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1课时 万以内的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10
总复习
整体回顾
一
万以内数的认识:
1. 1000以内数的认识
2. 10000以内数的认识
3.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本学期在学习关于万以内的数时,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知识梳理
二
1. 认识“千”“万”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百、千、万之间的进率是10。
2. 万以内数的组成
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这个数是由2个千、4个百、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
2458
4
2
5
8
2个千
4个百
5个十
8个一
3. 万以内数的读法
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745
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
2080
读作:二千零八十
6009
读作:六千零七
4. 万以内数的写法
从高位写起,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一千三百四十二 写作:
1342
三千零六十七 写作:
3067
二千七百
写作:2700
5. 用算盘计数
在算盘上选择靠右边的某一档作为个位,向左依次为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拨珠时,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
框
档
梁
上珠
下珠
6.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开始,一位一位比较。
①940<1899
②1350<2365
③1899>1350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大。
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同一数位上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
6.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7. 近似数
近似数是接近准确数的较整的数,它比准确数更容易记住,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9985的近似数是10000。
8.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转化成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
1000+2000=3000
1个千加上2个千结果等于3个千。
2000 1000=1000
2个千减去1个千结果等于1个千。
9. 用估算解决“够不够”的数学问题
把题中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整百数的加减法。估算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把题中数据估大还是估小。
综合应用
三
一个数由5个千和5个一组成,这个数是( ),它的近似数是( )。
1.
5005
5000
2. 看图写一写,读一读。
写作:____________
读作:____________
二千零五十六
2056
写作:____________
读作:____________
六千六百零六
6606
2. 看图写一写,读一读。
写作:____________
读作:____________
七千八百六十五
7865
写作:____________
读作:____________
四千五百七十
4570
3. 计算下列算式。
6000 2000=
2200 300=
1400+900=
1500 800=
1400 800+600=
4000
1900
2300
700
1200
4. 李阿姨带了500块钱,她买右边这三件商品够吗?
198元
86元
198<200,183<200,86<100
200+200+100=500
198+183+86<500,所以够。
183元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共17张PPT)
第2课时 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10
总复习
整体回顾
一
表内除法
1. 平均分
2. 认识除法
3. 用乘法口诀求商
有余数的除法
5.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4. 用除法解决问题
知识梳理
二
1. 平均分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2. 认识除法
(1)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用除法计算。
(2)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
计算。
除法的应用:
2. 认识除法
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
被除数
…
除数
…
商
读作:20除以4等于5。
3. 用乘法口诀求商
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20÷4=( )
想:( )和4相乘得20。
四(五)二十
5
4. 用除法解决购物中的数学问题
总价÷商品的单价=购买的数量
总价÷购买的数量=商品的单价
5.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用除法计算后有余数的,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5.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计算可以分四步进行:
(1)商。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并
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个位上。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算出积是多少,即从
总数里共分走了多少,写在被除数下面。
5.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计算可以分四步进行: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积,所得
的差写在横线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看余数是否
比除数小。
6.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余数,根据实际情
况选择用“进一法”或“去尾法”。
(2)解决规律排列问题时,找出排列规律是
关键。
综合应用
三
7
9
4
3
5
8
8
5
1. 直接写得数。
56÷8=
27÷3=
36÷9=
24÷8=
15÷3=
48÷6=
32÷4=
35÷7=
63÷9=
7
一个数除以6,如果有余数,余数最大是( ),最小是( )。
2.
5
1
3. 用竖式计算。
56÷8=
40÷6=
56
8
56
0
7
7
6……4
40
6
36
4
6
3. 用竖式计算。
30÷7=
28÷5=
30
7
28
2
4
4……2
5……3
28
5
25
3
5
4. 二(3)班有33人,体育课上,他们按体育老师的要求站成一排,然后按“1、2、3、4”报数。报1的有多少人?最后一名同学报的是几?
