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精选阅读专练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北京的春节(节选)
①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②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 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③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文中画“______”的①句子在文段中的作用是( ),选文第一自然段是按照( )的结构来描写的。
2.阅读文中画线句,文中画“ ”的②句子说明了元宵节时灯的______,画“ ”的③句子说明了灯的______
A.种类多 B.数量多
3.对于老舍着力描写元宵节的灯的目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B.突出元宵节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C.说明他小时候家庭条件优越。
D.烘托出元宵节的欢乐气氛。
课外阅读。
母亲那碗腊八粥(节选)
徐学平
①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②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粥,最好喝的当然还得数腊八粥,但除了过腊八节,寻常的日子里更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③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过上了好日子,为了铭记当年被财主关进房子忍饥挨饿的
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④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了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
⑤每到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之外,还可加入青菜、茨菇、荸荠、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听母亲说,据“腊八”一词中的“八”字,一般在配料时都是以凑齐八样为宜,搭配可随各人喜好而定。
⑥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却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喝着母亲的腊八粥,每当嚼到里面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
⑦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会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每当嚼到里面细碎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了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⑧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也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粥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什么桂圆、莲子、枸杞、蜜饯等既营养又保健,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选文有改动)
4.第⑦段中的加点词“敞开腮帮子”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
5.第③段中插叙有关腊八粥的传说故事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6.赏析下面的句子。
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小时候的腊八粥相比,现在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用料又多又好,可为什么作者“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描述一下,过腊八节,一家人吃腊八粥时你所经历的情景。(重点写出腊八粥的特点和吃腊八粥的感受)(不少于1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朗读与书写
【材料一】中央电视台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对朗读的情感。《朗读者》节目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词,如,节目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其中一段开场白是这样的:“其实,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材料二】《朗读者》节目将文字、声音和情感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让观众感受到文字 声音以及情感之美。研究表明,大声朗读需要集中精力,让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记忆;大声朗读会使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有利于思考;大声朗读还有利于再现文章的“诗性美”。
【材料三】当我们被另一档热播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见字如面》中的信件感动得眼角湿润时,有没有想过,在信息时代,我们习惯了在键盘上“敲字如飞”,还能不能写出几个像样的字代表我们的“面”呢?现在,我们也许已懒得动笔写字了;也许提起笔来,不是忘了字就是写了错别字;也许即便写出来,字体也实在有碍观瞻。
【材料四】教育家于漪(yī)老师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写字。”我们总说“字如其人”“见字如面”,写得一手好字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机遇。练字如修面,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内在气质。
9.材料四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试着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如果《朗读者》下一期的主题词是“母爱”,围绕这个主题词,可以引用下列哪些诗句作为场景宣传语?用“√”选出。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4)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
11.阅读这四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朗读者》的播出,唤醒了大众对朗读的情感。( )
(2)《见字如面》这个节目提醒我们写得一手好字真的很重要。( )
(3)“字如其人”,所以说,学习语文主要就是为了学写字。( )
(4)《朗读者》《见字如面》这些文化情感类节目,可以引发我们对朗读与书写重要性的重视。( )
12.语文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班级开展了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你觉得还可以开展一些什么活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
《粽子里的乡愁》(节选)
琦君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时刻。想到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谓“子孙粽”。吃了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和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④我最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深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子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来 ,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⑥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⑦如今,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嫩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13.端午节是在我国农历的_____月_____,除了吃粽子的习俗,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为节日赋诗也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下面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是( )
A.春风送暖入屠苏 B.碧艾香蒲处处忙 C.玉颗珊珊下月轮
14.选文写了家乡端阳节时的哪些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选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小学阶段,我们学过的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作品还有________,和这篇短文一样,表达了______。
17.读了母亲教育“我”要用心看待乞丐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生活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总领全段 先总后分
2. B A
3.C
【解析】
略
4.“我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5.①交代了腊八节的来历,丰富了文章内容;②表现了朱元璋珍惜好生活、不忘苦日子(忆苦思甜)的情怀,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的情感。
6.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母亲扳着手指计算日子的情景,表现了母亲对一家人的关爱之情。
7.①小时候生活贫困,难得吃上一顿腊八粥,因此感到味道特别香甜;而现在条件好了,食物丰富,腊八粥不再稀罕,因此吃不出当年的味道。②小时候的腊八粥是母亲用一双巧手辛苦熬制出来的,凝聚着母亲的拳拳爱子之情,而吃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感受不到母亲的那份浓情,因此吃不出当年的味道。
8.示例:每年的腊月初八,母亲都会给全家人熬一锅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母亲把事先煮熟的红豆、绿豆、花生和淘净的大米、小米、黏米、芝麻一起倒入大锅中,盖上锅盖,在灶里生好火。待开锅后,母亲隔一段时间用饭勺搅几下,防止粘锅。随着锅里咕嘟咕嘟冒起的泡泡,腊八粥的香味溢满了整个土屋。我手捧着盛满香喷喷腊八粥的大碗,心里感觉幸福极了,急不可耐地吃上一口,甜甜的、黏黏的、滑滑的,口齿留香。
【解析】
略
9.练字如修面,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内在气质。
10.(1)√(3)√(4)√
11. √ √ × √
12.成语听写大赛、书法大赛、作文竞赛等。
【解析】
略
13. 五月 初五 挂艾叶 赛龙舟 B
14.包粽子、吃粽子、用粽子供祖先、布施乞丐。
15.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心地善良又有点封建迷信的妇女。
16. 《桂花雨》 对家乡、对母亲、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17.生活中谁都有可能犯错,我们要常怀慈悲之心、感恩之心,要修福、惜福,要多做善事。
【解析】
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