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二 比例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放大的是( )。
A.画楼房的平面图 B.给小明拍一寸照
C.复印稿件 D.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
2.最简比的前项和后项一定是( )。
A.奇数 B.偶数 C.互质数
3.( )能与∶组成比例。
A.3∶5 B.5∶3 C.3∶ D.∶
4.在一幅地图上,用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
A. B. C.
5.a的等于b的(ab≠0),则a∶b等于( )。
A. B.∶ C.
二、填空题
6.将一个长25mm的零件按5∶1的比例尺画在图上,应画( )cm。
7.如果=8y,那么x∶y=( )∶( )。
8.在一个比例中,已知两个外项之积为1,其中一个外项是最小的质数。那么另一个外项是( )。
9.如果,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
10.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5,它的最小倍数是_____,用这个数的因数写一个比例式_____。
三、判断题
11.如果5a=7b,那么a∶b=7∶5。( )
12.把一个长方形的各边都按1∶4的比缩小后,周长缩小到原来的,面积缩小到原来的。( )
13.某品牌钟表上需要一个长0.5毫米的零件,设计师将这个零件放大画在图纸上长5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 )
14.如果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外项也一定互为倒数。( )
15.一幅地图上用2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0。( )
四、解答题
16.在一幅比例尺1∶20000的地图上量的乐乐家到学校的距离是7.5厘米。在另一幅比例尺是1∶50000的地图上,乐乐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17.某手机超市门口放着一个按20∶1的比制作的手机模型。已知手机模型的高度是160厘米,手机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厘米?
18.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左边方格中画图,使画出的图形形状与右边阴影部分相同,面积是右边阴影部分的4倍。
(2)左边图是右边图按( )∶( )画出来的。
(3)如果一个方格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左边图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9.假设下面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cm,请按要求画图。
(1)过点A做梯形ABCD的高AP,则点P用数对表示是( , )。
(2)画出按2∶1将梯形ABCD放大后的图形。放大后的梯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
20.一辆汽车两次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如下表:
行驶路程/km 24 96
耗油量/L 2 8
(1)分别写出每次行驶路程与耗油量的比值,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两次耗油量与对应行驶路程的比值,看看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逐项分析即可。
【详解】
A.画楼房的平面图将楼房缩小后画出来,不符合题意;
B.一寸照片小于本人,拍一寸照是缩小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C.复印稿件是按照原件的大小进行复印,没有改变大小,不符合题意;
D.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是将植物细胞放大一定的倍数进行观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睛】
本题较为基础,平时注意总结生活经验即可。
2.C
【解析】
【分析】
最简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为整数,并且是互质数,据此可解答本题。
【详解】
最简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为整数,并且是互质数,如最简比种,前项、后项分别是2和3,且2和3是互质数。故本题答案为: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最简比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最简比的定义,进而得出答案。
3.A
【解析】
【分析】
根据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算出各选项的比值,找出与∶的比值相等的选项组成比例即可。
【详解】
∶=
A.3∶5=
B.5∶3=
C.3∶=15
D.∶=
故答案为:A
【点睛】
此题考查比例的意义,只有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才可以组成比例。
4.C
【解析】
【分析】
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据此解答。
【详解】
90千米=9000000厘米
所以比例尺是2∶9000000=1∶4500000
故选择:C
【点睛】
此题考查了比例尺的意义,换算单位时注意0的个数。
5.C
【解析】
【分析】
根据条件“a的等于b的(ab≠0)”可以得到等式:a×=b×,将等式改成比例时,相乘的两个数同时作外项或内项,据此写出比例,然后依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据此解答。
【详解】
由a×=b×可得a∶b=∶=(×10)∶(×10)=6∶9=(6÷3)∶(9÷3)=2∶3=。
故答案为:C。
【点睛】
此题考查比例的基本性质,要学会灵活运用。
6.12.5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代入数据计算即可。
【详解】
25×=125(mm)
125mm=12.5cm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解题时注意转化单位。
7. 56 1
【解析】
【分析】
两个乘法相等的式子可以改写成比的形式,再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内之项积等于外项之积,化简即可。
【详解】
=8y
×7=8y×7
x=56y
x÷y=56y÷y
x÷y=56÷1
x∶y=56∶1
【点睛】
本题考查比例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解答。
8.
