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徐州市大屯矿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7 11:3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屯矿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
语 文 试 题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阅 读(8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共5分)
(1)忧劳可以兴国, 。(欧阳修《伶官传序》)
(2)欲诚其意者, 。(《大学之道》)
(3)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4)我国古人强调做事审慎如一对成就大事的重要性。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表达此意的句子则是“ , 。”
2.按要求选择(5分)
(1)赞颂医护人员奋不顾身抗击疫情的精神,以下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C.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D.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请根据下面语段的内容与逻辑关系选出对横线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 )。(3分)
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表达贫瘠愈发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赞美”只会“YYDS(永远的神)”、“绝绝子”;张口就是“get”“low”“打call”,却想不出对应的中文是什么。内容愈发丰富,意义却愈发匮乏,。以点赞排序的评论区机制,配以快速刷新的信息流,决定了要想让自己观点脱颖而出,就必须短、平、快。 。同时, , 。再加上短视频传播的风靡,图像信息的言简意赅加速侵蚀文字的表达作用, 。远看网络世界丰富多彩,近观评论区却千条一面。有观点认为,“语言的饥荒会恶化思想的贫困”。
①为了让观点尽快刷出存在感,逻辑性也渐渐让位于情绪性
②如此机制下,长文走向没落,片段化表达成为主流
③语气词、简写乃至表情包成为表达的常态
④造成表达的高度模式化
⑤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今天的互联网传播规律直接相关
A.④②①③⑤ B.⑤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⑤ D.⑤①③④②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3—6题。(14分)
园日涉以成趣 陈从周
①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②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
③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④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常套。
⑤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置园中,确是妙法。
⑥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最妙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它与廊引人随的动观看景,适成相反。
⑦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⑧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⑨“好花须映好楼台”,到过北海团城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这是什么道理?其实是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又利用了“树池”将它参差散植,加以适当的组合,使疏密有致,掩映成趣。苍翠虬枝与红墙碧瓦构成一幅极好的画面。这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呢?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同样与四周的廊屋形成了玲珑绚烂的构图,这些都是绿化中的佳作。江南的园林利用白墙作背景,配以华滋的花木、清拔的竹石,明洁悦目,又别具一格。园林中的花木,大都是经过长期的修整,使姿态曲尽画意。
⑩若干园林亭阁,不但有很好的命名,有时还加上很好的对联,读过刘鹗的《老残游记》,总还记得老残在济南游大明湖,看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对联后,暗暗称道:“真个不错。”可见文学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
(11)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北宋名山水画家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说过:“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造园者多少参用了这些画理,扬州的个园便是用了春夏秋冬不同的假山。在色泽上,春山用略带青绿的石笋,夏山用灰色的湖石,秋山用褐色的黄石,冬山用白色的雪石。黄石山奇峭凌云,俾便秋日登高。雪石罗堆厅前,冬日可作居观,便是体现这个道理。
(12)晓色春开,春随人意,游园当及时。(有删节)