33÷4=8(组)……1(人)
答:报1的有9人,最后一名同学报的是1。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共15张PPT)
第6课时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推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10
总复习
整体回顾
一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推理
1. 通过调查收集数据。
2. 记录数据的方法。
简单推理
知识梳理
二
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调查范围,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统计表来表示调查的结果,并能根据调查结果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 通过调查收集数据
2. 记录数据的方法
(1)用符号表示:用符号“○”“√”等表示事物时,一个符号表示一个被调查的事物。画符号时要注意分段,并把符号排列整齐。完成符号统计后,要将得到的数据填入相应的括号里。
(2)用画“正”字的方法表示:一个“正”字有5笔,表示5个被调查的事物,哪种事物的数量增加1,就在那种事物名称的后面加“正”字的一笔。这种统计方法既清楚又快捷。
2. 记录数据的方法
简单推理:
多个事物的简单推理,一般先根据题意确定最直接的答案,再利用排除法确定其他答案。
3. 简单推理
综合应用
三
1. 下面是王芳记录的某个月的天气情况。
天气情况
天数
(1)把记录的结果填在下表中。
天气情况
天数
12
9
5
4
(2)这个月一共有( )天, 比 少
( )天。
30
7
2. 阳光小学附近的欣欣便利店上周卖出的矿泉水箱数情况如下。
A类
B类
C类
(1)把统计的结果填在下表中。
矿泉水种类
箱数
A类
B类
C类
10
12
6
多买B类矿泉水。(合理即可)
(2)如果阳光小学要组织春游,准备为每
位同学买一瓶矿泉水,你有什么建议?
3. 下面是二(1)班同学体育课上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
跳绳
踢球
跑步
踢毽子
每个 表示1人。
(1)参加( )的人数最多,参加( )
的人数最少。
踢球
跑步
(2)参加跳绳的同学比参加跑步的多( )人。
5
最有可能参加踢球活动。
(3)这个班有两名同学缺勤,如果他俩都来上
体育课,最有可能参加什么活动?
(4)如果每个 表示2人,上面的数据应该
是多少?填一填。
活动
人数
跳绳
18
踢球
24
跑步
8
踢毽子
16
4. 张老师把红、白、蓝三种颜色的气球分给下面三位小朋友,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猜出他们分到的各是什么颜色吗?
我分到的不是蓝气球。
我分到的不是白气球。
我看见张老师把蓝气球和红气球分给小风和小美了。
小风:红气球
小美:蓝气球
小旭:白气球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共16张PPT)
第3课时 混合运算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10
总复习
整体回顾
一
混合运算
1.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 列综合算式解决生活
中的数学问题。
知识梳理
二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1.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53 24+38
=29+38
=67
15÷3×5
=5×5
=25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1.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7+4×3
=7+12
=19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1.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7×(7 5) (77 42)÷7
=35÷7
=5
=7×2
=14
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列综合算式时,如果需要先算加、减法,后算乘、除法,则应把加、减法加上小括号。
2. 列综合算式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科书第114页)
综合应用
三
36
7
53÷9
40
5
72÷8
8×8
9×3
48÷6
63+28
96 47
2000+700+8
3000+600
81÷(26 17)
32÷4×2
13
34
27
+
100
19
26+(70 24)
75 66+23
1. 计算上面的除法式题。选一题说一说它表示的含义,在说说你是怎样想出商的。
72÷8
53÷9
48÷6
40
5
36
7
72÷8=9
53÷9=5……8
48÷6=8
40
5
40
0
8
36
7
35
1
5
答案不唯一。如:算式72÷8=9中,表示把72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9,或表示72里面有9个8。想:八(九)七十二,商是9。
2. 计算上面的加、减法法式题。说一说笔算加、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63+28=91
96 47=49
2000+700+8 =2780
3000+600=3600
在做加法时,注意满十要向上一位进1。在做减法时,注意不够减时要向上一位借一当十。
100
19
81
74
13
34
+
27
3. 计算上面的混合运算式题。并结合各题说一说运算顺序?
