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京师范大学静海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北京师范大学静海附属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7 10:4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静海附校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 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3.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选择题)
注意事项: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中国是世所公认的手工艺大国。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成就至为辉煌,所有肇自人工的传世、出土的文物,以及古建筑、古代工程,都是传统工艺的产物。这些传统工艺和民众的衣食住行、民俗民风,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国力消长紧密联系、 。
传统工艺具有实用、理性、审美的品格,以及能动性、永恒性、人性、个性等特征,对应地表达了其所拥有的民生、经济、学术、艺术、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固有价值。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些学者讳言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 地规避这一论题。 甚至有人视传统工艺为 ,只能等着进博物馆被 。 这种看法是很错误的,也有悖于现实。环顾四周,斧子凿子、红茶绿茶、黄酒白酒、竹编藤编、木雕玉雕、泥塑面塑、云锦苏绣、金铂银饰、青瓷紫砂、剪纸年画、油盐酱醋、衣裳鞋帽、笔墨纸砚……( )。我们也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对回归自然、回归乡土的向往和审美取向的改变,人们对手工制品将有更多、更高的需求,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工艺,必将越来越被重视和善待。
1.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息息相关 有意无意 可有可无 束之高阁
B.休戚相关 若有若无 可有可无 置之度外
C.休戚相关 有意无意 无关紧要 置之度外
D.息息相关 若有若无 无关紧要 束之高阁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的浸润。
B.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中浸润着。
C.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都浸润着。
D.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传统工艺具有审美、实用、理性的品格,以及人性、个性、能动性、永恒性等特征,对应地表达了其所拥有的民生、经济、学术、艺术、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固有价值。
B.传统工艺具有实用、理性、审美的品格,以及人性、个性、能动性、永恒性等特征,对应地决定了其所拥有的民生、经济、学术、艺术,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固有价值。
C.传统工艺具有实用、理性、审美的品格,以及人性、个性、能动性、永恒性等特征,对应地表达了其所拥有的民生、经济、学术、艺术、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固有价值。
D.传统工艺具有审美、理性、实用的品格,以及人性、个性、能动性、永恒性等特征,对应地决定了其所拥有的民生、经济、学术、艺术、人文、历史和现代等固有价值。
二、(9分)
4.下列诗句与作品、作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你好呵,欢乐的精灵!——《红烛》——闻一多
B.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致云雀》——郭沫若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昌耀
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5.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昌耀处于叛逆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可谓强烈;但是其出走,不会没有时代风气的推波助澜。
②在一年一度的苹果产品发布会上,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振振有词地介绍了苹果新品的各项实用功能,对苹果产品的销售业绩作出了乐观的展望。
③对待触目惊心的“反右”运动,就像对待之前的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昌耀有一种不去引人注意的淡漠。
④我国几十年的工业发展造就了较长时间的经济快速增长,但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很多地方出现了白山黑水,人居状态堪忧。
⑤关闭核电站必然要遗留大量核废料,既要关闭核电站,又不愿把核废料存放在自己的家园,这个死结使得德国反核能运动进退维谷。
⑥每年春节,中国各地赶回家过年的人们涌向各个车站和机场,回到家里陪伴家人的心情归心似箭,成为世界上的独特风景。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形成于隋唐,盛行于宋。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中调,沿用了古体诗词的形式。
B.新月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闻一多、徐志摩、郭沫若等都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C.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三美原则”,即“音乐美”“意象美”“建筑美”。《死水》是体现并发展了“三美”格律诗论特点的代表诗作。
D.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死水》属于新诗中的格律诗。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题。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他的寿命是一连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我曾说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唯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仅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练,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新方法的过程,就是要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
B.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累积,可以在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
C.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得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D.人类的学习就是累积自己的、别人的乃至社会共同的“过去”,沟通个人和社会的今昔,是“当前”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力,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形成文化,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
B.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普遍的概念,从而从过去走到当前,从当前走到今后,在和时间的接触中,克服阻隔,延续历史。
C.动物的学习简单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验,不能实现累积,不能相互传递。