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天然的地形和园内的山水,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B.园林命名别出心裁,园中对联耐人寻味等等,说明文学在园林中也有重要作用,如《老残游记》就为济南大明湖增色不少。
C.观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有静观和动观之分。北海的静心斋,西湖的三潭映月,都是园中的精华,适宜静观。
D.中国园林中的长廊云墙、曲桥漏窗,除了实用价值之外,在园林空间构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4.下列有关颐和园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颐和园外面建有墙垣,里面规模宏大,建造者为了给人更加开阔的感觉,还巧妙地把玉泉山和西山移植园中。
B.谐趣园是颐和园的精华之一,这类园中之园在中国园林中很常见,小园林使大园林有了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
C.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要景点,是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从地位上说,它相当于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
D.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其色彩、形态和周围的建筑形成极美的构图,体现了中国园林善于利用花草树木的特点。
5.文中画线的句子,有力地证明了本段首句“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4分)
6.请根据文意,说说中国园林在哪些方面参照了“画理”,使之充满“画意”。(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7—10题。(15分)
岩画 鲍尔吉·原野
①大雁山上有岩画。吉雅泰对我说:“老师你是专家,咱们看看去吧!”专家帽子像云彩在天上飞,我哪里是什么专家?看看热闹吧。“看!”吉雅泰介绍,“石头的图画。”这些人像青蛙,如缴枪的兵丁,他们举着胳膊、蹲马步。除了人,还有鹿和花朵,花形显然是对萨日朗花的摹写,花瓣用力弯曲着,但下面没小花。
②“这些岩画是什么年代的?”我问吉雅泰。吉雅泰偏头向天空看,好像云上有答案。“专家说,匈奴时期或者新石器时期。”我笑了,这个专家看来不怎么专。匈奴跟新石器在时间上离太远了,它们并不是周一和周六的关系。“哪儿的专家?”我问。“哎呀,哪儿的都有。”吉雅泰手指遥远的天边,“全国各地的都有。他们一拨儿一拨儿来,还有80多岁的专家,人扶着走路。他们照相、摄影。岩画有被偷走的,你看。”吉雅泰指一块石头,缺了一尺见方。“电锯割的。”吉雅泰说。
③这么拉风的岩画我要好好瞧瞧。猪血般的岩石上,留下了灰白色的图案,线条流畅,笔触稚拙。我差不多变成专家了,流畅稚拙,是评论家爱说的话。这些岩画分布在方圆30米内的七八块岩石上。我发现一幅岩画半成品。这只鹿,光有两条前腿和一只尾巴,少后腿。可能创作刚到一半,敌人突袭,比如汉人来袭匈奴人,新石器人遇到旧石器人的进攻,岩画家投笔从戎,甚至战死也有可能,留下了半幅画。一般说,史前人士没这么不认真的,是残酷的战事让他们中断了心爱的创作。
④“老师,你判断这是什么时期的岩画?”吉雅泰问。“唔,”我用手摸了摸岩画,说,“我看跟红山文化属一个时期。”
⑤“啪、啪。”大雨点摔在石头上,听得清响声。石壁开放一朵一朵颜色更深的花,图案更清晰。头顶晴空,哪来的雨呢?吉雅泰指北侧山下,铁灰色的浓云匍匐而来,和落叶松林接上了。“下山吧。”他说。我跟他急匆匆下山,奔一个孤零零石片垒的房子而去。进了这间房子,衣服全湿透了。
⑥石房子是一位老羊倌的家,他叫虎其吐,眉梢各有一点眉毛,这是长寿的象征。虎其吐老人用干松枝拢火,松香味随毕剥声弥漫屋里。他有80岁,目光灵活,也清澈。虎其吐听说我来看岩画,说:“你真喜欢这个吗?”我说:“不懂,看一看。随便看一看啦。”老汉看了我一会儿,他眼光里有儿童式的顽皮,或者说带一点点嘲讽。他说:“我看你是诚实的人,我要告诉你实话。”
⑦我和吉雅泰光着膀子,拎衣服烤,不知他要说什么实话。老汉拿树枝拢火,说:“那些岩画是我画的。”他画的?我不知所措,吉雅泰眼珠几乎要滚出来掉到火堆里。我们邂逅了一位史前岩画作者?
⑧他见我们不信,搬来一个木箱,“哗啦”扣地下。里面有凿子、锤子和灰白的石块。他说:“先用凿子凿出花纹,人的花、鹿的花,再用石头在花纹上蹭,岩画——”他摊开一只手,另一只手握着凿子 ,“——就出来了。”他看我们还是不信,从炕头的白毡子底下拿出两块赭石片,石上有青蛙式的小人和鹿形。“我画的。”虎其吐老人用皲裂的手指自己鼻子。
⑨我俩拿过石片看,和山上的一模一样。老汉又拿出一块石片,在地上凿——“咔咔咔”,圆形的头;“咔咔”,两个白点是眼睛;“咔——”,接下的方形是身子、胳膊。我倒吸了一口气。世上固然有许许多多人所不知的秘密,但眼前这个秘密太出人意料了。
⑩“您是岩画爱好者吗?”我问。我不好意思管他叫骗子。“不爱好,”老汉摇头,“是没办法。”“什么没办法?”“真的岩画,我们这里有,”老汉拍地面,“有人炸,有人用电锯割。没办法,我弄假的掩护真的。”
外边雨停了,虎其吐老汉领我们上山。老汉拿小铲子在一块石头下挖土,挖了约有一尺深,石壁露出湿润的岩画,图案跟山那边的差不多。如果一定要比较,我只好说这个看着更真实。
这是真的岩画,老汉说。真的不多了。我从山下背土,背烂了两个筐,统共有100多筐土吧,把这些岩画埋上了。堆上土,踩结实,过半个月就长草了。我最怕下大雨,土冲跑了,岩画又露出来,还得背土。
“你保护岩画是为了什么?”我问。“岩画是有灵魂的,”他诚恳地说,“岩画的灵魂夜里出来溜达,有人见过的。土埋着也不影响他们溜达。这些人古代生活在这个地方,死后,灵魂被吸在石头上。他们想看看河水,看看草地上的花,闻闻牛粪的味。月亮下面,羊群在圈里互相挤着,可好看了。鱼在河里跳,像有人一样。这些灵魂看了这些东西,心里不惦记了,回山上接着睡觉。外边的人拿炸药炸下来的岩画卖钱,电锯割,灵魂受不了,会给这儿带来灾难。”
我们走到山头那边——我称之为虎其吐岩画工作室,他的作品被雨浇过,愈发稚拙。他拿烟袋锅指缺肢的鹿说:“还缺两条腿。我腰疼,要不早把腿画上了。”
我摸摸老汉的画,心里说,我摸到了人类物质文化非遗产,遗产在土里埋着呢。我问他:“你画的岩画没有灵魂吗?会不会半夜到处走?”“嘻嘻……”他摊开双手,笑得露出稀稀落落的牙齿。“我的手,抓牛粪、给羊接生,怎么能画出有灵魂的东西呢?”(有删改)