26+(70 24)=72
81÷(26 17)=9
75 66+23=32
32÷4×2=16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 在计数器上表示出2000+700+8、3000+600,并读一读、写一写,再说一说如何读、写万以内的数。
读作:二千七百零八
写作:2708
读作:三千六百
写作:3600
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4. 在计数器上表示出2000+700+8、3000+600,并读一读、写一写,再说一说如何读、写万以内的数。
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占位。
4. 在计数器上表示出2000+700+8、3000+600,并读一读、写一写,再说一说如何读、写万以内的数。
5. 2708接近的整千数是多少?请说出几个接近这个整千数的数。
2708接近的整千数是3000。接近3000的数还有2923、3078等。
6. 你能在生活中发现用除法或乘法解决的问题吗?将它们记录下来,并在班里交流。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写在下面并解答。
答案不唯一。
如:钢笔9元1支,45元可以买几支?
45÷9=5(支)
答:45元可以买5支。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共11张PPT)
第4课时 克与千克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10
总复习
整体回顾
一
克与千克
1. 克、千克的认识。
2. 估计物品有多重。
知识梳理
二
1. 克、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克和千克的换算:1千克=1000克。
2. 估计物品有多重
学会估计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大约有多重。
估算质量问题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如果实际情况不同,估算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综合应用
三
20( )
千克
120( )
克
500( )
克
5( )
克
200( )
克
2( )
千克
20( )
千克
2( )
千克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2. 单位换算。
3000千克=( )克+2000克
1000
8500克=( )千克+500克
8000
3千克 2500克=( )克
500
8千克+1300克=( )克
9300
3. 在 里填上“>”“>”或“=”。
4千克 4029克
999克 1千克
8000克 8千克
3600克 495千克
700克 70克
2克 2000克
3千克 2900克
1240克 1250克
=
>
<
<
<
<
>
<
4. 一筐橘子连筐重30千克,筐重1000克,橘子重( )千克。
①31
②30
③29
4元/kg
③
5. 鱼每千克8元,西红柿每千克6元,买4千克鱼和500克西红柿一共需要( )元。
①38
②14
③35
8元/kg
6元/kg
③
6. 有5箱一样重的糖果,如果从每个箱子里取出3千克,那么5个箱子里剩下的糖果的质量等于原来2个箱子里糖果的质量。原来的每个箱子里有糖果多少千克?
3×5=15(千克)
15÷(5 2)=5(千克)
答:原来的每个箱子里有糖果5千克。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共28张PPT)
练习二十二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10
总复习
=
( )
强化巩固
一
24
24个娃娃,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 )个。
6
(教科书116~119页练习二十二)
1.
4
÷
6
个
=
( )
24
24个娃娃,每8个装一盒,需要( )个盒子。
3
1.
8
÷
3
个
……
=
( )
( )
24个娃娃,装在5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 )个,还剩( )个。
4
4
24
5
÷
4
个
4
个
1.
2. 用竖式计算。
46÷6=
27÷9=
46
6
42
4
7
7……4
3
27
9
27
0
3
65÷8=
20÷4=
65
8
64
1
8
8……1
5
20
4
20
0
5
31÷5=
60÷7=
31
5
30
1
6
6……1
8……4
60
7
56
4
8
19÷2=
22÷3=
19
2
18
1
9
9……1
7……1
22
3
21
1
7
3. 说出每道题要先算什么,再计算。
68 19+25
=49+25
=74
42÷6×8
=7×8
=56
81 (40 24)
=81 16
=65
64 56÷7
=64 8
=56
53+3×9
=53+27
=80
(18+36)÷9
=54÷9
=6
2506
二千五百零六
1605
一千六百零五
4320
4. 看图读、写数。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千三百二十
5.
9612=
+
+
+
9000
600
10
2
6080=
+
6000
80
4308=
+
+
4000
300
8
6. 写出红色数的近似数。
7200
7900
8500
7000
7500
8000
8500
9000
7218
7906
8490
9005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9000
7. 下面的物体有多重?