【解析】
【分析】
由于一个外项是最小的质数,最小的质数是2,两个外项之积是1,则一个数乘2等于1,则另一个外项=1÷2。
【详解】
最小的质数是2;
1÷2=
【点睛】
此题考查比例的认识以及最小的质数,要注意最小的质数是2。
9. 7 2
【解析】
【分析】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等式2a=7b改写成比例的形式,a∶b=7∶2。
【详解】
因为2a=7b,所以a∶b=7∶2。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比例基本性质的逆运用,要注意:相乘的两个数要做外项就都做外项,要做内项就都做内项。
10. 15 1:3=5:15(答案不唯一)
【解析】
【分析】
(1)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5,即15就是它本身,所以这个数是15,这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即15;
(2)根据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列举出它的因数:1、3、5、15,进而根据比例的含义,写出比例即可。
【详解】
(1)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5,它的最小倍数是15;
(2)15的因数有:1、3、5、15,比例为:1:3=5:15;
故答案为15,1:3=5:15(答案不唯一)。
11.√
【解析】
【分析】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根据比例的性质,可知如果a做比例的外项,那么和a相乘的5也做比例的外项;如果b做比例的内项,那么和b相乘的7也做比例的内项;据此写出比例再做出判断。
【详解】
由分可知,如果5a=7b,那么a∶b=7∶5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
此题考查比例性质的运用:把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的形式,进一步改写成比例的形式,再做判断。
12.×
【解析】
【分析】
假设长方形的长是8、宽是4,分别求出缩小前后的周长、面积,再比较即可。
【详解】
假设长方形的长是8、宽是4,按照1∶4缩小后的长是8÷4=2、宽是4÷4=1。
缩小前的周长:(8+4)×2
=12×2
=24
缩小前的面积:8×4=32
缩小后的周长:(2+1)×2
=3×2
=6
缩小后的面积:2×1=2
周长缩小到原来的6÷24=
面积缩小到原来的2÷32=。
故答案为:×
【点睛】
图形放大的倍数(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是指对应边放大的倍数(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周长也放大这个倍数(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面积放大这个倍数的平方倍(或缩小原来的几分之几的平方)。
13.×
【解析】
【分析】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据此解答。
【详解】
5厘米=50毫米
50∶0.5=100∶1
故答案为:×
【点睛】
考查了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14.√
【解析】
【分析】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来判断即可。
【详解】
比例的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乘积是1,那么两个外项的乘积也是1互为倒数。
故答案为:√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比例的基本性质,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是定值1。
15.×
【解析】
【分析】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据此求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需要先统一单位再解答。
【详解】
10千米=1000000厘米
2∶1000000=1∶500000
故答案为:×
【点睛】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即可解答。
16.3厘米
【解析】
【分析】
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求出乐乐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再根据“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出再另一幅地图上的图上距离;据此解答。
【详解】
7.5÷=150000(厘米)
150000×=3(厘米)
答:乐乐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厘米。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灵活运用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7.8厘米
【解析】
【分析】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知道,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由此得出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代入数据即可解答。
【详解】
160÷20=8(厘米)
答:手机的实际长度是8厘米。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灵活利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与比例尺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8.(1)见详解;
(2)2;1;
(3)24
【解析】
【分析】
(1)观察右边的阴影,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组成的,其中底是3,高是2,画出面积是右边阴影部分的4倍,且形状完全相同,则把底和高分别扩大2倍即可;
(2)对应边分别扩大了2倍,所以是按2∶1画出来的。
(3)一个方格面积是1平方厘米,则一格的长度是1厘米,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求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乘2即可。
【详解】
(1)三角形的底是3×2=6,高是2×2=4,作图如下:
(2)左边图是右边图按2∶1画出来的。
(3)6×4÷2×2
=24÷2×2
=24(平方厘米)
左边图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点睛】
此题考查了图形的放缩问题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认真解答即可。
19.(1)见详解;2,4
(2)见详解;20
【解析】
【分析】
(1)从梯形的上底的一点到下底画一条垂线,这点和垂线之间的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第一个数字表示列数,第二个数字表示行数;据此即可用数对表示出P点的位置;
(2)一个图形按2∶1放大后,就是把这个图形的各边长放大2倍,也就是各边乘2,画出扩大后的图形;所得到的新图形的各边都是原图形的2倍,再根据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计算即可。
【详解】
(1)点P用数对表示是(2,4)。
(2)(8+2)×4÷2
=10×4÷2
=20(平方厘米)
放大后的梯形面积是20平方厘米。
(1)(2)作图如下:
【点睛】
此题考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以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图形放大与缩小是指对应边放大或缩小,形状不变。
20.(1)行驶路程与耗油数量的比分别是:24∶2,96∶8;能组成比例
(2)两次耗油量与对应行驶路程的比分别是:2∶24,8∶96;能组成比例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先写出两次行驶路程与耗油数量的比,然后分别求出比值,通过比较比值判断出两次行驶路程与耗油数量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如果比值相等,能组成比例,反之则不能。
(2)先写出两次行驶的路程的比,与两次耗油量的比,然后分别求出比值,通过比较比值判断出两次行驶路程与耗油数量的比能否组成比例。如果比值相等,能组成比例,反之则不能。
【详解】
(1)行驶路程与耗油数量的比分别是:
24∶2
96∶8
24∶2=12
96∶8=12
12=12
这两个比能成比例
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2)两次耗油量与对应行驶路程的比分别是:
2∶24
8∶96
2∶24=
8∶96=
=
所以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比例的判定方法,即两个比的比值相同就能组成比例,然后再进一步解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