7.本文开头和中间多次提到“专家”一词以及关于岩画年代的推断,请分析其在构思上的艺术特色。(3分)
8.请分析本文第③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3分)
9.本文第⑥段对于老者目光的刻画非常生动,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10.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一章中写道:“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人们不会在没有发觉旧方法不适用之前就把它放弃的。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必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守住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会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甚至蒙受损失。另一方面,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此外,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着紧张、犹豫和不安。”请利用本材料中相关论述评价上面这个“岩画”故事。(不超过100字)。(5分)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1—13题。(8分)
【甲】_________·秋声
(宋)蒋捷①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②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③,丽谯门④、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⑤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⑥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⑦。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⑧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乙】秋夜
(宋)陈与义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
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著秋声。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词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及第。宋亡后,深怀亡国之痛,隐居太湖竹山。本词作于宋亡之后。②豆雨:即豆花雨。③二十五点:指更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所以叫更点。④丽谯门:魏武帝曹操曾筑楼名“丽谯”,此指华丽的高楼。谯门:指城上能望远的楼。⑤彩角:即画角。⑥笳: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形似笛子,其声悲凉。⑦砧声:砧杆声,即捣衣的声音。⑧蛩(qong):俗名蟋蟀。
11.下列词牌名适用于甲词的是( )。(1分)
A.永遇乐 B.念奴娇 C.声声慢 D.沁园春
12.对于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甲词开篇点明时节,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B.甲词上片虚实相生,表达对故友的思念。
C.乙诗“洗”字形象地描绘秋夜天空的爽朗。 D.乙诗作者欲借西风、落叶寄托心中的愁绪。
13.两首诗歌都提到了秋声,但在情感表达上有明显区别,请围绕“秋声”加以分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4—21题。(21分)
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节选)》)
1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4分)
(1)履至尊而制六合( ) (2)却匈奴七百余里( )
(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谪戍之众( )
1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1分)
A.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B.始皇既没 C.百有余年矣 D.而倔起阡陌之中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吞二周而亡诸侯 B.以愚黔首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序八州而朝同列
17.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1分)
例句:负而前驱
A.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8.下列各特殊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9.翻译。(6分)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0.根据文意,分析贾谊所称“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根本是 。(2分)
21.《过秦论》语言富有气势,极具“赋”的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2分)
