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科学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历史
初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初中地理
初中生物
初中音乐
初中美术
初中体育
初中信息技术
资源详情
初中化学
鲁教版(2024)
九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word版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3-07 11:09:23
点击下载
图片预览
1
2
3
4
5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中的两种物质,在溶液中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A.H2SO4与BaCl2 B.KNO3与NaCl C.Na2CO3与HCl D.NaOH与CuSO4
2.除去难溶性杂质后的食盐中往往含有少量的Na2SO4、MgCl2、CaCl2等杂质,为了将这些杂质除去,可向食盐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Na2CO3、BaCl2溶液,然后过滤除去沉淀,再加入盐酸调至溶液pH=7,最后经蒸发得到精盐。下列操作及加入溶液顺序不正确的是
A.BaCl2、Na2CO3、NaOH、过滤、HCl B.BaCl2、NaOH、Na2CO3、过滤、HCl
C.Na2CO3、BaCl2、NaOH、过滤、HCl D.NaOH、BaCl2、Na2CO3、过滤、HCl
3.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C
B.欲除去A中含有的少量B可采用的方法是:蒸发溶剂
C.t2℃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4:5
D.将t2℃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C=A
4.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t2℃时,分别取含水100g的甲、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将其降温至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2
B.降温过程中,所得溶液质量甲始终大于乙
C.在t1℃时,甲、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降温至0℃时,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一定为甲小于乙
5.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2SO4、K2SO4、NaCl、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Na2SO4,一定没有Na2CO3
B.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K2SO4
C.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中有Na2SO4或K2SO4,一定没有NaCl
D.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可能有NaCl
6.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碳酸钙、硫酸钠、硝酸钾、硫酸铜、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1)将此固体加水溶解,得无色溶液;
(2)在此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3)过滤,向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消失且产生无色气泡。
由上述实验得出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白色粉末中不含碳酸钙、硫酸铜、硫酸钠
B.白色粉末中一定有碳酸钠、硝酸钾
C.白色粉末中一定有硫酸钠,可能有硝酸钾
D.步骤(2)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是硫酸钡
7.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20℃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C.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乙大
D.将t℃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都会析出晶体
8.为除去粗盐中含有的氯化镁、硫酸钠、氯化钙等杂质,应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氯化钡、碳酸钠等物质,实验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操作步骤也可以是①③④②⑤⑥
B.操作⑥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将滤液的pH调为7
C.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氯化钡和碳酸钠溶液的添加顺序可以颠倒
D.操作⑤得到的沉淀中共有四种物质
9.下列关于物质的溶解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喝汽水后会打嗝,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B.打开汽水瓶盖会听到“呲呲”的响声,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C.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
D.NaCl 在 20℃时的溶解度为36g,意思是在 20℃时,100g 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g NaCl
10.已知某固体粉末由CaCO3、MgCO3、KHCO3、NaHCO3四种物质中的两种组成。将该粉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4.4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固体粉末质量为9克,则混合物的可能组成有2种
B.若固体粉末质量为10克,则混合物一定由CaCO3和KHCO3组成,且质量比一定为1∶1
C.若固体粉末质量为8.4克,则混合物一定由MgCO3和NaHCO3组成,质量比可能为2∶1
D.若无论组成成分质量如何变化,固体粉末质量为一定值,则固体一定由MgCO3和NaHCO3组成。
11.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且反应前后溶液总质量变小的是
A.锌和稀硫酸 B.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
C.硫酸和氯化钡溶液 D.硝酸钾溶液和硫酸钠溶液
12.t℃,将一定量溶质A(不含结晶水)的不饱和溶液分成三等份,分别加热蒸发水,然后冷却至t℃,已知三份溶液分别蒸发水10g、20g、30g,析出晶体A的质量依次为a g、b g、c g,则a、b、c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c=a+b B.c=2b-a C.c=2a+b D.c=2a-b
1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进行验纯
B.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C.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渍利用了乳化原理
二、简答题
14.根据实验回答:
(1)图1实验,用药匙的柄把端挑起一点氢氧化钙粉末于试管中,依次进行实验。观察到现象为:浑浊→变红→红色消失。根据现象判断氢氧化钙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理和化学性质,各填一条)。
(2)按图1实验完毕,所得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可能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
(3)图2装置气密性良好。取0.5g碳酸氢钠于甲中,加入2mL盐酸,___________(填操作),并将导管伸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___________。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图2中甲作为发生装置还可制得的气体是___________(填一种)。
15.为除去粗盐水中的MgC12杂质,某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在该粗盐水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
(1)过滤操作中使用的玻璃仪器有哪些?
