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7 15:1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1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蚌壳(bànɡ) 澄澈(cè) 巍峨(é)
B.浩渺(miǎo) 玷污(zhān) 晃眼睛(huǎnɡ)
C.点缀(zhuì) 腮边(sāi) 燕山(yān)
D.篝火(ɡōu) 供耕织(ɡònɡ) 凉飕飕(shōu)
2.下列诗句中与乡村田园景色无关的一项是( )。
A.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B.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报晓的公鸡是起床的信号。
B.我们要认真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C.多读好书,可以丰富和提高我们的知识。
D.《小学生语文学习》是我最喜欢读的报纸。
4.下列不属于借物抒情的一项是(  )。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下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绩麻:把麻搓成线。 B.稚子:幼小的孩子。
C.信口:随口。 D.磬: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二、填空题
6.读读古诗,说说自己的理解。
(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写的。诗中描写了_________种景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之情。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初夏时节农民忙碌的景色。
7.《村晚》的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___。作者采用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方法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
三、语言表达
四、诗词曲鉴赏
古诗文阅读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①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②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③欲不胜④簪⑤。
【注释】①破:沦陷。②烽火:这里指战争。③浑:简直。④胜:能承受。⑤簪(zān):一种束发的首饰。
8.从题目上看,这首诗是作者在______(季节)的时候写的。
9.从“草木深”三个字可以看出长安城的现状是( )
A.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B.草木繁茂,一片生机。
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
11.诗中反映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2.古诗的最后一句,作者通过描写______的变化,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______和______,更加体现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对比阅读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注释】①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②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③思:意,情绪。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①安仁:县名。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③棹:船桨。④怪生:怪不得。
13.【古诗比较】读两首古诗,完成练习。
(1)《闲居初夏午睡起》中,选用了______、______、______这几种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诗中一个“_______”字呼应了诗题,表达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舟过安仁》写的是诗人____________所见到的情景,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渔船小童的调皮。读完诗句,我的眼前浮现出了这样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宋代的杨万里,两首诗都写出了儿童天真活泼、稚气可爱的行为,表达出对___________之情。《闲居初夏午睡起》侧重描写儿童____________的情景,《舟过安仁》侧重描写儿童_____________的情景。
14.【古诗积累】除了本单元所学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15.小练笔。
《村晚》中描绘了乡村牧童骑牛晚归的场景,生动地表现了天真可爱的牧童怡然自得的状态。读完古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你根据提示,发挥想象写一写。
夕阳西下,几头黄牛从远处缓缓走来,还时不时传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2.C
【解析】

3.D
【解析】

4.C
【解析】

5.D
【解析】
【详解】
磬是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
6. 宋 范成大 5 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篱笆 初夏田园风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解析】

7. 宋 雷震 优美的田园风光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8.春天
9.A
10.拟人
11.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12. 头发 痛苦 愁怨 伤时忧国、思念家人
【解析】

13. 梅子 芭蕉 柳花 闲 对乡村悠闲生活的喜爱 乘舟路过安仁县时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两个孩子把伞打开,借风力让船前进 儿童的喜爱 捉柳花 打开伞“使风”
14.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解析】

15.示例:阵阵笛声。那笛声时有时无,忽长忽短,是谁在吹笛呢?原来是放牛归来的牧童。瞧,他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把斗笠随意放在胸前,跷着二郎腿,不时地晃两下,任凭牛儿驮自己回家。他吹着手中的短笛,却听不出是什么曲调。太阳的余晖洒在牧童的身上,黄牛驮着他渐渐远去了,只有那笛声依然不成曲调地回荡在空中……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时,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可以抓住,牧童吹笛,想象牧童的神情、动作和心理;也可以抓住“短笛无腔”,想象笛声是如何变化的,然后进行表达即可。
《村晚》作者是雷震。全文为: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