南轩记 [北宋]曾巩
①得邻之茀地①,燔草,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②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②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③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
③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乐工、山农、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皆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
④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
⑤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览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选自《唐宋文醇》)
【注】①茀地:杂草丛生的土地。②嚣然:悠闲的样子。③饭菽藿羹:吃粗粝的食物。菽,豆类植物;藿羹,豆叶煮成的菜羹。
22.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2分)
A.然而 B.若夫 C.然则 D.且夫
2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请把它放回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2分)
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
A.第②段开头 B.第③段开头 C.第③段末尾 D.第④段开头
24.简述作者居于茅屋“嚣然而乐”的原因。(4分)
25.第④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4分)
二、写 作(70分)
26.我们每天都从外界摄入知识,但是有人说:“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对此,你怎么看?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附:参考答案
(一)(10分)
1.(1)逸豫可以亡身 (2)先致其知 (3)士不可以不弘毅 (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1)A(2分) (2)B(3分)
【详解】(1)本题考查在指定情境中正确运用诗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理解情境并把握其特点;然后逐一翻译理解选项所提供的诗句的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最后进行比对,选择与题干情境和谐的诗句。本题要求选择“赞颂医护人员奋不顾身抗击疫情的精神,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
A项,“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赞颂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与题干要求相符。
B项,“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写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与题干情境不符。
C项,“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与题干情境不符。
D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是席间的劝酒之词。“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与题干情境不符。
(二)(14分)
3.B(引用《老残游记》是为了说明对联在园林中的作用。)(3分)
4.A(没有把玉泉山和西山移植园中,只是把它们作为颐和园的背景。)(3分)
5.(4分)不对。理由:①划线句具体介绍扬州个园春夏秋冬四种不同的假山,它们不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说明“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②划线句紧承上文,用来说明“造园者多少参用了这些画理”。③“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并非全段的中心句,只是为了引出郭熙关于画山的见解,所以它和划线句不是观点和论据的关系。(以上三点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
对。最后一句通过描写的手法,概括性的说明了第一句的观点。总写了园林不同的风光,通过写春夏秋冬的美景,体现了园林千姿百态的风光。
6.(4分)①参照绘画工笔细描的特点,在园林中的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方面精雕细刻,注重细节的完善。②参照山水画的画稿,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③参照中国画长卷的构图艺术,把园中的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游园观景时,景物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④参照绘画的构图艺术,使用对比、衬托等手法,使园林中的各种景物有宾有主,层次分明,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相得益彰。⑤参照绘画的设色艺术,注重山石花木和建筑物的色彩相映相衬,以及景物本身色彩的调配,令人赏心悦目。(以上5点,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机械地照抄原句,答案与题目的角度不一致,即使四点全部覆盖到,只给2分。答案第1点依据第6段的一个相关句,第2点依据第7段的一个相关句,第3点依据第8段的一个相关句,第4点依据第7、8、9段的若干相关句,第5点依据第9段和第11段的若干相关句。)