D.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发展了学习的能力,保留且互相传递了过去的累积,形成共同经验,构成人类文化赖以维持的基础。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就是文化,人类当前的文化是靠记忆保留下来的历史累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说的也是历史的文化价值。
B.每个人的“当前”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也是民族“过去”的投影;认识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认识我们的时代。
C.传统经典源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经验,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可以在社会的世代之间构筑桥梁,实现文化的传承。
D.所谓时间上的阻隔包含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
四、(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10-12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首抗疏⑥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搁置。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④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⑥抗疏:上书直言。⑦宦寺:宦官。⑧曹:辈,等。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或指为生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B.人服其先见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C.此国家安危之本也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D.上拂衣起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之”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国家安危之本也
A.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D.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1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禾曾经请求增加东南一带的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未被采纳,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有先见之明。
B.当时童贯的权势扩张,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陈禾认为自己有进言的责任,就上书直言弹劾童贯。
C.陈禾弹劾黄经臣的理由是:黄依仗恩宠玩弄权势,皇上任用某人、举行某事、发号某些施令的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
D.皇上的衣袖被撕落,虽然恼怒,但是终于被陈禾忠于职守、敢于进谏、刚正不阿的情怀打动,没有迁怒于陈禾。
第II卷(非选择题)
注意事项:
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本卷共11小题,共114分。
五、(23分)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5分)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2分)
(2)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8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①馀思:怀旧之思,此处指作者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②流萤:飞行不定的萤火虫。③汀:水中平地,小洲。
.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时间变化与情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5)__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
(6)《沁园春长沙》上片中,诗人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展现出深秋时节万物的生机勃勃、追求自由的样子。
(7)《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表现青年学子撰写文章评论国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六、(21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15-19题。
民工父亲的“幸福”
(1)刚搬入新居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从猫眼里往外看:一个陌生人。他的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眼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问道:“你找谁?”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递过来,用一种近似乞求的语气说:“同志,我是在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2)“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狐疑地看着他。
(3)见我态度缓和,他一激动,脸涨得更红了,语速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寒假了,他就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了。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的漂亮房子。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他到您家看看吗?房子盖了许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说清楚。”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然后,一脸企盼地望着我。
(4)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为了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个心细的父亲!我点头答应了。
(5)他见我爽快地答应了,激动地说:“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以为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民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满是喜悦,眼神里也荡漾出一种快乐。
(6)几天后,他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黝黑,身体结实,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见到我,小男孩有一种怯怯的神情。
(7)父子俩套上我递过来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木地板,他们的步子迈得格外的轻缓。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的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所在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这面墙上原来还留有一个洞口,为的就是运送砖块、水泥方便,待房屋建好后,再将这洞口堵上,哦,对了,我的中级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8)他竭力地想向孩子描绘出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许多。
