父的遗照,悄悄把那根榆木拐棍藏了起来。
(选文有删改)
25.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小说写陈令名治病救人的朴素一生,他所遵守祖训的本质仍是治病救人,不为名利。
B.小说第③段写人们的担忧及超常规的做法,一方面从侧面写出陈令名艺术高明,另一方面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制造了波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第⑩自然段中“冷着脸,准备看他的下一出。”写出了专家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准备看下一出,把这种无德又自私冷漠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D.小说的结尾写到“悄悄把那根榆木拐棍藏了起来”,由此可见:时代变了,陈家的祖训过时了,陈令名的儿子想改掉祖训。
26.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补充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陈令名艺术高明,救人无数,为人称赞;(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家世代守祖训,只看病不卖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他收起听诊器,两手一摊:“我尽力了。”(从描写角度)
28.选文以“榆木拐”为题目,写出你的理解。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远房叔祖说给我听 我得到了《山海经》
2.平时“切切察察”、满肚子麻烦礼节、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给我买来了心心念念的《山海经》,完成了别人不肯做或者不能做的事。从孩童的角度直接抒情,夸张地表现了我当时对阿长的崇敬和赞美。
3.(1)“连”和“也”连用,表现出了我对《山海经》十分念念不忘,连没文化的阿长都听说并跑过来问了,也侧面体现出了我对阿长的不屑和轻视。(2)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我”对阿长的赞美和祝福。
4.我的天!是真的吗?别人都不愿意为我去买,阿长竟然买来了?实在是太感谢了,我要赶紧打开看看是不是《山海经》!
5.属于补叙,补充交代长妈妈身世卑微、一生清苦,使前文阿长的各种缺点更加合情合理,也间接表达了作者如今对阿长的愧疚和思念之情。
6.外貌描写。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态,暗示他不久于人世。
7.因为“我”一家对他很关心,所以他在临死前也要答谢。说明老王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8.因为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感动,而这份情谊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数也数不完。
9.表达了“我”对老王这位不幸者的同情、理解和关爱。
10.从“捡回一块砖”“捡进一片瓦” “塞角票”等对父亲的动作描写,语言明白晓畅、生动形象的写出父亲为造屋,从建房需要的经济与物质即建材上进行了准备,也体现父亲决心之坚定。
11.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也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叫人羡慕。
12.这一句从侧面表现出父亲在冬天的劳动量,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高度来说明父亲的千辛万苦,说明建造新房不容易。
13.C
14.第⑥段内容是插叙,补充交代父亲的人生经历,突出父亲聪明能干和刻苦勤劳,使父亲的形象更丰满(或:表达“我”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15.(1)“撞击”这里指心灵受到触动,突出故事迷人好听,令孩子们热爱与痴迷(或突出故事对孩子们的巨大影响力)。
(2)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父亲熬猪膀腿的繁忙、认真与专注,表现了父亲对家人(生活)的热爱(或:对过年的崇敬)。
16.①父亲勤劳能干:每年父亲一个人在忙活烧年火,熬猪膀腿;父亲是闲不住的人,没看见他休息过一日半天的;不抽烟,不喝茶,干完这件干那件;晚睡早起,挤时间捕鱼。②父亲关爱孩子、家人:不放心“我”玩爆竹,放下手头的工作,看“我”放完;精心熬煮猪膀腿,总是把特别香甜的精瘦肉让给家人们吃。③父亲聪明、肯动脑(或爱学习):父亲学裁缝,学棉花匠,会农事,能织网捕鱼。
17.①缺少了父亲用木柴垒成的塔状堆在过年夜熊熊燃烧的年火。②缺少年少时代过年的热闹的气氛和仪式感。③缺少了父亲(或亲人)相伴的浓浓亲情。
18.“转身”的深层含义(1)不管是自然的景物变化,还是人类的种种人生经历,它都不依你的意志为转移,自然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这个变化常在你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短的就像你“转身”一样,身边的一切都不是从前了;(3)我们要珍惜当下的人和事,不要给自己留遗憾。
19.“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1)把“路下面的小河”比作“镜”“绸”“母亲轻唤谁的乳名”,突出小河的清澈、温柔,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秦岭深处景色的美丽,突出“我”对秦岭的喜爱之情;(2)“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河流水声悦耳动听,柔和美,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愉快和对小河的热爱赞美。
20.DE
21.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旨,把前文的真实的“转身”瞬间,升华到人生的种种时间变化,指出人生中美好的东西都是稍纵即逝的,要格外懂得珍惜,呼唤人们珍惜爱护当前的“真善美”,使文章主题进一步深化升华。
22. 老海棠树 戴着老花镜在补花、洗菜 老早起来扫院子、扫大街 在屋内灯下读书识字、读报学习
23.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奶奶看不惯我糊弄的行为,自己亲自重洗,可见她做事认真、不应付;通过语言描写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渴望有自己的工作。
24.内容上,开篇写了对母亲和奶奶的纪念,特别表达了对奶奶深切的怀念之情。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奶奶的回忆。
25.D
26. 县医院打算提调陈令名去就职,因得罪了县医院的权威,提调失败; 陈令名死后,他的儿子为山区百姓公布秘方。
27.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准确形象地写出了专家治病救人只不过是例行公事而已,只要“尽力了”,病人死活与他没有多大关系,写出了专家的冷漠与医德缺失的不负责任。
28.①榆木拐是陈家遵守的祖训;②榆木拐象征着规矩,是祖训的守护者,提醒着陈家医者的大爱仁心不能让利益蒙蔽,揭示着文章的主旨;③以榆木拐为标志的陈家祖训是本文的一条线索,使文章结构完整明晰;④以榆木拐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思考。(答出三点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