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蜜饯(zhàn) 食醋(cù) 正月(zhēng) 骡马(luó)
B.唾沫(tuò) 荔枝(nì) 肿胀(zhǒng) 泣涕(tì)
C.札札(zhá) 栖息(qī) 机杼(zhù) 獠牙(liáo)
D.焖熟(mèn) 嘟囔(nāng) 碗盏(zǎn) 锅巴(guō)
2.下列词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雄浑的歌声 雄伟的气势 B.鲜明的特点 鲜艳的颜色
C.稀烂的笑脸 稀疏的栗子 D.美好的姿态 美妙的音乐
3.《腊八粥》一课中重点详写了部分内容( )
A.吃腊八粥
B.等腊八粥
C.做腊八粥
4.对《北京的春节》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北京的春节》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写的。
B.《北京的春节》介绍了老北京一些春节的习俗。
C.《北京的春节》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
D.《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八一直写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5.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是我校足球队的明星队员,技术很高,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球。
B.春天来了,大地万象更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C.小沈阳的幽默表演逗得我哄堂大笑起来。
D.直到近来,我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截然不同。
二、填空题
6.理解下列诗句的含义。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你的同学李明经常以自己还小为借口不好好学习, 你会用《长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他。
2.《腊八粥》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课文主要写了八儿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部分的内容。
3.“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寒食》一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明了这一点。
4.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能会面。《迢迢牵牛星》一诗中描写织女思念牛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八月十五,中秋之夜,身处异乡的人思念家乡,不禁吟诵起唐代诗人王建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仿写句子。
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鲜花,如果害怕凋谢,___________________;
矿石,如果害怕焚烧,___________________;
蜡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航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写句子。
(1)下午,下起了大雨。(把句子写得更具体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的田野,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摆。(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随着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浏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10.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安静——( ) 生疏——( )
11.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除夕是热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孩子们逛庙会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其中“光景”一词可以用下面哪个词代替( )
A.景色 B.情形 C.光线 D.时候
课内阅读。
北京的春节(节选)
①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游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②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4.①句中的“又”字有何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
15.①②句分别是此部分内容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从这儿也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采用了_______的段落结构。
16.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张:①使合拢的东西分开;②陈设,铺排;③夸张,扩大;④看,望;⑤商店开业。
张灯结彩( ) 虚张声势( ) 东张西望( ) 一张一弛( )
17.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真有意思!古人也有描写中国传统佳节的诗句。
我会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第②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你觉得元宵节的“美好快乐”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20.习作。
题目:我最想过的节日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不少于45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蜜饯(jiàn)
B荔枝(lì)
D焖熟(mēn)嘟囔(nang)碗盏(zhǎn)
2.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C项中“稀烂”的意思是,极烂;破碎到极点。用来形容这个人或物非常差,与“笑脸”不搭,可改为:灿烂的笑脸。
3.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课文重点的理解。这篇课文写了八儿等粥和喝粥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中等粥这个部分是详写的,喝粥是略写。这篇课文通过详略得当的安排,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民俗图景,表达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4.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单元课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掌握和理解,对文章中句子的理解,体会文章中的细节问题。
【详解】
《北京的春节》文章主要介紹了北京的春市从腊月初旬开始, 直到正月十九结束,这一段时间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字里行间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 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同。
结合以上这点,可知选项D错误在对北京春节的时间描写上。
5.C
【解析】
略
6.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两个人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解析】
【详解】
考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能力。
1.出自《寒食》[唐]韩翃,原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大意: 暮春时节,长安城里到处都是飞舞的柳絮、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的宫人们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2.出自东汉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原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大意: 牵牛星啊相隔得那样遥远,银河那边洁白的织女盼你。她摆动着细长柔软的手儿,梭儿札札不停地穿过布机。织女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天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
3.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大意: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7.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沈从文 等粥 喝粥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或诗句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或诗句,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8. 那它永远不能美丽 那它永远不能成钢 如果害怕燃烧 那它永远不能发光 如果害怕风浪 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解析】
略
9. 吃完饭的下午,突然下起了瓢泼似的小雨。 秋天的田野,金黄色的稻穗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妹妹做事情三心二意的,一会儿做语文作业,一会儿做数学作业,妈妈说:“你先做完一本,再做另一本多好。” 霞光把小孩子的脸照得红红的。 小孩子的脸被霞光照得红红的。 秦兵马俑在沉寂24年后的再次发掘,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解析】
略
10. 热闹 娴熟
11.从这些地方看出除夕是热闹的: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大家都要守岁。
12.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13.B
【解析】
10.