(9)一会儿,这对父子看完了我的新居,他们几乎是一步步挪着退到门边向我告别。突然,这位民工父亲一下子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激动地说:“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进入城里人家,感受到了一种城里人家的温暖,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睛里一片晶莹。
(10)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只不过让这对父子进了我的新房看了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就这一下子,我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周遭氤氲着一种温暖。
(11)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到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我想,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12)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我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好的房子,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16.民工父亲的“幸福”具体表现在哪里?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
17.“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许多。”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4分)
18.请简要梳理那位孩子参观“我”房子时的情感变化过程。(4分)
19.请理解并举例分析“父亲”这一人物性格特点。(6分)
20.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不少“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作为中学生,你认为如何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分)
七、(1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曾报道,我国每年餐饮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面对如此庞大的“舌尖上的浪费”,请你拟两条公益广告词,呼吁大家,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要求:至少运用一种艺术手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传统社会最讲究“圈子”,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就提出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涟漪效应”,一圈圈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现代社会则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
诚然,看病找相熟的医生,求教知识找老同学……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则可。泛化开来,奉行“熟人是一宝,关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群居终日,则不可。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
请根据以上文段的主要内容,简要谈谈如何理解“涟漪效应”,不超过60字。
八、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这首题为“别等”的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别 等
别等太阳已经高挂天空
才进入今天
别等花已凋谢
才来珍惜
别等机会远去
才来痛心
别等已经失败
才来懊悔
等,只会等白我们的少年头
等,只会让我们错过
播种和收获的季节……
读了这首小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写出来。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北师大静海附校高一第一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一、(22分)
1.A
2.D
3.B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此处语境是指这些传统工艺和民众的衣食住行、民俗民风,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国力消长紧密联系,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此处没有利害关系,所以应该用成语“息息相关”。
第二空处,有意无意:又像是有意的,又像是无意的,指存心与不经意。若有若无: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此处语境是指又像是有意的,又像是无意地规避这一论题,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有意无意”。
第三空处,无关紧要:无关:没有关系,不牵涉。指不重要,不会影响大局。可有可无:有没有都可以,形容人或事物不重要。此处语境指有人视传统工艺为有没有都无关紧要的,所以此处应该用成语“可有可无”。
第四空处,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之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仍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此处语境是指只能等着进博物馆被放着不用、丢在一旁不管,所以应该用成语“束之高阁”。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能力。
由前文“环顾四周,斧子凿子、红茶绿茶、黄酒白酒、竹编藤编、木雕玉雕、泥塑面塑、云锦苏绣、金铂银饰、青瓷紫砂、剪纸年画、油盐酱醋、衣裳鞋帽、笔墨纸砚……”可知,主语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应该保持主语一致,排除选项A、B;
C项语序不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放在“浸润”后面。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语病有两处:一是语序不当,“能动性、永恒性、人性、个性”语序不当,应改为“人性、个性、能动性、永恒性”;二是搭配不当,“表达……固有价值”搭配不当,“表达”应改为“决定”。
综上所述只有B项修改最为正确。
故选B。
二、
4.D
5、C
6、D
4、【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和中外文化常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A项,“你好呵,欢乐的精灵!”是雪莱《致云雀》中的句子;
B项, 《致云雀》应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应为“《峨日朵雪峰之侧》”。
故选D。
5、【答案】C
【解析】①推波助澜:比喻从旁助长或推动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扩大声势或影响。使用正确。②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不合语境。③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使用正确。④白山黑水: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中国东北地区。望文生义。⑤进退维谷: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使用正确。⑥归心似箭: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形容回家心切。与句中的“心情”语义重复。
6、【答案】D