(2)写出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若将滤液在空气中敞口放置一段时间,请分析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三、推断题
16.如下图所示,已知A、B、C、D、E、F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B、C三种物质含有同种金属元素,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E、F三种物质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已略去)。
(1)A的化学式为______。
(2)若F在通常状况下为气体单质,则F的化学式为______。
(3)若F由两种元素组成,则F可以是(填化学式)______。
(4)B→C的反应基本类型为______。
(5)C→A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17.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由NaOH、NaNO3、CaCl2、MgCl2、Cu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证明其组成,做了如下实验:
请根据分析完成:
(1)白色沉淀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原固体混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为___________。
(3)写出图中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4)写出图中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18.某固体粉末可能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钙、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为确定其成分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回答下列问题:
(1)白色沉淀C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
(2)产生无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无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不考虑氢离子)是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4)原固体粉末中可能含有__________(填化学式)。
四、实验题
19.制取和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
(1)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可以用C装置的原因是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可以选用①高锰酸钾 ②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③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和收集氧气时,你选用的药品是___________(填序号),你选择的依据是__________。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该反应的原理__________。
(3)要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在B处需连接__________装置,接口a与接口_________接,装置内所盛的液体作用是________。
(4)实验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其原理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5)某同学用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木条熄灭,然后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得到澄清透明的液体。①木条熄灭,说明________。
②同学们对振荡后得到澄清透明的液体的原因开展了讨论。第一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后得知∶如果倒入的石灰水较少,生成的碳酸钙会与剩余的二氧化碳、水继续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HCO3)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第二小组的同学认真检查了所用的仪器和药品,发现所用盐酸的试剂瓶没有标签,且盐酸略显黄色。认为所取的盐酸为浓盐酸,因为浓盐酸具有________性,使制取的气体中含有杂质气体该杂质气体溶于水会与石灰水中的溶质发生中和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③第二小组为了验证自己的讨论结果,在B处增加________装置(填“甲”或 “乙”),收集满气体后向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得到了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20.为验证久置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某学习小组做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取样于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NaOH溶液已经变质
[反思评价]
(1)写出NaOH溶液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验证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变质所需要的试剂及滴加顺序是______(填序号)。
①过量氯化钙 ②过量稀盐酸 ③无色酚酞试液 ④过量澄清石灰水
[拓展延伸]
(3)生石灰暴露在空气中同样会变质,生成熟石灰,写出生石灰变质为熟石灰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进一步变质为碳酸钙现取生石灰样品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冒出,该现象 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生石灰完全变质为碳酸钙。
(4)碱石灰由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组成,常用作干燥剂,下列气体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氢气 ②氧气 ③氯化氢气体 ④氨气
五、计算题
21.某食用纯碱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为测定高纯碱中碳酸钠(Na2CO3)的含量,现取纯碱样品12.5g,加入150.0g稀盐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测得反应后溶液总质量变为158.1g.计算:
(1)反应中产生CO2的质量.
(2)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3)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2.实验室欲测定一瓶标签破损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现取10g稀硫酸样品,将5%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到样品中,边加边搅拌,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溶液pH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分析并计算: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a点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
(3)当pH=7时,列出求解参加反应的硫酸质量(X)的比例式________。
(4)计算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
(5)若用质量分数98%的浓硫酸配制上述实验所需稀硫酸,需要浓硫酸质量为________。
(6)向恰好完全反应时的溶液中加入24克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3.C 4.C 5.D 6.A 7.C 8.C 9.C 10.C 11.C 12.B 13.C
14. 微溶于水 能和盐酸反应 氯化钙 氯化氢 塞紧橡皮塞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氧气等
15.(1)烧杯、漏斗、玻璃棒(2) (3)溶质中一定含有氯化钠和碳酸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钠
16.(1)CaCO3
(2)O2
(3)H2O2
(4)化合反应
(5)(合理即可)
17.(1)Mg(OH)2
(2)CuCl2
(3)
(4)
18.(1)AgCl
(2)
(3)Na+、Ca2+
(4)NaCl
19.(1)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2) ②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常温反应 2H2O22H2O +O2↑
(3) 乙 c 干燥氧气
(4)CaCO3+2HCl=CaCl2+H2O+CO2↑
(5) 气体不支持燃烧 CaCO3+H2O+CO2=Ca(HCO3)2 挥发 2HCl+Ca(OH)2=CaCl2+2H2O 甲
20.(1)2NaOH +CO2=Na2CO3+H2O
(2)①③
(3) CaO+H2O=Ca(OH)2 不能
(4)①②④
21.(1)4.4g
(2)设: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的质量分数:
答: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84.8%
(3)设: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的质量为y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6%
22.(1)
(2)H+、Na+、
(3)
(4)9.8%
(5)1g
(6)解:设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z
加24克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84%。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节 酸及其性质
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
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
第四节 酸碱中和反应
到实验室去:探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第一节 海洋化学资源
第二节 海水“晒盐“
第三节 海水“制碱“
到实验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第九单元 金属
第一节 常见的金属材料
第二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钢铁的锈蚀与防护
到实验室去 探究金属的性质
第十单元 化学与健康
第一节 食物中的有机物
第二节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第三节 远离有毒物质
第十一单元 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化学与能源开发
第二节 化学与材料研制
第三节 化学与农业生产
第四节 化学与环境保护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