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几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引荐(jiàn) 龇牙(cī) 咧嘴(liě) 撕开(sī)
B.吓唬(hu) 弗能应(fó) 荣誉(yù) 摩拳擦掌(mó)
C.输赢(yínɡ) 兴致勃勃(bó) 船舱(chānɡ) 扭动(niǔ)
D.鱼钩(ɡōu) 航海(hánɡ) 逗笑(dòu) 吾盾之坚(wú)
2.下列句中加点词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浩浩兴致勃勃地向我谈起海南旅游的见闻。
B.孙膑给田忌神机妙算,田忌才赢了齐威王。
C.尽管外面人声鼎沸,但他还是不动声色地筹划着作战计划。
D.该如何赢得赛马,孙膑早已胸有成竹。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B.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C.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4.关于对课文《跳水》说法正确的是( )
A.《跳水》是英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一篇短篇小说。
B.文章记叙了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旗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C.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D.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周围船员的启发。
二、填空题
5.特殊词语:
ABB式词语:眼巴巴
类似的词语: ______ _______ ________
ABCC式词语:得意扬扬
类似的词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描写神态的词语:目瞪口呆 垂头丧气 龇牙咧嘴 得意扬扬 哭笑不得
类似的词语: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含有人体器官的词语:心惊胆战 胸有成竹
类似的词语: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6.作家作品
(1).《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讲的是一个____人夸赞自己的______,说的话前后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远。告诉人们__________________。
(2).《田忌赛马》选自____代______的《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讲述的是______时期齐国军事家______帮助齐国大将_______在和齐威王_____时转败为胜的故事,启发人们____________。
(3).《跳水》是____著名作家______所写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在轮船上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故事表现了船长的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7.按要求写句子。
(1).不耕耘,不会有收获。(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我们不应该像雷锋叔叔学习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忌赢了齐威王。
①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阳一出来,大地上的雾全散了。(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童年趣事
在我小的时候有很多有趣的事。最使我难忘的是捉蝈蝈。
在一个秋日的下午,爸爸带我去捉蝈蝈。后山上草丛中灌木里的蝈蝈可真多,吱吱的叫声,撩得我的心痒痒。爸爸很快捉了好几只。可我却一只也没捉到。正当我要打“退堂鼓”的时候,忽然见一只碧绿的大蝈蝈在一根矮树枝上抖动着翅膀吱吱叫着。我高兴极了,什么也没想,一下子扑了过去。谁知,蝈蝈一下子蹦得无影无踪。
爸爸看到后,说:“捉蝈蝈也要有技巧,记住要‘眼明手快’,悄悄接近,看准了要快速捉,知道吗?”我说:“知道了。”这时候,我又发现一只蝈蝈在矮树的叶子上叫。我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慢慢地走了过去。可我刚要伸手,机灵的蝈蝈又跳走了。我不灰心,一直盯着它。最后,它停在小树叶上。我慢慢张开双手,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慢慢蹲下身子。蝈蝈没看见我,仍在叫,但马上又停了。我想不能再犹豫了,就对准蝈蝈双手猛合过去。我马上感觉到蝈蝈在咬我的手心,有点儿疼,可我还是喊:“我捉到了,我捉到了!”
后来,我用这个方法连续捉了好几只。通过这件事,使我明白了无论干什么,都要先动脑筋。这样,做起事来就简单多了。
8.小作者第一次怎样捉蝈蝈?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作者第二次怎样捉蝈蝈?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什么第一次没捉到蝈蝈,第二次捉到了蝈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练习。
走进书里去
①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②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搏 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奈 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 毫)不费力地坐在(荧 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④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⑤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⑥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1.阅读①-③段,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
1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 ____ 瞬间--____
13.为什么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学欣赏的途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17.习作
孙膑通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田忌想出了转败为胜的办法。你回忆一下自己或他人在学习、锻炼、比赛、集体活动或日常生活中动脑筋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事,选择一件事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略
2.B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对词语的掌握,对句意的掌握,尤其是词语在语句中的应用。因此在解答时,不仅要了解和掌握词语的解释,还可以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A正确。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涨的样子。
B错误。神机妙算:意思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神机妙算,这里使用“出谋划策”更合适。
C错正确。不动声色:意思是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态镇静。