本题考查识记与新诗相关的文学常识的能力。A项,“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中调”“属于古诗词”错误。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沁园春 长沙》属于长调。诗歌的分类复杂,现代诗是按照时间、内容来分的。只要是现代人写的,表达出现代人的感情,就是现代诗,哪怕用古体的形式来写,也是现代诗。B项,考查新月诗派相关的文化常识。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孙大雨等,郭沫若不属于新月诗派。C项,“意象美”不对。该选项考查闻一多的“三美”主张,闻一多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死水》重视色彩的运用,追求诗歌的画面效果。诗人描写一沟腐臭的死水,却用尽“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绚丽之辞,竭力写出这沟死水的“绘画美”。以鲜明的对比来表现诗人对旧中国的厌恶和愤怒。故选D。
三、
7、C
提示:原文说的是“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并非“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
8、A
提示:原文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
9、D
提示:原文说的是“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并非“人靠记忆留住过去”
四、
10.A
11.B
12.C
【分析】
10.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都是“有人”的意思;
B项,佩服/穿戴;
C项,根本/本来;
D项,甩/同“弼”,辅佐。
故选A。
11.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句:助词,的。
A项,代词,指看到的景象。
B项,助词,的。
C项,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D项,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皇上任用某人、举行某事、发号某些施令的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错,由句子“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可知,只是都跟他所说的相同。
故选C。
参考译文: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考中进士。天下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
当时童贯的权势越加扩张,和黄经臣一起执掌大权,御史中丞卢航跟他们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陈禾说:“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我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他没有接受给事中的任命,首先上书直言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依仗恩宠玩弄权势,在朝廷同列中夸耀自己。常常说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说皇上将任用某人,举行某事,不久诏书下达,都跟他所说的相同。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
陈禾论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陈禾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头颅来报答陛下吗?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陈禾的言辞更加激烈,皇上改变了脸色说:“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内侍请皇上换衣服,皇上回绝他说:“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
五、
13.(1)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2分)
(2)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啬头颅不来报答陛下吗?(3分)
【详解】
13.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本题关键词有:(1)引:拉,拽;毕:使……完。(2)碎衣:被撕破衣服;岂:难道;惜:吝惜;以:来。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4、
(1).意象有: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2分)营造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意境。(2分)
(2).“穿”是穿行,穿过的意思,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1分)“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1分)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1分)“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1分)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及鉴赏意境的能力。
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
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用了“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等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来表现其情感。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 “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营造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意境。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百无聊赖,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
理解“穿”“数”二字所表达的情感,要联系本诗分析“穿”“数”二字分别涉及的对象和背景,本诗中的“穿”是指在“落叶”中穿。“数”,且是“独行”,因而可看出诗人孤独、走来走去、徘徊的情绪;“数”是指数流萤,写出了诗人的无聊,只有靠数着流萤的数量来打发消磨无聊的时光,且是在“闲坐”时,因而可看出诗人此时苦闷无聊的心情。
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
15、(10分)
(1)怅寥廓 (2)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浪遏飞舟 (4)青青子衿
(5)契阔谈讌 (6)万类霜天竞自由 (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8)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六、(20分)
16、幸福一:民工父亲的工作得到儿子的首肯和钦佩(1分);幸福二:能进入城里人家,感受到城里人家的温暖(1分);幸福三:自己儿子的懂事、上进。(1分)
17、“自豪和骄傲”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认真仔细工作的钦佩(2分);“直”可以看出父亲在得到儿子的信任后,内心充满喜悦和自信。(2分)
18、初进入房间的胆怯----对父亲工作的自豪和骄傲----对城市生活羡慕和向往---对未来过上美好生活的自信(每点1分,共4分)
19、向“我”乞求带孩子参观房子,以便让孩子能感受其在城里工作的情景,表现出父亲对孩子的关爱(2分);砌墙时做到心细、手细、眼细,没有丝毫的偏差,表现出父亲工作认真仔细(2分);通过参观城里人的房子让孩子得到感悟,可见父亲善于教育自己的孩子(2分)。
20、①“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1分)
②人与人之间应该沟通理解,真诚相待,相互帮助,这样才能和谐共处。(3分)
(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民工父亲的“幸福”具体表现在哪里?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首先应到文中找到民工父亲“幸福”的表现,然后结合前后的情节分析让民工父亲幸福的内容。
