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8 07:0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单选题
著名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A. 秦始皇赢政 B. 宋太祖赵匡胤 C. 汉高祖刘邦 D. 唐太宗李世民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该诗形容的是下列哪一位皇帝?
A. 隋文帝 B. 武则天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五代十国历史现象的产生与这一“恶瘤”密切相关。结束这一“恶瘤”局面的是
A. 辽太祖 B. 元世祖 C. 宋太祖 D. 金太祖
小玲是个对联迷,她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帝王的对联,下列对联中描写宋太祖的足哪一副( )
A. 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 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 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 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落(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A. 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 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 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 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北宋统治者的举措与其产生影响的匹配,正确的有( )
选项 举措 影响
A 解除禁军将领的发兵权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B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情况重现
C 对州县长官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
D 地方设立转运使 有效地监控地方知州
A. A B. B C. C D. D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提供了反面教材。有鉴于此,宋朝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
A. 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B. 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 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
D.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 建立刺史制度 B.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下面有关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存在错误的一项是()
A. 解除禁军将兵权,调换将领断兵连
B. 分化事权弱宰相,多重机构分大权
C. 武官州县任长官,频繁调动设通判
D. 节度收费被取消,转运财赋归中央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
①有利于政权稳定和社会安定
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防止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④强化了中央集权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③④ D. ②③④
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 抑制土地兼并 B. 增强军事力量 C. 增加政府收入 D. 减轻农民负担
王安石变法前,某地主只需向政府交纳379缗的地税;王安石变法时,他却要向政府缴纳1553缗的地税。这主要是因为( )
A. 变法提高了赋税征收的标准
B. 方田均税法清查出了原先隐瞒的地产
C. 政府借变法向地主们勒索财富
D. 王安石把政府土地分配给地主耕种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强化集权削兵权】
材料一“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
材料二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材料三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 职官志》
【重文轻武】
材料四 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
(1) 材料一中的“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销兵权”分别指什么事件?
(2) 在军事上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3) 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
(4)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实行了什么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宰相范质等人听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他们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材料二 宋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1) 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是公元纪年的哪一年?赵匡胤“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
(2) 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
(3)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的利弊。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把农村民户,不论主户和客户加以编制,每10家组成1保,5保为1大保,10大保为1都保,选主户中最有财力和能力的人为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凡家有2丁以上的出1人为保丁,农闲时保丁聚集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隋唐辽宋金卷》
(1)材料一与哪条新法有关?除此之外,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方面推行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王安石的悲剧是在于他自己并不任情放纵,也不腐败贪污,他也是迫不得已。要把他主张的国家资本计划那么激进、那么极端的制度付诸实施,必得不顾别人的反对。他有一个幻象,而他的所作所为,都以实现这个光辉灿烂的幻象为依归,……但是在后世的历史家的沉思默想之中,他永远是个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他陷入自己野心的牢笼,成为美梦的牺牲品。梦境增张扩大,然后就像泡影般破灭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美梦”是什么?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的“梦境”“像泡影般破灭了”主要是触犯了哪些人的利益?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B.由:“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横冕。披旗晃,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结合所学,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采取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可知,题干评价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故B正确。
ACD.综上,其余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排除ACD。
故选B。
2.【答案】C
【解析】C.依据题干“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结合所学可知,公元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是为宋太祖,他即位后进行了“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C
【解析】C.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结束了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局面;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宋太祖赵匡胤加强君权的措施有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或者轮换制);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官的财税权。故C正确。
ABD.综上,其余三项与题干不符合。
故选C。
4.【答案】D
【解析】略
5.【答案】A
【解析】A.根据“分治大蒲(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得出宋代针对唐末五代以来的蒲镇割据的弊端,推行文官制度,派文臣担任各州长官,削弱地方的权力,故A项正确。
B.宋代并没有蒲镇节度使,故排除B。
C.此项是中央官制,不是地方官制,故C错误。
D.此项与题干的主旨无关,故排除D。
故选A。
6.【答案】B
【解析】B.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防止了武将专横跋扈的情况重现,故B项表述正确。
A.据所学知,解除禁军将领的发兵权,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故A错误。
C.对州县长官实行“三年一换”制度,不利于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故C错误。
D.地方设立转运使,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太祖深知唐朝后期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转移的现象, 因此加强了对官僚集团的分权和监督,以维护统治,故选C。
8.【答案】C
【解析】略
9.【答案】C
【解析】
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首先在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并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故A正确。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宰相之下设若干副宰相,并设立多重机构,分割相权。故B正确。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加强控制,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故C错误。
D.依据所学知识看在,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故D正确。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①③④.“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是重文轻武。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①③④符合题意。
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减弱,排除②。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C.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募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方田均税法即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两者都是针对北宋“积贫”的局面而采取的,以此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
A.方田均税法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但与募役法不符,故排除A。
B.该项只符合募役法,故排除B。
D.募役法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但与方田均税法不符,故排除D。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B.依据题干可知,王安石变法前后地主向政府缴纳的地税由少变多,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是方田均税法清查出了原先隐瞒的地产,故B项正确。
ACD.三项说法均错误,排除。
故选B。
13.【答案】【小题1】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
【小题2】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小题3】在中央,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小题4】重文轻武政策。积极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14.【答案】【小题1】“显德七年”:960年。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小题2】政策:重文轻武政策。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重现。
【小题3】利: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弊: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对外战争中多次失利。文官得到重用,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15.【答案】【小题1】保甲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小题2】实现富国强兵。
【小题3】大官僚、大地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