考查的是反义词,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安静”没有一点儿声音,因此它的反义词是“热闹”,“生疏”①情意疏远,感情淡薄。②不熟练。我们根据语境可知,该词语的反义词是“娴熟”。
11.
此题考查的是我们的信息筛选能力,由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我们可知答案。
12.
此题考查我们的是联系上下文的能力,由句子: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我们可知答案。
13.
此题考查我们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光景,指光阴、时光,也可指自然风光、景象,如“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也可以指代生命或生活,如"我年已衰迈,岂还有取乐好色之意 但老而无子,后边光景难堪。我们联系文章内容可知,该词语指的是:情形。
14.这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出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宵节。
15. 开头 结尾 总分总
16. ② ③ ④ ①
17.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18.这的确不能不说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9.赏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解析】
14.
考查了重点字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可知,“又”意思是表示重复或继续。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前文写除夕、和大年初一的基础上,引出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元宵节。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两句分别是此部分内容的开头和结尾。中间详细介绍了,为什么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由此可知,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16.
本题考查学会说呢过对汉字意思的掌握。一字多义,在不同的词语里它的意思也不同。
张灯结彩意思是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故“张”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设,铺排。
虚张声势形容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故“张”在这里的意思是夸张,扩大。
东张西望意思是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故“张”在这里的意思是看,望。
一张一弛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故“张”在这里的意思是使合拢的东西分开。
17.
本题考查学生关于中国传统佳节的诗句的积累。解答本题首次要知道那些节日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所写的诗句与传统佳节有关即可,无统一答案。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8.
本题考查学生将陈述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陈述句改成双重否定句的方法步骤:
A根据句子意思,选择恰当的双重否定词;
B替换或删去原句中“要、得(děi)、都、应该、只好、一定、必须、肯定”等词语;
C删去原句中“很、非常、十分、分外、更加”等表示程度深的词语;
D检查改后的句子是否读得通顺。
故本句改为双重否定句为:这的确不能不说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9.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元宵节的“美好快乐”体现在赏花灯、放鞭炮、吃元宵这些方面。
20.例文:
我最想过的节日
春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每当春节来临,大街上热闹非凡,到处灯红酒绿。每家店几乎挂满了熏得油黑的腊肉、香肠,摊铺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年货。琳琅满目地商品,看着眼睛发光,真不知从哪里下手。
春节的烟花很美。只见从一个方形纸箱里“嗖”地冲出一个两个手指粗的光点,向空中冲去,“砰”地一声,无数个红色的小光点被炸出几米之外,形成一个规律的圆形,然后随着天上的繁星消失在黑夜中。接着又“嗖”“嗖“嗖”地飞出几个黄、蓝、红色的烟花,最后只听那“砰”的一声光芒四射,如同天上的仙女把无数花絮向人间倾洒,花絮还未落地就悄悄消失了。五彩缤纷的颜色,为漆黑的夜幕增添了几分颜色,让天空也有绚烂的一面。春节几乎都能看见这样的景色。
过春节还不止这些。让我喜欢春节的原因,当然是那最诱人、最温暖、最让人过目不忘、最有价值、最激动人心的——红包啊!每次给长辈们拜年,他们都会伸出慈祥的大手,手心中间有一个大红包,每一包都是长辈们暖暖的心意。重要的不是红包,而是红包里面满满的压岁钱啦!过年时,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数钱一张鲜红的一百,接第二张,第三张,第四……越数越兴奋,越数越开心。每年的日积月累,渐渐自己变成了小富翁,自己的小钱包满满当当的,真不忍心用。
真想天天都过春节啊!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学生的习作能力。
本题为命题作文,要求以“我最想过的节日”为题写一篇作文,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也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说明自己喜欢这个节日的原因,将自己对节日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开头:可简单的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还可以介绍这个节日的来历。
中间:要把节日中富有特色的习俗介绍出来,将节日中自己难忘的事情记叙下来,说说自己是怎样度过这个节日的,通过文章的记叙,表明自己喜欢这个节日的理由。
结尾:总结全文,表明自己对节日的喜爱之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