【解析】1.承光殿的松柏疏密有致,与附近的建筑高低相称,但“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文中没有依据。引用《老残游记》是为了说明对联在园林中的作用。)(5分,对一项不给分。)
2.没有把玉泉山和西山移植园中,只是把它们作为颐和园的背景。
4.答案第1点依据第6段的一个相关句,第2点依据第7段的一个相关句,第3点依据第8段的一个相关句,第4点依据第7、8、9段的若干相关句,第5点依据第9段和第11段的若干相关句。
(三)(15分)
7.(3分)专家们煞有介事而又毫无根据地推断岩画年代,“我”对被称为“专家”的谦虚态度以及对岩画年代的断定(1分),既制造了关于岩画年代的悬念(1分),又与后文这批岩画真实情况形成强烈对比,也增加了讽刺与批判性(1分)。
8.(3分)详细地刻画了岩画半成品的具体画面内容,表现这幅岩画的生动真实(1分)。“我”作出了该岩画年代的错误推断(1分),与后文老人制作岩画的技艺和雨水冲刷强化效果相呼应(1分),同时“半成品”显得“不认真”是该岩画为“伪作”的伏笔(1分)。
评分说明:共4点,答出其中3点即得满分。
9.(4分) “灵活清澈”暗示他心灵的纯洁,面对原始岩画遭到破坏的心痛现实,他毅然自愿负起保护之责(1分);“儿童式的顽皮”和“嘲讽”既写出他藏有关于岩画真实情况这一秘密的神秘感(1分),也表现出他对于所谓专家们被他的伪造岩画所骗的嘲笑(1分);老人目光中透出他的心灵,形象更为鲜活丰满(1分)。
评分说明:共5点,答出其中4点即得满分。
10.(5分)答题示例:在社会变迁发生之际,人们可能失去对旧东西的信仰,因而产生惶惑、无所适从之感。公众热烈追捧“岩画”之形,却无视其内在灵魂,也有人希望维持岩画的原貌。凸显出经济和文化剧烈变动、新旧交替之际公众的观念矛盾。
评分说明:筛选《乡土中国》观点2点,每点1分;对《岩画》小说相关内容引述2点,每点1分,评价1分。
(四)(8分)
11.C(1分) 12.B(3分)
13.(4分)甲词将“秋声”作为全词的主要写作对象,选取了“豆雨声”“风声”“更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等多种秋声,渲染凄凉况味,传达词人由秋夜怀人、感伤战乱、悯惜农家辛苦等情感引发的愁绪之重。乙诗中“秋声”则指西风吹叶之声,作为秋景之一,是诗人刻意寻找,用以寄托内心愁绪的一种载体,凸显其愁绪之深。【甲词情感:①思念亲人故友,故人不在,思念中恍惚错把“檐玲声”当成故人腰间 佩玉声;“砧声”,邻家未熄的灯火处又传来捣衣声,砧声入耳勾起对亲人的思念。②怀念故国。时值秋日,北雁南飞,“雁声”悲切,横空而过,引起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③感伤离乱,亡国之痛。“豆雨声、风声、更声、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秋夜漫漫难捱直至曙光渐现,凄凉秋声,声声入耳,层层紧逼,特别是征乱、破亡之声“彩角声”、“胡笳声”刺耳、动心魄,亡国之痛无处诉说。】
(五)(21分)
14.(4分)(1)履:登上 (2)却:使退却 (3)信:可靠的,值得信任的 (4)谪:(被)征调,征发
15.A(1分)
16.C(2分)
17.C(1分)
18.D(2分)
19.(6分)(陈涉)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率领)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他们)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20.(2分)君主要施行“仁义”
21.(3分)《过秦论》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富有气势。如“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一句,从多角度铺陈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之后所采取的“愚民”、“毁城”、“杀人”、“弱民”的强力措施,极力塑造了秦始皇志得意满独霸天下时不可一世、为所欲为的暴君形象。句式变化多端,读起来铿锵有力,感染力强。(以其他句子为例也可以)
(六)(12分)
22.C(2分)
23.B(2分)(“拂性苦形而役于物”承接第②段,本句深入一层,领起第③段思考。)
24.(4分)答案示例:首先,作者本性闲散,不求富贵闻达(1分),更愿身处乡间、植树种菜,做一个悠闲快乐之人(1分)。其次,作者于茅屋纵览天下书籍,学习圣人之道(1分),以此知进退有度,守简任重(1分)。评分说明:2点各2分,意近即可。
【23题分析】要点:首先,作者本性闲散,不求富贵闻达(1分),(补充:本性恬淡自然、不求名利、悠闲自在,类似的表述就给分)更愿身处乡间、植树种菜,做一个悠闲快乐之人(1分);(补充:向往隐居闲适的生活等类似的表述)
其次作者于茅屋纵览天下书籍,学习圣人之道(1分),(补充:广泛涉猎书籍等类似的表述)
以此知进退有度,守简任重。(1分)
25.(4分)答案示例: 第④段画线部分多运用整句(1分)。条理清晰地阐述四种错误,由此明确进退适宜、毁誉不存乎心,才是自身对上天和世人应承担之责(1分)。“非也”、“过也”反复呈现,强化了作者表达的进退之思(1分)。四句句子两两相对而出,整饬有节奏感(1分),一句语句内部又长短不一,形成错落,具有音韵之美(1分)。
评分说明:根据选择角度及赏析所体现的能力层次整体给分。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24题分析】要点
形式(2分):第④段画线部分多运用整句(对偶、长短句、反复)(1分)。四句句子两两相对而出,整饬有节奏感(1分),一句语句内部又长短不一,形成错落,具有音韵之美(1分)。
内容(2分):条理清晰地阐述四种错误,由此明确进退适宜、毁誉不存乎心,才是自身对上天和世人应承担之责(但凡写到“适宜”,“任乎天与人”均给分)(1分)。“非也”、“过也”反复呈现,强化了作者表达的进退之思(1分)。
同课章节目录