D正确。胸有成竹:意思是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3.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朗读时的节奏划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结合课内文言语句谈谈朗读节奏的划分。
①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如“夫”、“盖”、“故”、“惟”、“自”、“至若”、 “若夫” 、“诚宜” 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②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 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③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
④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⑤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⑥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⑦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总之,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就必须以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为前提,再根据朗读停顿的规律综合分析判断。
4.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课文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跳水》主要内容:
在一艘轮船上,发生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只顽皮的猴子在船上蹦来蹦去,成为了水手们的笑料。它越发放肆,摘掉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孩子恼羞成怒,追了上去,一直到了桅杆顶上的横木上。
他虽然取得了帽子,但也把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一失足就会摔到甲板上,落个粉身碎骨,即使不失足,也难以转身走回。在场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为孩子处境担忧。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我是一名旁观者,可能会慌乱,也可能会害怕。可是孩子的船长却十分镇定,用枪“逼”着孩子跳水。最后,孩子得救了。
5. 皱巴巴 胖嘟嘟 懒洋洋 文质彬彬 生机勃勃 气势汹汹 死气沉沉 眉飞色舞 全神贯注 神采奕奕 大惊失色 心花怒放 手舞足蹈 眉开眼笑 膀大腰粗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词语仿写。
ABB式词语举例:黑沉沉、亮晶晶、香喷喷。
ABCC式词语举例:天网恢恢、大名鼎鼎、议论纷纷、想入非非。
描写神态的词语举例:聚精会神、笑逐颜开、心平气和、毛骨悚然。
含有人体器官的词语举例:目瞪口呆、焦头烂额、唇亡齿寒、头重脚轻。
【点睛】
6. 楚国 矛和盾 互相抵触 不能自圆其说 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客观规律 汉 司马迁 战国 孙膑 田忌 赛马 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俄国 列夫 托尔斯泰 沉着 果断 机智 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我们的是关于常见作品的熟知程度。
1.《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说的话前后矛盾,因为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2.《田忌赛马》选自汉代司马迁的《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故事的主角是天际、孙膑、齐威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揭示如何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的事情。告诉人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3.《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在轮船上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全文突出表现了船长的机智、勇敢、果断,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7. 不耕耘,难道会有收获? 我们应该像雷锋叔叔学习。 田忌把齐威王赢了。 齐威王被田忌赢了。 太阳一走出来,大地上的雾都跑开了。
【解析】
略
8.第一次什么也没想,一下子扑了过去。结果是一只也没捉到。
9.第二次是慢慢开进蝈蝈,对准蝈蝈双手猛合过去。结果是捉到了蝈蝈。
10.因为第一次“我”没有经验,第二次是爸爸先告诉了“我”方法,然后“我”根据爸爸的方法捉到了蝈蝈。
【解析】
略
11.搏、奈、豪、影
12. 细致 永恒
13.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豪 毫)不费力地坐在(荧 影)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比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14.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看影片和卡通虽然有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
15.阅读书籍
16.同意,因为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解析】
略
17.范文:
战胜困难
成长的道路上,我遇到过许多困难。它们虽然看似是绊脚石,但也是我前进的路标。
记得上小学四年级前,我做作业时遇到有不会做的题目,都会找爸爸、妈妈,让他们提供解题的思路。犹记得,有一次,爸爸出差了,妈妈要加班,做作业时有一道题难住了我,问爷爷、奶奶,他们也没有办法。于是,爷爷让我试着自己解决问题,找到答案。
这下子我可犯难了,这该怎么办呢?顿时有了一种“晴天霹雳”的感觉。
“唉!怎么这么难啊!”我心里狠狠地抱怨着,无可奈何地做起了题。5分钟过去了、10分钟过去了……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溜过,可题目怎么也解不出来。我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可还是没办法。这样可不行,我试着让自己的心情慢慢地平复下来,翻阅着数学课本,寻找相似的题型,看看自己之前的解题思路,再回想着老师上课的情景,想想老师告诉我们的解题方法,开始画图、写算式。就这样大约用了二十分钟,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解开了这道题。我抹了抹额头的汗珠,开心地笑了。看着自己解开的这道题,心里像灌了蜜一样的甜。
通过这件事,让我认识到成长的路上不可能都一帆风顺,一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轻易放弃,积极思考、勇敢面对,那样困难和挫折也会成为我成长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解析】
【详解】
本题为话题作文,看到“请你回忆一下自己或他人在日常生活中动脑筋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事,把精彩的片段写下来。”这个要求,你首先会想到什么事呢?你是怎样动脑筋克服困难呢?结果怎样呢?在记忆中把他搜寻出来,明确写些什么。写作时首先要交代“我”要遇到了什么困难,”我“是怎么做的,最后的结果如何,通过具体的事例突出主题,最后总结,可与开头呼应。注意详略,适当的运用修辞方法和人物描写方法。
构思指导:
开头点出困难是绊脚石,但也是自己前进的路标。
中间写自己遇到了一道难题,在没人帮助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开了这道题。
结尾点题,谈自己的感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