如第九段提到民工父亲“激动地说:‘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进入城里人家,感受到了一种城里人家的温暖,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这句话本身就点明让民工父亲感到幸福的内容,即“进入城里人家,感受到了一种城里人家的温暖”,民工父亲为自己能够进入城里人的家中,感受到城里人的温暖而感到幸福;结合第八段“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许多”可以看出,儿子看到爸爸的“作品”,为父亲感到自豪,民工父亲接收到儿子的肯定,他为此而感到幸福;结合第十二段儿子的一番话“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我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好的房子,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可以看出民工儿子的懂事上进,这也是民工父亲幸福的来源。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概括。
1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品味句子含义的能力。
“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许多”,这是一段人物描写,有动作,有神态。先写儿子的动作和神态,当民工父亲对儿子讲述这楼房的时候,儿子眼睛里流露着“自豪和骄傲的神色”,结合民工父亲所讲述的内容“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来看,儿子的神态表现出对父亲工作认真仔细的钦佩;后写父亲的动作,当接收到来自儿子的肯定时,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许多,父亲腰板挺直来自于儿子的肯定,由此可以知道,民工父亲在得到儿子肯定时内心是喜悦的,是自信的。
18.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体会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梳理那位孩子参观“我”房子时的情感变化过程。考生需要结合具体的情节以及人物的表现来体会感情变化。
如刚到“我”家的时候,“小男孩有一种怯怯的神情”“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木地板,他们的步子迈得格外的轻缓”,此时男孩应该是胆怯的;当听到父亲介绍自己是如何盖这些楼房的时候,男孩“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这时候的男孩对父亲的工作是感到自豪和骄傲的;离开“我”家之后,男孩“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此时的男孩对城市生活是羡慕的,是向往的;当父亲告诉他不可能的时候,男孩“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我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好的房子,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时候的男孩对未来的生活是充满信心的。
1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要求理解并举例分析“父亲”这一人物性格特点。
首先确定人物的角色,比如本文主要注重人物两个角色,即“父亲”和“民工”。先看作为父亲,人物的表现,如父亲为了让儿子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的漂亮房子而找了多家房主,“孩子来了后,我能带他到您家看看吗”“我问了好几家”,这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如父亲“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说清楚”,所以决定带儿子到城里人家中实地看看,同时通过参观城里人的房子让儿子得到感悟,可以看出父亲是善于教育自己的儿子的。再看作为民工的表现,如文中父亲对儿子介绍自己的“成果”时说“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这面墙上原来还留有一个洞口,为的就是运送砖块、水泥方便,待房屋建好后,再将这洞口堵上,哦,对了,我的中级工考试也通过了”,这是一个工作认真,追求上进的人。考生可以根据这些进行概括。
21.(6分)(每条3分)
【示例】①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反问)②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引用古诗)③“光盘”光荣,“剩宴”可耻(对比、谐音)
【详解】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题干提供的信息是关于浪费粮食的触目惊心的事实,要求就此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答案是开放的,但必须注意:内容要符合要求,表述应无毛病,要运用修辞手法。比如可以运用引用的手法,引用古诗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光盘’光荣,“‘剩宴’可耻”,可以运用反问的手法“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
22、运用比喻手法(1分),把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形象比作涟漪(1分),说明圈子越近的关系越紧密(1分),离圈子越远的关系越疏远(1分)。
23.阅读下面这首题为“别等”的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别 等
别等太阳已经高挂天空
才进入今天
别等花已凋谢
才来珍惜
别等机会远去
才来痛心
别等已经失败
才来懊悔
等,只会等白我们的少年头
等,只会让我们错过
播种和收获的季节……
读了这首小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写出来。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示例】
别等失去了,才知道后悔
每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题记
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你若失去了亲人,你就把亲情的一切都失掉了。对于亲人,是血溶于水的亲情,珍惜人的生命,得从身心的关爱做起;如果这点都做不到的话,不是不知道自己无知,乃至双倍的无知。
当你面临亲人在抢救室抢救之时,你的心灵会感受到震撼,当医生给你亲人病危通知单之时,你的心会觉得撕裂,当你的亲人抢救无效时,你会绝望;生命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人的生命在于一口气,要争气做个孝子,就该处处为父母着想,就如你小时候父母处处为了你一样;不要让父母再为你操心,如果你有烦忧,得自己消化处理;不要让父母受气,如果你有不如意之时,千万不能拿父母做出气桶,因为父母太爱你而为此焦虑;不要让父母为你受苦受累,自己的衣服尽量自己洗,自己的房间自己收拾,别以为父母是免费的保姆;不要让父母为你担心,多电多信让父母放心,有时间多陪陪父母,多关爱些父母,让父母高兴!
人的生命在于一个字“爱”,爱是以一种自然的礼物状态,自然来到,它是生灭相续,一偏离,爱就没了。爱其实也是一种残忍,只有在心中称出自己是否有真爱的分量,那就对爱有了真正的理解,就会有爱心。真正的爱,是应该超过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作为子女,都应该做到“孝顺”这二个字,真正要明白这个孝顺二字的道理,能有几多人?其实父母缺的不是金钱,而是亲情和关怀;其实父母在没有失去劳动力之前,不是非要你去所谓帮着做,而是他们要的是清净和睦相处;其实父母有时就像孩子,他们也会任性发脾气不讲理,所以作为小辈就该谅解些,像对待小孩一样去对待他们,而不应该像训孙子那样去训斥他们;作为子女应该要做到孝顺,不但要孝,还应该尽量顺着父母的心意,而不是与他们逆着言行,只孝不顺,那是大逆不道。
人生是一刹那的,谁没年轻过?待50岁的人,还有几个50年?待60岁的人,还有几个60年?所以该好好善待我们的父母,珍惜眼前人!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关键是分析所给的材料,根据对材料的分析来理解材料,确定立意,构思作文。本题,材料是一首名字为《别等》的小诗。根据小诗表达的意思,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从正面立意,阐明“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对于立身、行事、治国、齐家等的重要意义;也可以从反面立意,指出错失良机,坐以待毙的惨痛教训;还可正反结合注意。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