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同步测试
下表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一战爆发后日本对德国宣战 独占了中国山东和东北的市场
B 英法美日签订《四国条约》 日本取得与欧美列强平等地位
C 德国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法西斯的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
D 美英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A. A B. B C. C D. D
下图反映了同一地点(法国的凡尔赛宫)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历史事件:一个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诞生,一个反映了德国战败后任人处置,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心情和场景。基于历史的角度,两幅图片所示现象反映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A. 大国的衰落 B. 邪恶的终结 C. 分赃的场所 D. 战争的积怨
193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如下预测:“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③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④国联无力干涉。”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预测依据的是()
A. 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B. 美国出台三个中立法案
C. 英国实行绥靖政策 D. 国联制度设计缺陷
照片是一种艺术作品,它能帮助人们记录历史上的人和事,有些具有深远的影响。如图所示照片记录的是二战中德国军队与苏联军队互相问候的场景,这一场景发生的地点应是()
A. 德国 B. 苏联 C. 捷克斯洛伐克 D. 波兰
美国参议院认为国际联盟盟约中的某一条款,最终将引导美国陷入与欧洲事务相关的义务之中,因此拒绝批准加入国际联盟。这一条款最有可能涉及()
A. 裁军 B. 集体安全 C. 委任统治 D. 发展国际贸易
二战期间苏联情报局的一份秘密文件中有如下记录:“苏联军队暂时阻止了德军装甲的继续突破,成功地缓解了在这一领域的压力,前次进攻中德国坦克损失220多台,其中40台是‘老虎’。在前面一整天,敌人没有成功获得制空权。……一种新型穿甲弹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应该是哪次战役中的情报内容()
A. 莫斯科战役 B. 斯大林格勒战役
C. 库尔斯克战役 D. 阿拉曼战役
1941年6月,丘吉尔在英国发表演说,“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但是,这一切,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过去的一切……都已经一闪而过了。”该演说旨在
A. 谴责德国的侵略行为 B. 批评英法的绥靖政策
C. 坚持社会制度的对抗 D. 呼吁对苏联进行援助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日本在美国的默许下秘密派出了扫雷部队,这是日本在“二战”以后第一次派兵出国。这说明日本()
A. 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B. 充当了美国的军事工具
C. 试图挑战美国霸权地位 D. “二战”的罪责得以逃脱
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 向古巴运送导弹 B.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C. 成立华约组织 D. 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上有一批公开与美国为敌的国家,如朝鲜、利比亚、古巴、伊朗(79年以后)等,美国除了对这些国家实行一定的经济制裁外,没有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如石油禁运、军事打击等。这是由于( )
A. 美国军事、经济力量有所不足 B. 美国的行为受到巨大牵制
C. 第三世界团结一致抗击美国 D. 社会主义阵营的联合反制
1959年9月,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进行了为期3天的非正式会谈,双方就德国问题、柏林问题、裁军问题、禁止核试验问题、进行科学文化交流、发展经济合作和双边关系等广泛地交换了意见。戴维营会议的召开
A. 标志两极格局的形成 B. 标志美苏“热战”转向“冷战”
C. 有利于缓和国际形势 D. 使美苏关系进入苏攻美守阶段
雷蒙德加特霍夫指出:“缓和是进行冷战的一种更加老练、不那么好战的做法战略均势和相互威慑是20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的基础。如果一方发动进攻,另一方也有能力摧毁对方。”这说明冷战( )
A. 利于遏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B.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C. 维系了战后世界的和平稳定 D. 为第三世界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1992年,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等人编写《冷战以后》一书,明确提出,“一国和平主义己经没有市场了,欲在国际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只有将经济和军事密切结合起来”,“一国和平主义是独善其身的不负责任的和平主义。这种和平主义是缺乏领导意识的表现,而要使日本具备领导意识的第一步就是要反省和平主义的态度”。这从本质上表明日本要( )
A. 实行侵略扩张政策 B.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 树立军事强国形象 D. 捍卫国际和平安全
20世纪60年代,美苏双方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在莫斯科举办了美国家庭厨房展,苏联人大为震惊。这反映出当时
A. 美苏关系缓和、平等互利 B. 美国经济发展“滞涨”
C. 美苏争霸重点在科技领域 D. 苏联经济结构的失衡
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掌握政权后,美国不顾该国已是关贸总协定缔约方的事实,单方面中止了捷克斯洛伐克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权利,对它实施歧视性贸易政策,并极力鼓动其追随国撤回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减税义务。这一史实说明
A. 国际贸易受美苏冷战局势影响 B. 经济对抗是美苏冷战唯一形式
C. 关贸总协定原则从此完全废弃 D.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形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年9月,波兰悲惨灭亡,接下来是相对平静的7个月,也就是所谓的英法与德国之间的假战。后来,苏联红军袭击波兰,打破了国际舞台惊人的沉寂。在1939年11月到1940年3月之间的苏芬冬季战争中,没有一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在第一时间向邻国芬兰伸出援手,连外交上的支持也没有,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纳粹德国是苏联的同盟。希特勒从冬季战争中得出了一个正确的结论,那就是欧洲民主国家不会真的联合对抗侵略,而是会尽量避免冲突,一旦失败,就会各自投降。
——摘编自[美]伊斯特万·迪克《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法与德国“假战”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不支持芬兰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希特勒从冬季战争中得出了一个正确的结论”这一论断是否正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身为巴西左翼的古拉特就任总统后依然面临经济上的一个烂摊子和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局面。古拉特对工农运动并不感兴趣,不过,古拉特推行的限制外国资本家将所得利润暗地转移国外等措施触犯美国大公司的利益。在国际上,古拉特坚持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于1961年11月和苏联恢复了中断14年之久的外交关系,并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贸易关系。
1964年3月31日,第四军区的军队便擅自向里约热内卢进发。不敢依靠左翼力量的古拉特忽然发现已陷于孤家寡人的地位,只得于4月1日仓惶出走,巴西又一次发生了政变。巴西政变有其历史必然性,巴西的封建大地产制盛行,地产在1千公顷以上的大庄园主仅占土地所有者总数的10%,但却占有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5.1%。同时右翼军人历来横行不法,他们经常和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制造动乱。
——摘编自:金重远《初探巴西式政变——以1961年巴西政局变动为个案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西古拉特政府时期发生政变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西政变带来的影响。
1-5 BDADB 6-10CDBBB 11-15CBBDA
16.(1)前者:祸水东引,推动法西斯德国去进攻苏联;后者:避战自保,防止激化与德国的矛盾。
(2)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正确。在战争初期,英法等西方国家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仍顽固坚持绥靖政策,企图借法西斯德国之手消灭苏联。在德军向西线发动进攻得手后,虽然法国等国宣告投降,但英法等西方国家开始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法西斯的侵略。苏德战争爆发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联合作战,最终战胜了法西斯,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17.(1)因素: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损害了美国和国内右翼势力的利益;军人干政的传统;封建地产制盛行提供了经济基础。
(2)影响:阻碍了巴西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进程;维护了美国在巴西的利益;巩固了右翼势力的力量。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