黄瓜重______。
奶油重______。
小狗重______。
500克
30克
4千克
8. 同学们要摘65棵树,已经栽了6行,每行8棵。还要栽多少棵?先说一说解决这一问题你要先解答什么,然后再解答。
解决这一问题要先解答已经栽了多少棵树。
65 8×6=17(棵)
答:还要栽17棵。
9. 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10. 给 平移后的图形涂上颜色。
11. 下面是二年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
根据上面调查的结果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活动
人数
跳绳
舞蹈
乒乓球
踢毽
其他
20
14
15
25
9
(1)根据调查结果,你认为本校应多准备哪种体育器材?
活动
人数
跳绳
舞蹈
乒乓球
踢毽
其他
20
14
15
25
9
应多准备一些毽子。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活动
人数
跳绳
舞蹈
乒乓球
踢毽
其他
20
14
15
25
9
答案不唯一。
如:喜欢跳绳的比喜欢舞蹈的多多少人?20 14=6(人)
答:喜欢跳绳的比喜欢舞蹈的多6人。
24
35
4
36
8
8
7
9
7
6
64
36
12. 口算。
8×3=
7×5=
24÷6=
6×6=
56÷7=
32÷4=
63÷9=
9÷1=
21÷3=
42÷7=
8×8=
9×4=
40÷5=
8÷8=
35÷7=
27÷3=
8
1
5
9
13. (1)用不同的方式表示下面各数。
二千七百 九千九百九十九
四百六十 三千零八十九
六千零五 二千八百零六
四百零五 五千
提示:可以写数、用算盘或计数器表示。
13. (2)数出5999后面的5个数并写出来。
6000、6001、6002、6003、6004
可以给几位客人?
14.
14÷2=7(人)
答:可以给7位客人。
15.
小虎
小雪
小月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130厘米
135厘米
132厘米
122厘米
121厘米
119厘米
122厘米
120厘米
124厘米
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第1名_______
第2名_______
第3名_______
小虎
小月
小雪
左边袜子的质量是相同的,买哪一种袜子最划算?
16.
20÷5=4(元)
15÷3=5(元)
10÷2=5(元)
4<5<6,买20元5双的袜子最划算。
17. 调查500克下列物品的数量和价钱,然后填表。
(1)买1千克 和1500克 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提示:先实际调查一下几种蔬菜的价格,再回答问题。
课堂小结
二
同学们,本学期数学知识的学习到这里就结束啦,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吧!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共15张PPT)
第5课时 图形的运动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10
总复习
整体回顾
一
图形的运动(一)
1. 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2. 平移现象。
3. 旋转现象。
知识梳理
二
对称是指左右两边完全相同的现象。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1. 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看它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侧的部分能不能完全重合在一起。
对称轴
对称轴
对称轴
平移是指物体或图形沿着竖直方向上下移动或沿着水平方向左右移动的一种现象。
物体做平移运动时,只是位置发生改变,而本身的形状、大小和方向都没有改变。
2. 平移现象。
沿水平方向的直线运动。
沿竖直方向的直线运动。
旋转是指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条固定轴做圆周运动的现象。物体旋转时,本身的形状、大小不变,但是方向发生改变。
3. 旋转现象。
风车是绕着它
中间的周转动。
转盘绕着中心
轴做圆周运动。
飞机的螺旋桨绕中间的轴旋转。
(教科书第115页第2题)
综合应用
三
1. 照样子做一做,再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你剪的图案中,有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有,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并用彩笔描出它的对称轴。
第1个和第3个图案都是轴对称图形。
(2)在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旋转现象吗?
旋转
平移
平移
旋转
(3)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记录下来?
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电梯的上下运动
船舵的转动
风车的转动
2. 下面的现象中,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
( )
( )
( )
( )
( )
√
○
○
○
√
3. 右边图形中,不能由左边图形通过旋转得到的有哪些?把它们圈出来。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