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精品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7 22:3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中国文人心中的宋朝
我可能生错了地方,想穿越回宋朝,那里对文人最友善。
-----袁腾飞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余秋雨
导入新课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知道北宋的建立及北宋结束中原和南方分裂
割据局面的史实。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
4.初步了解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导学提纲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等掌握了军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
一、北宋的建立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国号:
建国方式:
960年
赵匡胤
东京(开封)
宋(史称北宋)
陈桥驿兵变
1.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赵匡胤
一、北宋的建立
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北面,是强大的辽和西夏,南面分布着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较大的割据政权。北宋只是占有后周统治的地区。
一、北宋的建立
一、北宋的建立
雪夜访赵普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方针: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结果:
结束了南方和中原地区分裂割据局面(局部统一)
北宋
陈桥驿
东京
965年灭后蜀
966
963年
970年
978年
979
2、局部统一策略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局面
一、北宋的建立
为什么说北宋不是统一全国的王朝?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其统治区只占有原来五代十国的范围,不是全国统一。所以北宋的统一是局部的统一。
东北有辽,西有吐蕃,西南有大理等,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一、北宋的建立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太祖: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赵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太祖: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夺相权
收财权
收兵权
二、强化中央集权
军事上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二、强化中央集权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病之重;京师之病总于三帅(禁军三部分的统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
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梁溪全集》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军事上
调兵权
枢密院
统兵权
禁军
皇帝

二、强化中央集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军事上
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无法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二、强化中央集权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太祖: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赵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太祖: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夺相权
收财权
收兵权
二、强化中央集权
政治上(中央)
行政
军事
财政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皇帝
宰相
执行
皇帝
宰相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宰相赵普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北宋的统治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太祖: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赵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太祖: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夺相权
收财权
收兵权
二、强化中央集权
路—州—县
行政
(知州,通判)
(转运使)
1.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2.设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1.派文臣做知州(地方长官)
2.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
3.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政治上(地方)
通判的权力很大,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知州所行文书必须有通判签字才能效。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财政

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中央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二、强化中央集权
影响:
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
加强了皇权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机构繁杂,政出多门
机构臃肿,官员冗滥
军事方面
控制地方
削弱相权
宋朝以前,宰相、大臣可以和皇帝对坐议事。相传,宋太祖有一次上朝,宰相范质等仍坐着。宋太祖说:“我眼花,你们把文书拿近来让我看。”范质等起身呈递文书后,回到原处,发现座位已被撤走。从此,宰相、大臣只能站着同皇帝讲话。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VS
唐朝武将
宋代文臣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
·
·
为什么要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呢?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原因
表现:重文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①重用文官
“从宋太宗起文臣成为宰相和正副枢密使得主要人选,宋太宗一朝,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
——赵毅《中国古代史》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
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
三、重文轻武政策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内容: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创立于隋
完善于唐
发展于宋
科举制的发展
锁院制度
弥封制度
誊录制度
别试制度
《励学篇》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
五经勤向窗前读。
三、重文轻武政策
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作用:
李清照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kè)先生文集》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三、重文轻武政策
武将受牵制,带兵打仗要按朝廷预授的“阵图”,严重束缚统军的指挥权。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
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由唐末尚武轻文到宋朝重文轻武。宋朝武将地位和待遇降低,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唐末到宋代社会风气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宋朝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表现:轻武
三、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宋重文轻武政策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
利:
弊:
冗官
冗费
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1、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
2、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3、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宋朝每年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最多时达到120多万。——《部编七年级上册》
冗兵
积弱
积贫
三、重文轻武政策
王安石
(1021-1086)
读材料,说说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
材料三 北宋与辽和西夏屡次发生战争,后分别同
二者签订协议,每年交其“岁币”“岁赐”。
材料一:“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9785员,今内
外官属总17300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
逾一倍多矣。” ——(宋)包拯奏报
材料二 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
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冗官
冗兵
冗费
积贫积弱
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发。
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
强干弱枝,屡战屡败,扩充军队。
官俸、军费和战争赔款,财政危机。
四、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1021-1086)
变法目的: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变法范围: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宋神宗
(1048-1085)
四、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视频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军事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
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
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丁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增加政府收入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原则:加强国家在各个领域的管控
变法措施
募役法
方田
均税法
农田
水利法
保甲法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变法结果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
几乎全部被废除。
据变法内容,说说哪些条款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政治上对立
生活中仰慕
保守派司马光
改革派王安石
君子之争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建立:
宋朝统一中原和南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文抑制武将,提高文官的地位
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军事方面:
在中央:
在地方: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开封
控制兵权(收兵)
削弱相权(削权)
分割地方官的权力(收钱)
王安石变法
富国强兵
课堂小结
1.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掌管军政事务的官员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散军权
C.重文轻武 D.守内虚外
C
当堂检测
2.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A.后梁 B.后周 C.南宋 D.北宋
3.丞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往往担任这一要职的人,都是皇帝的肱骨之臣。宋太祖时对丞相采取的措施是( )
A.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B.扩大宰相额权力
C.加大宰相军政、财政大权
D.宋朝的宰相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D
A
4.“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
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 B.苻坚 C.李世民 D.赵匡胤
D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